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话联翩说礼俗-虹酒坊-搜狐博客

   在我国,从古至今,酒都与礼俗密切相关。古代时,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传承至今。

  演讲人:曾永义

  演讲人简介:台湾xx戏曲学、韵文学、民俗学学者,台湾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大学兼任教授。学术专长为戏曲、俗文学、诗歌、民俗艺术。学术著作有《明杂剧概论》、《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说俗文学》、《戏曲源流新论》等20余种。

 

  酒从何处来?

  中国酒文化真是垂数千年而煌煌乎彰明较著。没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国家,必然酿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

  “酒”这种美好的饮料精品,到底是哪个民族发明或发现的,谁也不敢说。宋人窦革《酒谱》已论述“酒之源”起于仪狄、神农、与天地并时三种中国旧说,“皆不足考据”。科学家或以为在六千年前,甚至旧石器时代,人们因浸泡于水中的水果自然发酵成酒而领悟其制法。但是就中国而言,先秦文献没有只字言及“果酒”;直到距今约3800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不少小口大腹如尊、罍、盉、小壶、高足杯等与后世酒器同形制的陶器,其造型显然是为了保持酒味醇、永,这时中国应当有了酒。《说文解字》说仪狄作酒醪,大禹喝后味道很美,就疏远了仪狄,恐怕自己沉酣,荒废政事。有趣的是,大禹的时代正与龙山文化晚期相近,所以仪狄造酒的传说,也许正是事实的反映。商人好饮酒,纣王“酒池肉林”是有名的掌故。甲骨金文中,时有醴、鬯、稷鬯的记载,醴是甜酒,鬯是和以香草酿成的酒,稷鬯是用稷和香草酿成的酒。彝器中,盛酒的有尊、彝、卣、壶,温酒的有爵、角、斝,调酒用盉,饮酒用觚、觥。考古方面,藳城台西遗址中发现八公斥半的商代酵母,商代古墓所出土的青铜瓶装有酒,保存完好,时间在3200多年前,比起地中海沉船残骸中所发现的罗马葡萄酒要早得多,是现存世界最古老的酒。

  周代,尚书有“酒诘”,告诫人不可酗酒。礼经中有酒正、酒人、郁人、鬯人、司尊彝、浆人、大酋等与酒有关的官职,楚辞中有酎、瑶浆、椒浆、吴醴、冻饮等和酒有关的词汇。韩非子有“宋人酤酒,悬帜甚高”之语,可见战国时代已有酒店和酒旗。汉代帝王屡次赐民“大酺”,饮酒作乐、百戏腾欢。

  再就酿酒而言,西汉扬雄《方言》已知制饼状曲;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始见酒药,发展为大曲和小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用专卷论“造神曲并酒”之法,可说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至宋代,未翼山“北山酒经”更成为专书,又有“干曲”之法。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高濂《遵生八笺》、宋应星《天工开物》亦莫不有制曲造酒之论。而我国白酒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以文物为证,目前已发现一套金代铜制烧酒锅(1975年河北青龙县出土),经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和蒸酒实验,可以确认起码在金世宗大定(1189)之前,中国已有蒸馏酒。

  就因为中国酿酒技术甚为发达,所以古来所酿造之酒类品目甚为繁多,见于宋人者如李保《续北山酒经》,即有46种,张能臣《酒名记》所记府邸、酒楼、地方之名酒近两百种;宋伯仁《酒小史》更载历代名酒百余种;而今人曾纵野所编之《中国名酒志》,分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四类,计收名酒22种,优质酒58种。则中国酒文化真是垂数千年而煌煌乎彰明较著。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国家,必然酿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

  但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对于酒的政策,如果不是视之如寇仇的加以禁止,就是视之如摇钱树的抽以重税或加以“专卖”,有如战国时代那样的放任,李唐前期那样的开放,清朝那样的轻税,是很难得的了。而若说课以重税,则赢秦已属发皇;若说所谓“榷酒酤”的“专卖”,则是汉武帝始肇其端。汉代的萧何律令“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以及历朝历代每遇年岁荒歉,即禁酒,则处当今之世,虽烟酒仍属“公卖”,已足以庆幸了。然而,若就酒文化的范围而言则何其浩瀚,即制曲酿造法,已足供化学家写作专书。

