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若干个命题(摄影及器材经验交流)
作者:我要单反数码相机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命题一:升级镜头比升级相机更重要
这是论坛上面诸多色友们广泛交流的一个命题,诚然,对于新手而言,这个命题有它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性,许多色友们手持着350D或D50级别的数码机身,从一只18-55升级到17-55的时候,都会发现镜头升级对照片质量显著提高的经历,随之而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命题了。
如果要透彻的分析这样一个命题,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以下两个命题:
1、镜头的素质提高能为照片素质的提高带来什么?
2、相机的素质提高能为照片素质的提高带来什么?
我们先来分命题1,大家都知道,设计镜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你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像场弯曲、畸变修正、暗角、眩光,当然,还有材料的选择和成本的控制。设计师们需要在这些因素之间选择一个折中点,这个折中点就是成品镜头。有的时候,往往在某些方面有了提升,在另外的方面就有了下降,这是一定的,从数学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
min{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像场弯曲、畸变修正、暗角、眩光、材料、成本}。
镜头可以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在以上规划问题中,去掉材料和成本两个因素,也就是增加了两个自由度,可能获得的是更大素质的提升。
一支好的镜头,却往往不是所有这些素质的折中,而是重点只去考虑了其中的几个因素。在一些摄影器材派资深玩家眼里,色彩还原、焦平面清晰度、像场平坦程度的修正被视为优秀镜头的重点修正项,在此基础上,保留适当的暗角、球差,可使画面的过度和焦外更为自然一些。在这样的思想下,HOLOGON、八枚玉、COOKE镜头、KINOPTIC这些镜头被奉为神灵。而另一派则认为,焦平面修正为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修正色差和像差,使镜头获得高MTF,于是M35
ASPH、R180 2 APO这样的新生欧洲镜头成为王中{zw}。
上面有些说远了,收回来说,好的镜头和差的镜头差距在哪里?首先,是在这个焦段里,镜头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更好的修正。上面我们说了,好的镜头的设计比低价镜头的设计多了材料和成本两个自由度,因此其他项的平均修正能力肯定有明显提高。其次,目前的数学发展水平未必能求得这个规划问题的{zj0}解,优质镜头对{zj0}解的接近程度肯定要更好一些。第三,过分地降低成本会导致镜头每次的拍摄水平不稳定。
因此,镜头的提升肯定会带来图片效果的提升。
再看分命题2,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为两个部分。
(1)胶片机身能如何提高画质?
我们先不讨论胶片的选择问题,诚然,胶片的质量是胶片摄影画质的头号影响因素,抛开这个因素,我们能提高画质的因素有三:
一是画幅,对于得到同样大小的照片,135胶片的放大倍率{zd0},8×10画幅最小,因此画幅能提高素质。
二是压片是否平整,对于同样画幅的胶片,机身对胶片的压片越平整,自然效果就{zh0}了。CONTAX
RTS系列和645系列采用真空吸附技术,就是为了使压片平整,而ALPA的压片平整程度使同样一支BIOGON38镜头能在ALPA上获得比HASSELBAND上更好的效果。
三是快门xx度,也许对于普通的摄影者,快门的误差在20%以下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安塞尔亚当斯这样的人来说,误差5%都是不能容忍的错误。除了快门误差以外,{dj0}摄影师还讲求一个快门效率,对于没有读过亚当斯著作的朋友,也许不能理解“快门效率”这个影响因素。这很正常,在读他的书之前,我对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的选择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闪光同步速度方面,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推荐《论摄影》读读。
(2)数码机身能如何提高画质?
