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李炳南老居士问答三

心性——李炳南老居士问答三

2010-03-22 12:27:37 阅读23 评论1 字号:

 

问:学人思想虽倾向理论之相宗,及实行之净宗,但对于谈空之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典,亦甚喜欢。如金刚经云:‘无所住而生其心’,既云‘生其心’,当非顽空。可是古今大德之一部分言论,学人常感觉每有违反佛意堕入顽空之嫌。如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如果‘除一切心’,那么扫除了菩提心,扫除了慈悲心,不是糟糕了吗?常见一部分僧俗佛徒,心肠铁硬,见苦不救,是否中了‘除一切心’之毒?那么所谓‘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是否亦有顽空之嫌?是否亦系‘损减执’?

 

答:‘为除一切心’之心字,指妄念说,念皆是识上之分别,如第六识之分别此易体会者,至七识缘八识之见分,则甚微细,不易知矣。必到一切缘影皆无,真心方显,故曰须一切皆除。此亦宗门究心功夫。至云菩提慈悲等,实乃性中本具之德,障不破多隐而不现,实无法除去,故除者非指此等。彼见苦不救者,正是性德未现之过,并非已将菩提慈悲等除去也。又我辈凡夫慈悲名众生缘;菩萨慈悲名法缘,皆著迹相。佛之慈悲,本无所缘,是谓无缘大慈大悲;众生及法二缘有相,尚可除其相,无缘则无除可除矣。顽空乃不解空色色相即之理,而偏于半面者,与此不同。

 

 

问:(原函过长特节录)金刚经大乘xx分,这一分是佛答善现所问‘应云何降伏其心’的肯綮方法。试问度众生与降服自己的妄心,有什么相干?六祖说见性成佛,先要认识自心众生……认识这一点,就知度生是自度,不是度他及度它,烦恼是无始生死根本,必须把这一类的妄心,连根拔净才能见性成佛。有一众生未度,是尚留一个生死种子,未拔完。如是解说与上文‘应如是降伏其心’文义相符。佛度徒弟虽多,也只以人类为限,不说世界人类未度完,就是印度他的徒度也没外道多。此数语是对‘我皆令入无余涅灜而灭度之’起疑。

 

答:金刚经注释繁多,各有精义,居士所解,只是其中一说耳。若仅度自心众生,不度九类,亦与本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以下诸文不合。‘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之句,此是宏愿,且是假设之辞,看下文‘如是’二字自明。

 

金刚般若,是大乘教法。以平等度生,决不xx自心或其一类。如谓度生与降伏妄心甚么相干,古德曾有说明,小乘智力未充,耽乐涅槃恐起度生,不能安住背念,故说降伏妄心之法,使如所教住,而驱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上求下化之心,此一句最为重要。在第二分中‘汝今谛听至如是降伏其心’已指明住以此住,伏以此伏。大般若经曰:善现白佛,求无上菩提,应云何住?告曰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中略)及修六度等亦应劝他,称扬他,喜赞他,为之自他两利。发菩提心论,略谓不舍有为,不住涅槃,为度无边众生,是深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经论中可引作证者甚多,不能枚举,若截去此句,只讲‘何住何伏’,当然不能连贯。再若xx自心,不为九类,似落自了汉矣。恐非本经之旨,敝见如是尚希另质高明。

 

 

问:百法二十四不相应中,列有相应一行,依起信论解释,心王心所知相与缘相同的名相应行,不同的名不相应行,何以又把相应列在不相应中?请求开示!(牛庆誉)

答:‘心不相应行’,乃百法五种之第四种,此是一纲,言此二十四法,异于心所有诸法与心相应也。此中‘相应’,乃是第四种纲之一目,所言之相应,仅指因果事业之和合相应,非如心所有之与心相应也。

 

问:我时常这样想,人生自性何期得清净,何期自性得不生不灭。何期自性得具足,何期自性得无动摇,何期自性得万法?(胡美月)

答:此须分‘理’与‘事’二方面答之。先以理说;性之本体,本自清净,不生不灭,一切具足,无有动摇,万法皆备。非从外来。非待何时而备,无过现未来方有,人人皆如是,人人皆不知耳。再以事说之,因有无始无明,而起诸惑,遂妄攀缘,妄造诸业,妄受诸苦。以是种种,便成障碍,而本有功德,如盖,如结,如缠,如缚,不自在矣。倘肯放下诸妄,真性自显,何时放下,何时即显。说到放下,谅非贵居士所能办到,只有借诸佛力,将心送到西方,把持住阿弥陀佛,那边把持得紧时,即是诸妄放下时。

 

 

问:‘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是说真心,是说妄心?请解为感.

