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善--摄影美学(六)_响亮的鱼_新浪博客

第六讲 记忆之美

 

 

《黄宗英》

 

    上文回顾了168年摄影的七个历程。这一讲将从摄影美的构成角度再析摄影之美。从美的构成来看,可从记忆、定格、光影造型与影像创意诸方面来欣赏。本讲重点谈记忆之美。记忆之美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真切感、见证性、期待感、温馨感、怀恋感、体现性、浸润感、启迪智慧。

 

    记忆之美在于真切感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家庭影集,记忆着家庭成员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容貌。家庭成员的增减离合,服饰环境的变化,家庭影集都有着忠实朴素的记忆。这些照片,有的拍得技术太差,有光、构图也不好,神情呆滞,然而,人们还是十分珍惜,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是那时那地那人的准确记忆。有些媒体,如电视台常寻找出名人幼时的照片让大家猜是谁,因为变化太大了,实在猜不出来。一旦公布名字,人们才从某些容貌特征与眉目神情看出:确实是他!每当这时,我一方面惊叹照片这种xx强固的记忆能力,同时又惊叹照片在再现客观细节的xx程度。

    《黄宗英》(本人供稿),一个青年黄宗英,一个老年黄宗英,有如祖孙两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半个世纪前后的照片,黄宗英是大家敬爱的演员与作家,赵丹的夫人,黄宗江、黄宗洛的妹妹。她极有光彩的人生使人们一直很熟悉她,但一看到这两张相差极大的照片,便令人感到照片忠实记忆带给我们的栩栩如生的真切美感。

 

 

《鸟瞰珠穆朗玛峰》

 

    记忆之美在于见证性

    日本杰出的摄影家滨谷浩深感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得自然环境迅速损坏,终将有{yt}大自然的美丽将风光不再。于是他开始了一个艰巨的摄影工程,拍摄《地之貌》。要为人们留下关于地球形貌的永恒记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巨型《地之貌》画册终于出版。

    《鸟瞰珠穆朗玛峰》就是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乘飞机在高空拍摄的鸟瞰之作。当时他已六十多岁,为了给人们留下尽量清晰的记忆,他冒着生命危险到飞机外去拍摄,把科技功能发挥到{jz}。能够亲眼目睹珠峰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宇宙大家族来说,外星人更不会知道珠峰的模样。但滨谷浩用摄影记住了珠峰的形貌,倘若珠峰有变,倘若地球有变,只要有滨谷浩的照片,人们就会知道曾经有的珠峰什么样,想了解地球的外星人也会知道曾经的珠峰什么样。《地之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真切清晰的记忆,都令人震憾,令人感到记忆中的见证之美。

 

 

《石谷》

 

    记忆之美在于期待感

    时光又走过了千年,21世纪将临之际,美国摄影人罗杰·泰夫特突发奇想,决定组织居于世界前沿的各国摄影师在千年曙光照临各地之时,拍摄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为人类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在序言中深情地写道:献给2999年杰出的摄影家们,愿他们在3000年的黎明能继承一个宜人居住的地球。

    3000年到来之际,今人都已陆续升到天国,但我们的地球还在,但愿它能得到人们的爱护,保持它亘古不变的美丽。

    我曾荣幸地被邀为作品集写点评。当我得知这一创意时,深深为泰夫特先生倡导的这一国际合作项目所感动。是的,还有谁能有图片这样千年不变的强固记忆呢?还有什么比美丽的图片更能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爱心呢?

    拍摄于千年曙光照临时刻的一百多幅作品中,从太平洋斐济的海湾起至夏威夷的椰林止。环球一周,从绵延的山景到水下森林,从野生动物到莽原大地,从峡谷的雄伟到纤毫毕现的细节,为人类留下一系列关于地球的记忆。

    这幅西班牙摄影家洛斯巴鲁埃科拍摄的石谷,就是这本作品集中的一幅。恩爱有加的白鹳正在这里飞舞。但愿千年之后,美丽的石谷依然,白鹳们的后代自由飞舞依然。在这种永恒的记忆里,寄托着人们多么美好的期待。

 

 

《半个世纪的爱》

 

    记忆之美在于温馨感

    台湾摄影家林添福二十多年前来到祖国大陆,他深为全国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夫妻们的情意感动,他们都已年过七旬,在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相濡以沫,共同走过半个世纪的人生旅程。这半个世纪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右斗争、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他们都是见证人、参与者。不难想像,其中有多少风暴,多少磨难,多少悲欢,多少离合。然而他们牵手走过,xx分开。