数码机身除了快门的xx度的提升和画幅以外,还对照片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感光元件和算法。
感光元件就是数码胶片,其实选择数码机身就好比在选择胶片一样,现在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数码感光元件包含CCD和CMOS两大类,按画幅分,则由4/3、APS-C、APS-H、135全画幅、中画幅(36×48)等等,原则上,画幅越大,像素密度越小,算法越先进的感光元件成像效果更好。此外,CCD偏重于锐度,CMOS侧重于表现细节,各有所长。
好的机身和入门机身对摄影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用放大到10寸的照片,你就能轻易发现NIKON
D50和D3X的画质巨大差别。
命题二:定焦与变焦、原厂与副厂、德头与日头
命题一里面我们说了,镜头的设计无非就是一个非线性规划的公式min{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像场弯曲、畸变修正、暗角、眩光、材料、成本}的求解,那么,同时代的镜头,定焦优于变焦就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了。
一支35MM定焦镜头的设计公式就是min{35MM时的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像场弯曲、畸变修正、暗角、眩光、材料、成本},而一支24-70MM的变焦镜头的设计公式就是min{24MM时的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28MM时的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35MM时的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50MM时的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70MM时的色散、像差(包括球差、慧差)……}。在这样自由度更少的条件下折中,自然就不会有{zy}解了。
有了上面的数学公式,定焦优于变焦,就不止是光圈、体积、成本上的优势,必然在成像上有巨大的优势。
也许很多朋友用一只50
1.8镜头和24-70
2.8变焦{dj0}镜头相比,没有看到成像的巨大优势,那是因为50镜头限于成本,没有做到定焦的{yl}水平。如果你用TRI-ELMAR
28-35-50 F4这个{dj0}三焦镜头(还不是变焦,优于变焦)与LEICA同焦段的28 ELMARIT、35 SUMMICRON、50
SUMMICRON相比(还不用和35和50的asph-summilux相比),就能看出差距了。
所以,结论一:定焦镜头在设计时规划问题的自由度更多,所以必然优于变焦。
原厂与副厂是另一个概念,前一部分也说了,现在的数学水平,无法求出这个规划问题的{zy}解,于是对{zy}解的接近程度越高的镜头,素质越好。
原厂和副厂就是这样一个对{zy}解的接近程度问题,因此同样24-70
2.8(或者28-70、28-75)规格的镜头,CANON和NIKON的比TAMRON、SIGMA、TOKINA的要好。
其实,也并不是副厂不想做那么好,而是在商业竞争中,副厂需要从成本上竞争,为了成本,牺牲一定的光学质量也是必然的。
德头和日头在一定程度上和原厂与副厂的概念类似,德国镜头用料更足,修正程度更高,价格更贵。除了这个以外,则是一个“味道”的问题。
关于“味道”问题,则是见仁见智了,有很多人都痴迷于LEICA在60年代前后的作品,普片认为新镜头失去了这个味道。
老的镜头,在当时没有反转片和高饱和度胶片的时候,普遍设计得色彩还原偏暖,对比度高,这就是老德头“色感”的一部分原因。此外,老镜头在球差的修正上没有达到xx的修正,但是却因此产生了比较漂亮的焦外散景,这就是老德头的“柔味”。再加上对像场平坦程度的修正不到位,但却看起来立体感强烈,这就是老德头的“空气感”。综合以上原因,老德头实在是味道十足。
追求德头味道的朋友不在少数,这里也不是说批判谁,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老德头的味道,因为有的时候对照片的修正未必要那么好,一些“味道”的保留反而有利于创作。但如果因此而否认ASPH、APO等技术对镜头修正带来的巨大飞跃,那就是xx偏激了。