答:真心与妄心,原非有二,不过迷觉之别,即迷时为妄,觉时为真。如海静时为水真也,动时为浪妄也,水与浪非二,亦只是动与静之不同耳。

 

问:兹者树刊问答有云:‘万法皆性’又云‘无明非性,乃障性之事’斯义殊不能达,盖无明亦法也。既曰万法皆性,则无明亦性矣,何故又言无明非性,乃障性之事?能障所障,自是非一,如矿土障金粒,矿自矿,金自金,断不能谓矿土即金粒,推知无明障性,性与无明乃为二事,如是则万法皆性一语,云何成立?(李莲阶)

 

答:性觉则明,不觉则无明,明是其本,无明是妄。妄则幻境,境即万法,万法既幻,皆无自体,是性随缘之用,非性不变之体。如目有病,则生空花,花依于病,病依于目,是病依附于目,非目本体是病也。病障目明,无明障性明,喻不取一,随机而设。又幻妄起时,言有能所,幻妄灭尽,能所皆无。又云:性与无明,乃为二事,非不成理,但是偏执,不闻水之与波,非一亦非二乎?

 

问:心的本体在空间上说是横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众生心亦如此,结果要挤到那里去呢?(刘庆明)

答:一室一灯,光满全室,若装千灯,灯灯有光。一灯之光,已满全室,九百灯光,挤往何处?

 

问:禅宗有‘明心见性’之法门。我们如何‘明心’及‘见性’后之心境如何?(张进添)

答:性是本性,心是真心,心性二字,在禅宗多不分讲,即有时说心,有时说性,然实指一事也。在相宗则心性每分言之,虽分言之,不过动与不动之间,仍非二事。区区亦是粗略解释,此乃佛学根本问题,初学者实不易领悟。心性本自空明,后迷而染,则颠倒妄思妄见,即生死六道,而无了期。佛有多法,遵之而修,可断见思妄惑,断后心性即明即见矣。明见谓之觉,此觉有深浅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问:体若空,相由何而生?(陈泰树)

答:解此问题,须先将体与相之定义说明,即不致误 会矣。体指本性本质,相指一时所现之形,相则各与假名,体则并无其实,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说真性空、假相有也。兹举事以证之;如一铜瓶,其瓶是名相也。其铜非即是瓶,此瓶为铜片之合相,去铜片则无瓶。细思之,瓶只是瓶相,而瓶并无本有之瓶体,故曰体空,体空者,相之体非相本体也,不过因他缘合,而现此相耳。铜片亦名也,乃铜屑合成,依前例推之,至于无始,总无某相本体。

 

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无体即无相?(陈泰树)

答:有相是说其事也,为之假有,无相是说其理也,为之真空。体既推究归空,现相自是缘合假有,谓为假有,故亦说是无相,无相者,乃三空之一也。浅言易解曰假有,深言难解曰真空。

 

问:实相念佛是禅是净?抑亦禅亦净?(钟钧梁)

答:一切行持法门,属于修德,真如无为,属于性德,修德是权,皆方便也,性德惟实,乃归元也,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万法无不如是,不独禅与净也。禅净乃名相,皆是方便,心性真实,方是归元。实相者无相,即真如法身等之别名,实相念佛,心佛一事也,到此境界,何有禅净。

 

问:本性不可分为一整体但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以前的本性是否能与佛的性合为一体,或不能称为本性?

答:佛与众生,性皆可称为本,但觉与迷时,性不能合耳。兹举喻以明,如明珠两颗,一本洁净,一涂垢尘,净者光自显,垢者光自隐,显者光未增,隐者光未减,虽不增减,光不能交,似净者自净,垢者自垢,如去其垢,两光不分。

 

 

问: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僧肇有言:‘离四句,遣百非,’其义蕴安在?

答:觉性说有说空,皆偏而不圆,不符真际。实则空含妙有,有本真空。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空有不二,其妙处在是,不可思,曰心行处灭,不可议,曰言语道断。夫如是,安有四句百非。

 

问:何以人死而佛性不灭?(赵哲)

答:贵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犹如人家电灯之泡,日光灯之筒,佛性如电厂电力也。试问人家灯泡及灯筒坏后电厂之电力灭乎?

 

问:佛性是否就是真如(真心)?(赵哲)

答:佛性无形而有灵,以其常而不灭,故名曰‘真如’,亦曰‘真心’。

 

问: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求师重讲一遍。

答:‘见见之时’,{dy}见指本体能照之真见,第二见指带无明之妄见。‘见非是见’,{dy}见与上句{dy}字同,第四见与上句第二字同。合讲即真见常为妄蔽,全真成妄,若真能起照,照见妄见之时,则真见即不为妄见所蔽,全妄成真矣。‘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二句,{dy}见指真,二三皆是指妄。合讲真见本性妄想幻想,真离妄时,真性本空,妄无所依,幻相亦空,此四古德各有释义,并皆精妙,今之所答,不过一义而已。

 

问:坐功至‘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攀缘心是否已息?如属已息,这种常知之心,是否即属‘性’也?

