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与印后书刊装订的关系

(本文为“全面提升印刷企业产品质量高峰论坛”专题发言)
   一本书的制作,从整体上讲,,要由作者、出版者、设计者、(包括编辑、美编),材料选择等,然后到工厂的印前处理、印刷加工、印后装订等多方面全过程的协调、衔接与配合来完成。印后装订工序则是一本书的{zh1}包装完成工序(也称印品的整饰工序)。只要装订工序完成全部加工后,书籍的质量优劣、档次的高低就定论了,再也无法改变。因此装订的加工是关系到一本书的整体效果。再好的设计,材料和印刷,没有牢固正确的订联和美观平整的外装帧加工,再好的作品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造成前功尽弃。

一. 出版者
现在出版社出现了五多现象,即短版活多、无线胶粘订多、特殊加工多(空背工艺、反复折前口等)。新的装帧材料多(封面有10万种)、要求高质量且周期短出书快的多。
从出版角度上想出好书,无论从内容、题材、设计、选材等和工厂加工,都希望能够做出受读者欢迎的高质量书籍。但在制作过程中有时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设计问题、选材问题、工艺加工等等问题。近些年出版社搞出版的美编进了许多新的年轻的工作人员,他们大部分是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但都缺少实践经验,且经常下厂的机会又少,对印前、印刷、特别是印后装订加工的复杂性了解的少,因此经常出现预想与效果不能一致。发现问题有指不到点子上。
过去加工厂是出版社的上帝,现在反过来了,出版社变成工厂的上帝,即便工厂对某一品种的设计或用材不当时也不敢多提意见。因为牵扯到给活问题。现在装订加工很难,比如:

1. 工价问题
  现在装订加工的工价,据对全国部分省市的了解91年的工价用的还很多,有的用94、95年的,97年工价还是很不错了……。我在四川讲课时加工费从每本1.2元开始招标后降到了0.375元……。工价过分低后造成工厂偷工减料、产品质量下降。
2. 选材不当问题
  .精装封面选材与图文印刷不当、造成烫印不佳;
  .精装环衬用铜版纸,造成吐衬和皱折;
  .厚封面折前口(200克以上的)折前口不让折齐,无法压痕折迭造成折口断裂露纸基等。
3. 美编设计问题
  .书脊字带框线,某精装书封面背白底黑字,封面黑底白字要求黑布露白,白不落黑;
  .书册薄、书背窄而书背字大无包面余地,2.5㎜有书背字;
  .前口出血要线齐不给误差;
  .书封纸质过厚,书芯纸质过薄软,造成拉力悬殊露胶根;
  .折数多、纸质厚版心面积误差大,皱折(八字皱折)多、前口切后出凹凸不平如搓板形的不平状;不懂装法拼图书,不给铣背留份。
  .封面设计(特别是A532开本)时不留切份,包封面时封面短于书芯,造成漏胶脏书、脏带,书的外观不整洁;
  .无线胶订不分书籍厚度大小和使用、保存价值,只讲成本,不讲使用者的难处和书籍的保存、使用寿命。要求胶层厚,结果无法翻阅,用厚度代替强度,不正确想法;
  .特厚书作精装不扒圆、做方脊、造成书籍前口向外吐出变形(形成倒扒圆),影响书籍平整和外观质量;
  .特厚精装圆背书不加筒子纸材料造成书籍装订后扭曲、松驰、变形;
  .精装书要求出书快、没有自然干燥定型时间;造成书籍变形。
4. 送给出版社搞出版的几点意见
  为了共同加工出高质量书籍,见于以上问题,希望出版社能参考以下意见:
  .希望出版社能树立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作风。多与工厂在技术方面进行沟通,近十几年出版社与工厂沟通少了,了解工厂工艺技术实施的少了,和工厂技术高明的老师傅联系的少了。希望多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多沟通,因为他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一些难题。
  .要懂得印前、印刷、印后装订的各项质量标准,特别是国家质量标准;因为国家质量标准是把握书籍质量合适尺度、也是打官司的标准。如果不懂这些标准尺度、就无法把住书籍加工的质量关,说话就气短,内里没底。
5. 送给搞美编的几点意见
  搞美编设计的都力求连封面(或环衬)的装帧形式上追求一个xx。美有多种,如古代的、现代的、抽象的、内在的、有动态的静态的等等,都想在封面的这块小小的天地上反映和表达出来;这多种的美不单是艺术的,还带有一定政治色彩,还要表达书籍的内容与健康等等。根据以上这些能否参考以下几点意见:
  .根据书籍的品级、价值来表现设计,如阅读价值,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等,该花本钱的就要花。因为书籍的价值牵扯到所用材料的贵贱,档次高的书籍就要用价格高的好材料,要与书的品级相匹配;
  .根据书籍的内容、表现年代等设计与选材。书籍封面是书籍装帧外观的{dy}形象,通过封面的表现形式,让我们认识、了解和评价一本书的水平和需要与否。这种封面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一眼就让我们认可和否定。
  .根据工艺加工的可能性,达到设计预想与加工效果的一致性。有些封面设计得很好,也很美、很满意,但由于不了解装订的工艺,经装帧加工后变样了,很不理想或不太理想,甚至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造成出版社与装订加工的扯皮现象。但是也有作品设计时感到一般,但设计者懂得印后加工的可行性与否,经加工后便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做到两学习一深入。一向老美编学习,二向工厂有经验的工厂老师傅学习;一深入到工厂了解制作书籍的全过程,特别是一些新美编,你们刚从学校出来,很缺乏实践经验,要想出成绩不到实践中去是不行的,只有在实践中多滚打几次,就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理念使你的作品达到理想的xx效果。

