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随着低碳经济在全国的迅速升温,一股低碳风也刮向了中国的房地产业,年初,中国地产界巨头们频频聚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低碳论坛探讨低碳地产的发展之路。在云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打出了绿色、环保、低碳小区的牌子,加之国际绿色低碳发展中心——OPC(一个地球社区)近日也落户昆明,低碳地产在昆明可谓高调登场。记者调查发现,经济利益与节能环保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制约着低碳地产的发展。
低碳意味着高投入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于低碳地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多数学者认为,低碳地产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小区的过程中无论是房屋的规划设计、建盖装修还是小区绿化均做到低消耗能源、低排放二氧化碳。
在昆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认为,低碳地产其实就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要开发低碳地产,最主要要做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云南世博兴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经理郭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随着全国低碳建筑的兴起,云南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相继打出了“低碳”房产的牌子,由俊发房地产开发的滨江俊园小区,一些高层住宅的热水器及社区的路灯将引用太阳能,以减少能源消耗。
由昆明中房现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翡翠湾则宣称,在社区人行道采用透水性好、节能环保的步道砖,在管道内衬采用xx食品级PP,使得管道内流体不结垢,提高环保性与安全性。
其实早在2003年,由云南世博兴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世博生态城就采用了外墙保温材料,做到冬暖夏凉,所有的房子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供热系统也是通过太阳能供热,以{zd0}限度减低能源消耗,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世博生态城使用可回收的绿色建筑材料,同时,通过采用中水处理系统,使小区内的污水得以有效处理,对环境不造成污染。通过采用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世博生态城成为昆明“绿色生态建筑”的典范。据郭辉介绍,自2003年小区开发至今,1、2、3期房屋已全部售完,每平方米的价格是15000元,但能享受这个价格的都是一些xx收入人群。
七年来,入住世博生态城的业主们对该小区的太阳能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带来的便捷、节能很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设备的性能渐渐降低,给业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些太阳能设备需要维修维护。“维修这些太阳能设备需要很大的一笔费用,这无形中增加了开发商的投资成本。”郭辉说。
据了解,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小区相对应的往往是高投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低碳建筑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以及长期维护相关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笔费用多数由消费者来埋单,无形中增加了消费成本,“比如更换一套太阳能设备,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这笔费用无论是由开发商还是消费者承担,大家都不愿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一般的地产公司都不愿意去触碰。”这位开发商建议云南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低碳设施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从而体现节能环保的公益性原则。
俊发地产董事长赵彬对媒体表示,开发商都有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为此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项目的售价是否能被市场接受,这是开发商要考虑的。就昆明市而言,政府也鼓励企业打造生态小区,符合标准的项目,政府将减少15%的企业所得税。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开发商在这个领域的发展。
环保和低价不可兼得
作为低碳地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房屋装修中使用低碳材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碳的排放量,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云南行列信息运营有限公司的李团长告诉记者,在房屋装修过程中要做到低碳,目前还有很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受价格限制。李团长表示,低碳装修只有少数高消费者群体使用。
“低碳地产其实就是环保节能了,在房屋装修方面,现在很多装饰公司提倡环保装修,但使用环保材料对消费者来说在价格上会有所提高。”李团长表示,低碳装修在操作中实现难度比较大,与其它施工专业相比,装修装饰施工涉及的材料品种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程序繁琐,施工材料多达上百种,施工工序内容也多达几十种,大部分节能低碳装修需要多种材料的配合使用。“其实很多老百姓主要在乎的是价格,因此,在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之间就有矛盾。举个例子,市场上出售的都芳漆,它是环保漆的一种,刷了就可以居住,没有味道,而一般的普通涂料,刷过之后还有很大味道,要晾一段时间才行。环保漆使用方便,对身体健康也不会造成影响,但这种环保漆的价格相比普通油漆平均会贵上200元左右。”
李团长介绍,现在的低碳享受人群,仍然是xx收入人群,很多人有低碳意识但没有经济实力,目前购房主力军多为一些白领人群,虽然他们都清楚低碳材料在住房装修中的益处以及受益时间的持续性,但要拿出更多的钱却会有不小压力。一些经济条件宽裕的消费者,对装修费用不会有太多考虑,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和质量。“所以实施低碳有一定的市场困难,在服务提供商方面倡导低碳不难,关键是消费市场的接纳程度,低碳目前还处于一个倡导阶段,是种趋势,在未来可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至少在目前还难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