  酒之礼俗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zh1}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

  为度。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zh1}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就拿歌舞助兴来说,仪礼中,乡饮、乡射、大射、燕礼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乐等节目。也就是说,在礼仪进行饮酒之际,有乐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间隔上场和交响乐大合奏等的演出。无算乐是对无算爵说的,即纵饮为欢之时,音乐也随着尽情地演奏。而宾主筵席,酒酣耳热了,也要继之以舞蹈。且举史记两件事来看看。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之宴,范增要项庄入内敬酒,然后剑舞,趁机杀刘邦于座中。项庄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时和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看情形不对,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项家叔侄这场武舞,虽然教刘邦如坐针毡,汗流浃背,但所借的题目正是筵席间助兴为欢。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侯窦婴宴请武安侯田蚡,等到饮酒半酣,将军灌夫起来跳舞,舞毕,请丞相田蚡接舞,田蚡竟不起身,灌夫觉得很失面子,便说了许多冒犯的话,主人窦婴在一旁排解致歉。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列侯和宗室都前往道贺。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向宾客敬酒,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不久窦婴起身敬酒,只有那些旧交避席,其余的人照样坐着,连膝都没有离席。灌夫看在眼里,心中不快,也离位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坐着不动,说,不能再饮满杯了。灌夫气极了,却嬉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还是请干杯吧!田蚡不予理会,灌夫有气没处发,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跟程不识交头接耳,又不避席,灌夫便破口大骂起来,终于弄得不可开交,被田蚡当场扣押。从此窦、灌和田蚡结下深仇大恨,窦、灌终于被田蚡诬陷而死。灌夫“使酒骂座”的结局虽然古今为诚,但由此也可见汉代人敬酒和席间的礼俗,那就是:可以跳舞助兴,一人跳毕,被邀的人必须接续;敬酒时敬人的和被敬的都要离席起立,而且要彼此饮干满杯,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傲慢失礼。像这种歌舞助兴的礼俗,真是一脉相传,当今之世的卡拉0K,岂不犹有古风。

  饮酒及乱生祸害,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严重的会像殷纣王、更始刘玄、后秦符生那样终至国灭身亡,轻微的也可能像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那样,“醉不能受命”、“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爵安乡侯。而古来讲究礼仪排场的公家筵席,如果动不动就有像灌夫那样使酒骂座的人,那还了得!所以宫廷官府举行宴会,早就有监酒的酒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话语。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时,淳于髠说:“在大王面前喝赏赐的酒,有执法在旁,有御史在后,我淳于髠恐惧战栗、低头伏地而饮,不过喝一斗酒就醉了。”《齐悼惠王世家》记载汉代朱虚侯刘章,曾经入宫侍奉吕后宴饮,吕后命他监酒,他说:“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当酒喝得有点醉意时,刘

  章进献歌舞。过了一会儿,吕后家族中有一人喝醉,避醉逃席,刘章追上,拔剑把他斩了。吕后和左右的人都非常惊讶,但既已授刘章监酒以军法从事之权,逃席有如临阵脱逃,当然要杀无赦,所以吕后等也莫可奈何。像刘章这样执法如山的监吏,诚然叫人不寒而栗;但是后来宴会时,以游戏方式,定饮酒次序,以一人为令官,众人皆听其号令的所谓酒令,就教人兴会盎然了。

  诗经《宾之初筵》有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是说射箭中目标的人,可以叫不中的人喝酒。这和射狭、投壶、藏钩、赌棋、掷骰、猜枚乃至于时下划拳一样,都含有赌赛为欢的性质。另外像传花、拍七、筹令等则纯为游戏作乐性质。譬如筹令所用的筹是一种特制的罚酒工具,如武松“力大者饮,行二者饮。”因为武松力大能打虎,排行老二,所以此筹一出,座中沾上这两点之一的人就要喝酒。但是,酒令到了文人手中,就逐渐成为逞机智、斗才学的风雅之事了。