二. 从大体上分析装订工序存在的质量问题原因
装订的质量问题是严重的,在全国质量调检测中,装订的不合格品最多,占书籍不合格率的65%,在65%中无线胶订问题又占80%左右,这些问题的造成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有以下几点:
1. 订专业队伍的素质问题
  几十年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于印前和印刷,大学生从事装订工作的几乎没有,近几年有极少数,但跳槽的多。
2. 后备军问题
  亚洲乃至世界上{zd0}的印刷学府“北京印刷学院”的印后包装系也没有装订的主课。占印刷近1/3人数这样一个庞大专业队伍,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学科,装订后备军从何而来?
3. 信息来源问题
  我国历次大型印刷业信息会,科技研讨会,大型印刷展览会的技术讲座,所涉及到的内容几乎没有一次提到这么大的一个专业的内容。
4. 对装订工序的偏见问题
  对印后装订工序有偏见……,对这个对工序的变化与重要性认识不足,从理念上没有改变。现在装订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种类越来越多,有上百种,价格{zg}的进口联动线一条要近24万,便宜的也要几百万。设备先进程度之高,工艺上的复杂多样化和装订材料上的多种品种、多式样,加工时难度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装订工序不单要在及其难度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生产任务,还要保证高质量和周期的准确,希望我和大家都来关心关心、体谅体谅。

三、从具体装订工序存在的问题上分析
1、 印后装订工序现状变了,人的思想意识没变,理念上没变,对科学管理的标准化、数据化的认识较浅薄;
2、 工艺材料变了,环境与材料没变;
3、 设备变先进了,人员的技术素质没变;
4、 打工仔来了就干,能干活赚钱就用,不做岗前教育;
5、 有些厂长和老板把培训和生产对立起来等等。

四、印后装订目前存在的质量问题
  主要问题有两大部分:
1、 无线胶订质量问题
(1) 折页;(2)书背不平;(3)包后书册书芯断裂;(4)书背两端出孔眼;(5)溢胶或拉胶途脏书;(6)热熔胶冒烟、燃烧起火;(7)出岗线
2、 精装书问题
  一些质量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必须引起装订工序的注意,要认真找原因,下工夫尽早解决,使我们的书籍加工达到出版社的满意,阅者满意、以高质量严要求,使我国的书籍加工早日进入国际市场。
  一本书的制作是一个整体概念。从编辑、美编选材,出版物发出到工厂印前、印刷、装订是一个完整的大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有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书籍产品质量的提高。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出版社与印后书刊装订的关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