答:‘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属慧。攀缘心息,属定,行人必定慧平均,方为正受,可云攀缘心息。如偏一方,息与不息,尚离遽断,惟定与慧,皆属性有。

 

 

问:既言‘永远存在者唯本性’;又言:‘本性为真空,非物质’。我不懂既是真空,以何‘相’求永远存在?

答:性无有相,若有相者,皆是因缘合和,而非其本体。性有而言空者,乃言空无物质,空无现象,故曰真空。喻影虽无物质,尚有现象,故不曰真空,性虽无相,而法由之生起,故虽空而实有。悟此者,非久学之士而不能,初学不明,不足怪也。

 

问:学佛为求‘性’之真自由,达了生脱死之目的。‘性’,是否吾人能体会得?如果有人能修得轻安自在心,是否其‘性’得到解脱?

答:性为人人皆有,个个不无,谁修谁证,不修不证,此非佛教一家之言,孔子孟子,皆言性,汉儒以至各儒,亦皆言性。今日之举,绝不谈此,故听之茫然,研求则能证之。所云轻者安,不过求明心见性之初步,离解脱尚远之远矣。

 

问: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告子不善不恶;到底是善抑恶?亦善亦恶,不善不恶?

答:言性之学,非文学家事,是此非彼,各执其执。彼等既为孔子之徒,所读性理,而与孔子所说,皆不合也。孔子所言,相近习远,昭昭在书,各家似未领会。子贡乃孔子高足,尚言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性之难言。足征后儒所言,皆逞己见,不师于孔子,亦无体验之功夫。但来问所提四端,乃性体之随缘,而非性不受之本体,而此本体,惟佛一人知之,余皆相似,应知言善言恶,皆是相对而有,并非{jd1},故知凡有言说,都无是处也。般若性空,试观于空,是善是恶,抑不善不恶,亦善亦恶耶?性心意识,如不能分,直等指鹿为马,呼鸡作凤而已。

 

问:谛闲大师云:‘诸法之相,惟心所现。法无自性,以心为体。一切众生同共一如来藏心,相虽各异,体实平等’云云。后学不明‘一切众生,共同一如来藏心’一句。众生甚多,一一众生,各有一心何谓‘同共一心’?乞举例明之(赵哲)

答:动物虽赖饮食而活,尚有不可须臾离之空气,此空气得之则生,闭之则死,既知此气重要,即以空气为喻可也。试思空气,何地无之,热带者则热,寒带者则寒,鲍鱼肆气则臭,芝兰室气则芬,而此四处,各有多数动物吸之。此大空气,是一是多,若明比喻,共同一如来藏,可以悟矣。

 

问:楞严经说:‘闻性是常’这道理我不明白;六根都不常,为什么闻性常呢?

答:性本真常,不生不灭,根尘识三,皆性幻生。幻生者,自然幻灭,常者自常,幻者自灭,其理易知,无难解处。或所误者,闻性一名,应知闻性,仍是本性,并非耳根之中,另一闻性,故根灭而性仍存。

 

问:经中常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此‘心’与‘性’之区别安在?佛者觉悟;是觉悟心耶或性耶?

答:诸经心性二字,有时有处,心性不作二解,说性即是说心。如本条所问,是心是佛等四句者是。易于时处,则心性各解,如唯识家,八识皆称曰心,诸心俱是幻妄,转识成智,则复本性,性无妄性,则是二名区别。若言其觉,只有权答,真如本性,性自‘本觉’,心有幻妄,心有‘始觉’。

 

 

问:实相者,真实之相,平等之相。诸法虽有生灭,然于生灭之中有不生灭性,此诸法是否包括有情与无情,若无情则物坏了、消失了,哪有不生灭性?

答:实相简单讲,即谓‘不生灭性。’此性本空,而无所相,指此真空惟实,强曰实相,若明此理,实无有相。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悟实相无相。情与无情,森罗万象,皆是妄念幻有,现此幻相。电影银幕之上,有相无质,光射在银幕时,幕上实无物生,光停射银幕时,幕上实无物灭,情与无情,事亦如之,生则实无所生,灭亦实不灭。再相由心生,实事如是,居士言‘物坏了,消失了,哪有不生灭性。’似误为性由相生矣。

 

问:真性是无形,何能染污?(池慧霖)

答:染污二字,即是不清净而已。性虽无形,非无其性,试思见闻觉知有形乎?收视返听有形乎?固知无形,然能见闻觉知乎?能收视返听乎?见闻与收视等,是何物也。当见闻觉知时,即是染也,当收视返听时,即是净也。

 

问:心不自心因境而有,境不自境由心而生,如何解呢?