    《半个世纪的爱》作者感到,这种永恒不变的爱不仅属于两个人,而且属于时代,属于历史,属于所有的中国人,属于全人类。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记忆。于是他开始了这项费时费力的艰苦工程,到处寻访拥有半个世纪的爱的老夫老妻,拍摄成系列作品。而且通过采访用文字记述创作的经历故事。从这一幅幅虽历经沧桑但洋溢着幸福神情的一幅幅肖像中,温馨之美弥漫在永恒不变的记忆里。

 

 

《浙江泰顺廊桥》

 

    记忆之美在于怀恋感

    面对着举国上下的大拆大建,面对着修建大广场、宽马路、高楼群的狂热,摄影家又喜又忧地看到地方性的消失,故国家园的拆毁。一些摄影家以抢救的态度,拿起相机,开始为曾经滋养我们心灵而终将被拆除的故园来拍摄“遗像”,留下永远的记忆。拍摄《北京胡同》的徐勇,拍摄《江南水乡》的杨大洲等都是这样的摄影家。《老房子》丛书的作者以摄影语言记述了大江南北“老房子”的遗像而为文化界所熟知。人们珍视这些记忆,虽然这些记忆令人心头隐隐作痛。正如xx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回忆自己的故园湘西凤凰城时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生活在那个城市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浙江泰顺廊桥》是李玉祥系列作品之一。百年千年之后,廊桥是否依然还在?当然,时代在发展,城乡在建设,但李玉祥的作品作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对心灵家园的一种怀恋,是不是在提醒人们:美好的印象不能记忆,应该怎样保留与延续那些美好的印象?

 

 

《邮递员》

 

    记忆之美在于体现性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人群都有各异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不必抓取动态瞬间,只要在一个时段中拍摄其场景其人物就足以成为历史上珍贵的形象档案。姜健的《场景》、《主人》、《孤儿档案》,黑明的《走过青春》、《走进清华》、《走进北大》、《少林僧人》,于全兴的《为了母亲》等不仅具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在回望之中,人们会在心中荡起或幸福或辛酸的记忆,再一次体验人生的况味。摄影界的后起之秀宋朝,以导演摆拍、净化背景拍摄的家乡《矿工》系列一鸣惊人。随之又以家乡山东兖州为社会背景拍摄了《矿区居民》系列,又一次引起社会xx。

    《邮递员》是其中的一幅。场景、人物是现实客观的,而人物姿态、动作是摄影家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目标而主观设计的。这种记忆摒弃了繁冗琐碎的东西,成为记忆的精粹。设想,我们的后人在这些照片中可以体会到多少东西?

 

 

《重庆南岸小巷》

 

    记忆之美在于浸润感

    一位少年时代生活在重庆山城,青年时代上山下乡当知青,如今在西藏开拓经济园区的摄影家贺兴友,看到自己的故园山城重庆正面临现代化大潮的冲击,推进着大规模的建设。一座高高低低的山城,目前五层以上的高楼已有一千余座。贺兴友的心浸润着浓浓的故乡情。深街小巷中上上下下,曲曲弯弯的小路,乡里乡亲,男女老少熟稔的面容乡音,如梦如幻,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摄影家心中的强烈愿望就是用镜头凝固这些珍贵的印象。几年过去了,一本厚厚的《昨日印象》问世。高楼林立的重庆是迷人的,但是《昨日印象》使我们的心浸润在往昔朴素、平和、安逸的温馨记忆里。

    《重庆南岸小巷》中的孩子会长大,小巷或许会被拆除,但记忆永存。xx图片编辑,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普雷基说:“贺兴友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越了怀旧或逝去的以往的追思,他在提醒我们,自己如何快速地成为未来考古学的一部分。”

 

 

《现在记忆的思考》

 

    记忆之美在于启迪智慧

    《现在记忆的思考》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拍摄的令人思考的一组作品。现代生活日新月异,更新换代不止,人们仿佛生活在万花筒之中。这种状态,是好是坏?值得思考。正是在这种纷繁的记忆之中,人们比较着、思考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此消彼长,形象的记忆,提醒着人们,帮助着人们思辨。

    传统信箱、电子邮件、楼房烟囱、沙尘汽车,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一旦成为摄影记忆,人们便会加以思考。传统的通信,曾经是人们心灵之间的桥梁,若干年后是否还能存在?电子信箱方便快捷,但在情感传达上有多少可信性?高楼与烟囱的林立,曾被看作是社会繁荣的象征,其代价却是森林的消失和田园的沙漠化;风沙、酸雨肆虐天地,难道唐诗宋词中的绿野红花、青山碧水只能是诗篇中的记忆?

    我们都是从过去走来,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在回望之中,图片带给我们如此丰富的记忆之美,使我们感动,使我们思考,使我们振奋。

    图像的记忆,不仅有空间,而且有时间,那是一种将瞬间化为永恒的定格之美。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韩子善--摄影美学(六)_响亮的鱼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