跋涉的印迹·任职人大·赴疆检查
赴疆检查
2004年10月22——31日,我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赴新疆检查劳务基地情况。这一年,我地区有组织地首次向新疆输送了大批摘棉花的劳务工。因为是首次,所以市、县都非常重视,旨在为不要求文化程度、年龄要求也不严的这一劳务场地打开一条长期合作的通道,着实也是为我市农民增收着想。
在为新疆输出劳务前期,市领导组织有各县、区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团,专程去实地进行了考察,并和种植大面积棉花的新疆建设兵团谈妥了条件。回固后,各县组织输出了秋收后的许多农民到新疆农建师采摘棉花。这些劳务工已经到实地采摘月余了。我这次去的目的就是去农民工摘棉花的各基地检查劳务工们的食宿情况、劳动效率、适应程度及工资待遇、管理情况等,以利扬长避短,使这项让农民增收的工作能长期顺利进行下去。
我们一行到乌鲁木齐市后,固原驻新疆办事处的同志接待了我们,之后由办事处的同志带路,我们开始深入生产一线,直接到摘棉花实地找劳务工们了解情况。我们去了建设兵团所属的农六师、农八师的某些连队,还去了米泉县、石河子等地。
进了农建师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条田。因为这时小麦已经收了,田里大都是白花花的棉花,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望不到边。我也是{dy}次来这地方,儿时常听人说跑新疆,还以为新疆很荒凉呢,其实这才是施展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好场所呢。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可真大啊。难怪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
我们去了劳务工们摘棉花的地里。这里有一起来的同一个县的男女老少。小的有十几岁的姑娘,老的有六十多岁的村支部书记。他们情绪都很好,个个穿着盛棉花的大围裙,身后拖个xx袋,每摘满一麻袋,地头就有过称收花的。这样做是为了按劳计酬。我们融入劳务工之间,边摘棉花边聊天,每每问话,他们总是抢着回答。他们普遍认为,这里劳动量不大,技巧性不强,又不要求文化程度,只要动手就行,还能挣到钱。另外这里生活习惯和内地差不多,劳务工们自己做家乡饭,也不存在吃不惯的问题。再则大家一起劳动,心情也很畅快。为自己挣钱,领导还很关心他们,县上来的管理干部时时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兵团的领导还经常慰问他们,中秋节还为劳务工送来慰问品……从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里就能看出他们很满意。彭阳的一位高龄退休老支书还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这里能挣上几千元钱,回去哄儿媳,哄孙子的钱都有了,自己也不用花儿子钱了,家庭矛盾少了,一家人日子好过了,才真正叫和谐呢。这是政府为咱们办的好事,明年我还来。”
我们也去了劳务工居住的地方,是兵团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能住七、八个人的集体宿舍里,床上的铺盖和地上的洗脸盆都是统一配发的,大家住集体宿舍,还很温馨的。灶就建在住宿旁边。有劳务人员中会做饭的人专门做饭。米面油及菜蔬各样都不缺少,每天馒头、米饭、炒菜、面条、稀饭轮换着做,还定期给改善生活。他们的早、晚饭是在居住地吃,午饭、开水是往地里送。这种生活方式很有点公社化时期大集体吃食堂的风味,还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还和各连队领导进行了座谈。他们对我们的劳务工很满意,普遍认为我们的劳务工能吃苦,守信用,好管理。我们派去的管理人员也尽职尽责。他们还列举了许多感人的实例。建设兵团很感谢我们市对劳务工的集体组织输出,认为解决了他们秋收采棉难的大问题。还表示,不仅会对劳务工的报酬分文不少的xx,还要重奖摘棉前几名的同志。看来,这一互惠互利的劳务输出真是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劳务人员赚到了钱,感谢政府;建设兵团的棉花得到了及时采摘,也感谢政府。这一效果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这样我们在新疆的劳务输出就能够畅通无阻了。
当然在我们检查中,也看到和听到一些不好的情况,比如在一处居住地,我们见到两名没上工的女同志,说是感冒了但没有感冒的迹象。其中一位意见还蛮多的,诸如管理干部照顾不周,劳动时间太长,没有家里吃得好,没有老家活好干等等。以我看,这真正是位农村的懒人,不想下地了,偷懒呢,还理由怪多的。我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她的懒惰行为,同行者们还一致说我问题看得准,批评教育得对。有一个连队的同志还反映说,我们的有些回民同志在地里做奶玛子,招来大家观看,影响摘棉花,我们让带队同志批评教育。不过这类问题属凤毛麟角,既正常又不影响大局,只需教育引导而已。
在米泉县,我们除检查劳务基地外,还去了一家弹花厂。这是隆德县杨河乡马姓回民办的家族厂,有一定规模,效益也不错。
这家弟兄三人,均已成家生子,和老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居住的三层楼房就在厂房对面,供办公及家中所有人居住。平房除供厂里工人居住外,还有工人食堂及家族餐厅。
这家四十多岁的老大担任彈花厂的经理兼厂长,其他俩兄弟也各有分工,三兄弟的妻子搞后勤,其老父亲是厂里的顾问,一家人经营的厂子在米泉县还挺有影响。厂里工人大多数是老家上去的回民,在这里很受照顾,也能赚到钱。工人们操作着进口的弹花机喜气洋洋,还挺得意的。据马经理介绍,他们家也是早年跑新疆到米泉的,如今已算米泉的老户了。他还说,米泉这地方比老家条件好,只要肯下苦就能过上好日子。其实我们也知道米泉是北疆的发达县,农民人均年收入都很高,来这里落户的外籍人,包括西海固人,不说办厂子就是只春种秋收式的耕种土地,也还是会生活得很不错的。虽然这里不象建设兵团那样,属微灌式的大机器生产农业,但条件确实比老家的沟沟岔岔好多了。
在石河子,我们还专门去了军垦博物馆。走进军垦博物馆,一种敬佩油然而生。博物馆陈列分三个单元,第二单元为军垦历史,用图片概述中国古代西域和近代边疆屯垦史,用实物和照片显示以垦区为代表的现代军垦创业史。展示有犁、摆漏、坎土曼等,以及军垦战士的生活用品等,一幅幅兵团战士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不能不使人对前辈们心存敬佩。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疆xx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建设,减轻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dy}犁”,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于1954年又组织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来自五湖四海的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构成,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戌边的职责。
继往开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仅有着xx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戌边,艰苦创业,在亘古荒原、戈壁瀚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次劳务基地情况检查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我们的工作是轻松的,这源于我们派出的管理人员与接受劳务方的建设兵团方面管理、服务都很到位,为我们的劳务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摘棉结束的总结表彰中,固原市隆德县的马葡萄等采棉能手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励,其中采棉状元马葡萄还得到了回程飞机票的头等奖励。
参观了军垦博物馆,了解了新疆建设兵团为国家所做出的不同异常的贡献,带给我们的教育启迪是深刻的。难怪《静静的叶几羌河》《戈壁母亲》等一批反映新疆建设兵团生活的电视剧给人的感动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它的创作是源于兵团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