答:心谓心念也,不自心,谓念不自起。境谓六尘,及一切染净诸境也。合言之,即念起因触境而起也,所谓‘心本不生因境有’。然则境从何来,而境又实从心出,因一念不觉,而有‘业相’,继生‘见相’,见必求对,则‘境相’造出矣。此名‘无明为因生三细。’又曰:‘万法唯心造。’此后则引境妄念,妄念造境,互依为非,狼狈为奸,生死相续,无有终期矣。

 

问:一元的,十方诸佛之真如本性,如大海水融为一体,无二无别,众生成佛,犹如细流,归入大海,与十方佛,融合为一。多元的,十方诸佛之真如本性,如摩尼珠,性质虽同,各有其体,众生成佛,犹如垢珠,去垢复明,与十方佛,似一各别。

答:此二疑,可合并论之。二疑之中,俱谓‘众生成佛’。成佛始能如水流合水流,珠光合珠光,不成则不能合之。不能合时,‘似一各别。’融一体时,‘融合为一。’

 

 

问:老师讲金刚经时对‘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解释云:即万法一如。弟子尚未悟得,似觉两者尚不尽相同乞再予开示?

答:佛理至深,实语,如语,真语,不妄不诳。‘如来诸法如义’者,如来即是真心,‘一切惟心造’,一切者诸法也,心造诸法,法宁非心?心体真空,法相假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岂非一如。若言未悟,语并无过,只有思维,时时静参。倘说‘似觉两者尚不尽同’则是谤法,不信于佛矣。

 

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解?(志西)

答:学佛誓在成佛,成佛必求见性,千经万论,虽多说性,只是善巧方便,解释譬喻,引人参悟,自证方得。真性之体,非言能说,即用意想,便是错误,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致谓言语不能说,意念不能到,亦可谓口至无可为言,心至无念而起,则重光独耀,真必见矣。

 

问:高级佛学教本第卅四、五、六课综合指要第十一节,即是最末尾一节:‘极乐国的一切依正,及其动作,只是一个大梦境,大幻术,实际上是一无所有,有如太空。’末学不明此义?(钟云昌)

答:所谓高级佛学者,便知非初学能解,因恐误会,故不惮烦琐为言。功夫有渐有顿,渐则必依次第,即所谓三谛三观也。初修从有入‘空’,是谓‘真’观,证‘一切智’。再则从空出‘假’,是谓‘有’观,证‘道种智’。后则双遮双照,不偏空有,是谓‘中’观,证一切种智。中道者,是诸法实相,此实相即真如,即是佛性,即是佛土。实相之义有三,(一)无相之实相,即无妄相,合于空谛,(二)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现色,合于假谛,(三)无相无不相,真空妙有,即而不离,合于中谛。极乐佛土,即真如佛性,亦是实相,以其无相无不相,故现‘寂光’‘实报’‘方便’‘同居’四相,前一是真如不变,后三是真如随缘,非一非四,非空非有。彼一课本,言梦幻者,指其随缘之相,而言不空者,指其不变之相。

 

问: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义亦不详细?

答:六趣有情,大千器界,皆是众缘和合,而生其相。迷者不知,认为真实,为所颠倒,故曰‘梦里明明有六趣’。悟者照见,诸相皆幻,空无自体,故曰‘觉后空空无大千’。对于此义,既言不详,兹答亦恐误会,宜参考前条‘实相’之说,可以了然。

 

 

问:金刚经四句偈内有‘以音声求我’句,未知至何等程度即能不求可得?

答:若到四相不著,能所两亡,即是相当程度,若至无智无得,空有皆空,即是不求而得。

 

问:真如自性不垢不染本自清净,既能自然而生,现在山河大地,无明众生,将来众生尽皆成佛之后,经若干劫岂不是仍然与现在一样会生山河大地无明众生等事物?

答:本性本自清净,本指本体,谓真体之中,无垢无染,然无始以来,而有无明,故体不垢似垢,不染似染。此举喻,方易了解,金本光明,中无垢染,而出矿中,与尘沙混,实则尘沙附其上,非金内有尘沙也,是金无尘沙,似有尘沙。金被尘蒙,则现妄形,性遮无明,则现妄象,其理本同,祖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亦此事也。修行人所修者,去性附之无明,非修性之本体,无明去本性显,即是佛矣,智与能皆性本具,故经云‘无智亦无得’,冶金者但去其沙,金即纯矣,光色实非从冶来也,金既成器,不再变矿,无明性觉,不再入迷,其理一也。

 

问:圆瑛法师注楞严经讲义一○八页‘佛破无处是欲其了悟无体非心矣’究属何义?

答:试想虚空拘于一处否?何处而非虚空,如限虚空有处,事理皆错。心则尽包虚空,空含心中,犹如片云,而点太空,空尚不能限处,心焉能限于一处。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心性——李炳南老居士问答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