于是我在喜欢八枚玉之余,更喜欢35 1.4 ASPH。
命题三:数码无法超越胶片
至少截至到目前为止,这个命题仍然是正确的,不过个人认为,在将来,其未必正确。
数码感光元件的原理是这样的,一块感光元件,分成许多个点的点阵,比如一个3000×2000的矩阵,一个点位一个像素,3000×2000就是600万像素。
每一个点按减色法三原色:红、绿、蓝三个采光单元进行采光,每个采光单元目前为8位字节,可以感受256种光的等级,三种采光单元的组合就是256的三次方,也就是1678万种颜色。
一个感光元件的每一个点分别记录一种颜色,600万象素的感光元件就能记录1678万的600万次方种组合(天啊,我算不清楚了)。采集之后,通过一个信息解码程序,再还原成照片。
胶片的原理则是将感光材料均匀涂上,现在说胶片优于数码的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胶片是连续变化的,不存在像素点。
在目前,像素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但是对于刚刚推出的超过5000万象素的数码后背来说,在像素方面接近或超过胶片是迟早的事情了。
2、数码感光元件对斜射光不敏感。
这个直到目前为止,都是旁轴数码设计的瓶颈,由于这个问题,BIOGON
38、hologon这些{dj0}超广角镜头现在在数码上海不能展现全部的功力。这个目前还没有办法,只能期待CCD或CMOS的原理得到改变。不过如果用不了BIOGON
38,还是有SUPER ANGULON 47XL、DISTANGON 40、ZM 15这样的镜头可以在数码上大显身手的。
3、胶片的色彩和色感好。
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
上面介绍了数码的原理,其实数码xx可以通过改变解码程序来模拟甚至超越胶片的色感。现在有很多外挂程序可以模拟胶片的效果,EPSON的RD-1的胶片感就还不错,随着将来RAW的发展,一定可以解出更好质量的照片来。
命题四:在器材素质和便携之间的取舍
前面谈了很多关于器材素质的问题,根据这些命题,其实大家想选择器材也就很容易了。
大画幅的话,林好夫特艺+施耐德林选镜头{jd1}是标准了。
中画幅,您也不用去看哈苏、禄来了,ALPA+BIOGON
38搞定超广角,施耐德的90XL当标头,用这个机子,就不用考虑长焦了。拍人的话,那就CONTAX
645+哈蔡的300APO吧。
宽幅的话,您要是有钱就找吉尔德老先生订货吧,要大路货,林好夫617SIII是标准了,机身{jd1}是林好夫比骑士好,镜头也{jd1}是施耐德比罗敦斯德好。
但是,为什么现在不是老林和老施一统天下呢?因为除了素质,还有价格和便利性方面的问题。
老林和老施是不错,但一个617套机就要7万人民币,额外配件也贵,取景器要大几千,移轴板就要1万5。怎么?不算贵?您说哈苏的H3D要20几万。哦,忘了说,老林和老施的照片可不用那种廉价CCD来扫,要数码也得电分吧,一个电分机多少钱?几十万起。
除了价格,便携也是你选择器材的一个重要因素。别说是中大幅器材,一个135数码就不轻。好多朋友喜欢用1ds3、D3X这样的机器,挂个爱死小白、小竹炮什么的,少说也得8斤吧。起码要用个大架子才能架得稳吧。如果还要背点其他镜头,或者附件什么的,那就该雇个摄影助理了。
在重量面前,许多高手退而求其次,和年轻朋友拼命升级器材不同,许多资深朋友随着年纪的加大、体力的下降,开始“降级”器材。用大幅的改用哈苏,用ALPA的改用LEICA。这就是在素质和便携之间的取舍。
未必小画幅相机就拍不出好作品来,布列松一辈子都在用135旁轴拍摄;也未必普通镜头就拍不出好作品来,您手中的入门镜头再怎么着也比安塞尔亚当斯那个时代的镜头要强吧。
与其让哈苏在家晒太阳,不如背着135天天上街跑。
命题五:小DC与{dj0}便携胶片机
很多朋友,尤其是女生朋友关心的问题,就是小DC什么时候能在{dj0}摄影器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胶片时代,出现过许多{dj0}便携器材,CARL
ZEISS的{df}是T2和TVS,LEICA的{df}是CM,还有ROLLEI的35系列、MINOX等等,这些娇小的机身却位列摄影器材的{dj0}。可是到了数码时代,无论是CANON的
IXUS,SONY的T,给人无非是一种快餐面式的感觉。LEICA的LUX系列,无非就是PANASONIC的贴牌,ROLLEI的数码则是垃圾中的垃圾。
这是为什么?