  文人在酒席上逞机智、斗才学,左传中屡见记载的列国间君臣参加朝享盟会时的所谓赋诗明志,应当已见其端。而酒令一词,宋代赵兴时的《宾退录》说是始于东汉贾达。其后文人有所制作的很多。譬如褚人获《坚瓠二集》记有“欧阳酒令”,说:欧阳修在起席间行酒令,限定作诗两句,诗意须犯徒刑以上的罪。有人作:“持刀哄寡妇,下海劫商人。”又有人作:“月黑xx夜,风高放火天。”而欧阳公作的是:“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人问他,这怎能算是犯徒刑,他说,在醉意浓重、美色当前的时候,徒以上的罪也就做了。欧阳修的酒令表面不合格,但实寓机趣、别出心裁,所以能博人一笑。

  文人饮酒的风雅之事,除酒令外,还有曲水流觞。曲水流觞与修禊的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修禊是古代一种xx污秽的祭祀。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被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看样子最初只是熏香洗澡祭神。晋书《束皙传》说,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两汉直缘,皆为盛事。虽然金人奉剑是有意造出来的神话,但由此可见,流觞的源头始自西周早期;而引水成曲使成曲水,人们列坐两旁,流觞以饮酒的所谓曲水流觞,则是秦昭王所建立的;而两汉以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令盛事,时间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为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成为重要节令以后,人们反而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祭神洗澡的原意慢慢消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流41人修禊事,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引曲水以流觞,饮酒赋诗,因此作序,是极有名的掌故。当时作五言四言诗各一首的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11人;作诗一首的,有郗昙等15人,作诗不成的,有谢瑰等16人。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可见唐代曲江褉游的盛况。唐代以后,这种风俗仍然流行在文人之间。民国初年,梁启超在北平农事试验场还举行过大规模的修禊。而现在,曲水流觞的风气却几乎不存在了。

  寒夜客来酒当茶

  以上所说的有关饮酒的礼俗,不过个人耳目所及的点滴。我国既然是个酒文化的古国和大国,则历朝历代乃至幅员所至,其相关者不知凡几,何况因时而有变迁,因地而有歧义,自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

  譬如鸿门之宴,司马迁特别记下席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其后樊哙进入,项王命他“从良坐”。项伯是项玉的季父。可见这次宴会尊卑的等次是这样子的:项羽、项伯首座,两人一为王,一为王之季父,所谓平起平坐;亚父范增为项羽谋臣,奉为尊长,居其次;沛公刘邦势窘来谒,又其次;张良、樊哙为刘邦之臣,自居末座。东向坐,即坐在西边面向东,古礼很注重面向。由这次宴会席位看来,东向最尊,其次南向,再其次北向,最卑者为西向。像鸿门宴这样的席位尊卑礼俗,衡诸汉唐以后,显然已不足为法,而一旦殿堂建筑不再坐北朝南,则面向的尊卑便难有一定的依存了。

  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宴会仍因为席次彼此谦让半天,因为首座最尊、末座最卑。中国人多谦让,很少人公然僭越失礼。往年与景明、启方等友人侍候先师台静农、郑因百、屈翼鹏,以及王叔岷、孔达生、张清徽等老师于筵席,老师们为首座无不推让半天,每每要站立许久才定下秩序来。有一次,几近胶着,王师叔岷向前一步,说:我来,我来,场面乃顿然为之化解。可见席位尊卑的礼俗精神是迄今不衰的。而为了免除宾客不知所措,或防范莽撞无知之徒,现在较正式的宴会都在席位上摆置xx,这实在不失为文明做法,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到这里,忽然想起,昔年东坡大书重刻欧阳公《醉翁亭记》,改其“泉洌而酒甘”作“泉甘而酒洌”,虽然止于一字易位,但深觉情趣大大不同。今传本“甘”字作“香”字,“香”字其实不如“甘”字好。而人们每引宋人杜耒诗句说“寒夜客来茶当酒”,我也颇不以为然,因改作“寒夜客来酒当茶”,认为如此才足以消寒夜,才具风味,与东坡才能同称酒知己。但仔细想想,人们既然有以茶代酒的,则寒夜对客品茗,或者油然亦有酒滋味矣,那么纵使豪情大减,却也能饶其闲情,则有何不可!因之“寒夜客来”,“茶当酒”也好,“酒当茶”也好,两相并存也未尝不可呀!

 

郑重声明:资讯 【酒话联翩说礼俗-虹酒坊-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