我们看看感光元件大小就知道了,以上这些消费级的数码相机,即使是贵为FUJI的S系列、CANON的G系列这样,也一样是用的不超过1/1.6英寸的小CCD,面积不到35MM全画幅尺寸的1/5(APS-C画幅对角线大概是1英寸)。而以往的35MM便携胶片使用的仍然是和{dj0}单反、旁轴一样尺寸的35MM胶片。事实上,现金的小DC,换算成以前的胶片标准,连半格相机都算不上,自然谈不上素质上的优势。
但是未必小DC就是不可取,小DC有小DC的优势。在夜晚的城市街头扑捉场景的时候,你也许来不及架三脚架,小DC就能帮你捕捉这个美景。而且画幅尺寸小,就容易获得更大的景深,在日常拍摄你需要交易的器材的时候,{jd1}是小DC可以帮你。:)
现在SIGMA推出的DP1、DP2系列,则是丰富小DC功能的一大力作。更大尺寸的感光元件和更高素质的镜头使用,突然间我们就发现,咦,原来小DC不止可以用来拍纪念照。
命题六:旁轴与单反
旁轴与单反是摄影器材的两大门派,在无忌和蜂鸟,在日本、在德国,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说单反的,拿出了CANON的超级自动化武器,更是用单反对数码的兼容程度来说事;而旁轴则用BIOGON
38和HOLOGON来奚落单反永远无法达到摄影的高度。
其实说来说去,单反和旁轴就不是什么必然的门派,说起摄影的两大原理:小孔成像和光敏反应,这都没单反、旁轴什么事情。单反、旁轴只是摄影取景为了便捷和发明的两个途径。
单反,是在镜头系统后面加上了一个反光镜,类似于一个开关一样,通过它的翻转,来在感光元件和目镜之间进行切换。
旁轴,则是在整个相机系统之外增加了一个观测孔,和步枪瞄准器一样的原理,来观测景物。
于是单反有如下优势:
1、无视差;旁轴无法避免视差,虽然有近摄视差补正加入xx机身,但微距摄影和长焦摄影时的视差仍然十分明显。
2、用变焦镜头方便;单反变焦时,目镜看到的景物自然变化,旁轴则无此功能,只能靠改变框线的大小来表示焦距的变化。
3、适合数码化;对斜射光不敏感仍然是数码感光元件的硬伤,目前旁轴无解。
而旁轴则有以下优势:
1、拍摄时取景器不会黑一下;许多人把这个当作抓拍的优势,其实这个倒不真重要。
2、机振小;不过我觉得EPSON RD-1的机振似乎比NIKON
D700小不了多少。这个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照片您都会上架子拍。
3、设计镜头更为便利;由于尾镜片更靠近感光元件,旁轴可以使用BIOGON、HOLOGON结构,在镜头素质和体积上有优势。
不过,说到这些,也都不是本质了。其实单反和旁轴无非是一种快餐面式的玩法,您大可不必较真,用大幅拍摄的和用617移轴拍摄的老师们都应该了解,真正精心的取景和拍摄是怎样的?把后背取下来,直接安上对焦屏取景!既不单反,也不旁轴。
随着数码的发展,将数码单反取消反光镜,用CCD直接感光取景,将使人类的摄影器材设计达到新的高峰,将吸取单反和旁轴的所有优势,创造更优质的镜头。
说来也巧,我一向不那么喜欢的MICRO 4/3系统居然是目前看起来单反和旁轴之集大成者了。
命题七:最有用的滤镜是什么
只要是玩摄影的,就都用过滤镜这东西,但是真要说起个一二三来,恐怕还不那么容易说清楚。
大家都知道的滤镜是UV镜,但是一大半的朋友把UV镜当保护镜用,殊不知有些UV镜用起来还会损害画质。
数码感光元件的特点是对红外线敏感和对紫外线不敏感,与胶片相反,因此胶片时代UV镜特别重要,而数码时代UV镜基本无用。
现在可用来做保护镜的滤镜包括普通保护镜和UV镜,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测试,我不知道是否专业,测试结果竟然是普通的肯高保护镜要比好多专业UV对画质的影响小。因此,朋友们不要盲目选择UV镜,如果只是数码用的话,普通保护镜就很好了。
胶片时代,天光镜不比UV镜用得少,天光镜除了吸收紫外线以外,还能使色彩平衡偏蓝,风光摄影时比较有用。
对于风光摄影,偏振镜是比较有用的,偏振镜是光栅原理,可以对散射光进行过滤,在复杂反射面拍出比较清澈的感觉来。偏振镜分为线性偏振镜和圆形偏振镜,推荐圆偏,至于为什么,请做一下关于偏振镜的功课。
中灰镜,xx镜头暗角时用到。
减光镜,需要降低照度,延长曝光时间时用到。
中灰镜和减光镜的原理叠加,形成了渐变灰镜,这也是我认为风光摄影不可缺少滴牛镜了。对于风光摄影中照度严重不均的时候,可以用中灰渐变镜来对高照度的地方进行减光,以得到照度平均的照片。
各种颜色的滤镜,对于黑白摄影非常有用。安塞尔亚当斯的著作里不止一次地引用了有色滤镜的作用表,是一个圆形图,可以减下来贴在测光表上,{jd1}是有用的好东西。
打开有个叫法国高坚的产品库,你可以看见,除了上述滤镜以外,还有晚霞镜、雾化镜、三棱镜等等名目的镜片,至于这些,还是算了吧。
{zh1}回到命题,如果你拍人文题材,建议什么滤镜也不用,如果感觉自己不是个爱惜器材的主,那就拧上一片保护镜,如果拍风景的话,减光镜、渐变灰和偏振镜应该是你包里少不了的。
命题八:关于一镜走天涯的命题
我玩摄影的年限有一段了,但真正当器材派的时间还不长,一镜走天涯这个词汇可比我当器材派的时间要长,所以在我刚把玩摄影器材的时候,我也试探着去想过了解一下所谓的一镜走天涯。
所谓“一镜走天涯”自然是可长、可短,一镜通吃天下景。在这个领域里,TAMRON一直是大胆尝试的。
从28-300到18-200,再到18-270,TAMRON一直在刷新着变焦比的记录,与此同时,SIGMA、TOKINA也在跟进,连CANON、NIKON也不能免俗。
咋一看,从参数上,这些镜头还蛮牛的,CONTAX 24-85
3.5-4.5不过也只是浮动光圈嘛。不过这种镜头的成像,就不说了。
CANON后来出了一个28-300的镜头,还是L级的,画质虽说好一点,但也只能算是凑合。
其实一镜走天涯还是很有市场的,首先,对于强调出片率的朋友,还是需要一个挂机镜的;其次,紧急时候换镜头实在不方便,也太容易脏CCD;{zh1},在旅行的时候,包越小越好,器材越少越好。
其实,如果研读武侠小说,倒是比较容易找到一镜走天涯之道的。
武侠小说里,真正{jj1}的武器往往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兵器。在大师手里,一只扫帚,一把拂尘,乃至一根柳条都能成为{jj1}的兵器。
布列松和马克吕布就是用35和50的定焦镜头走天下的,尤金阿杰的时代更没有那么多镜头去让他选择,至于安塞尔亚当斯,一支大幅广角镜头已经被他研究透了。
引用一下无忌的军规:任何镜头都能照任何题材。
再引用一下前几天在蜂鸟潜水的收获:当你深入了解摄影以后,你会知道,一镜走天涯的{jd1}不是18-200.
命题九:测光表和分区曝光法的使用
无忌上有人说:测光表的实用意义远小于亮骚意义,这是我不敢苟同的。
也许,对于普通摄影来说,用机内测光表和曝光知识已经可以搞定绝大多数场合的摄影了,但是对于对曝光要求很高的时候,能帮助你的{wy}武器,就只有测光表了。
我不得不多次地提到安塞尔亚当斯这个名字,他对于风景摄影理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在他创造的分区曝光法中,一只1度到3度的点测表{jd1}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个“区域”,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相纸的底色——白色)。第五区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曝光而得出来;第三区域是有细节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区域则是有细节的强光部分。
这个理论并不在于你对胶片的宽容度的了解,而在于如何去“预测”一张成型的照片。亚当斯反复地强调“置”与“落”的理论,当你主动地将景色中某个部分“置”于第几区的时候,其他的亮度部分可预见性地“落”在了其他的区域,“落”的同时,你需要保证你要强调的区域在第I级到IIX级之间,可以正常看到纹路。
以上都快把人说晕了吧,详情就看亚当斯论摄影吧。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下,一只测光表能正确地帮助你去xx地做好“落”的工作,在有可能“落”出区域的时候,则可利用渐变镜等工具进行处理。
除了风景摄影,在你想拍摄一些特殊曝光照片的时候,比如高调或低调的照片,测光表也是可以帮助你的。
此外,就是一只测光表可以帮你熟练地了解光的特性。你可以随身带着它,去观测一下周围的测光值,以积累更多的曝光经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