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进学堂娃娃“抢跑”不值得- 灰狼先生的日志- 网易博客

提前进学堂 娃娃“抢跑”不值得

2010-04-02 21:17:26 阅读8 评论0 字号:

提前进学堂 娃娃“抢跑”不值得
□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09/12/20   现代教育报 [1002]

    近日,某媒体报道,教育部正酝酿对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此后,教育部表示,各地教育部门应依法执行“年满6周岁入学”的规定,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到底孩子该不该提前入学,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建议——

    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做出许多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提前上小学就是很不高明的一招。虽然提前入学的孩子也能够勉强跟上一年级,但是这种急于求成的训练方法,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因为所带来的弊病甚至会跟随孩子一生。

    这些家长不明白,人和动物不同,动物生下来靠本能就可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生下来实际都是“早产儿”,如果没有成人长期的精心抚养,不可能成活。而人要想继续发展,适应社会,尤其是今后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则不能仅仅靠先天的遗传,还必须有后天长时期的学习,因此人类应该有一个很长的童年期。这个童年期,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除了极个别的超常孩子(平均是一千人中有三个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要想人为地提前完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心理学界有一个xx的实验,即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实验中,双胞胎中的一个,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到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5级楼梯。在此期间,双胞胎中的另一个不做训练,而是到他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两周后他也能爬到楼梯的顶端。

    由此看来,过早的训练和循序渐进训练一样,最终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这种训练和学习,可能因为成效微小,挫败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去年,我在博客中写了“要不要提前上小学”,受到很多家长、老师的xx。不少网友用自己的经验或惨痛教训,提醒其他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提前上小学。

    网友阿朱:“我女儿是六岁不到上的一年级,比正常上学的孩子小一岁,现在思维上总是跟不上,但是经过总复习后,成绩又还可以。而平时进度不能跟上,我急死了,很后悔让她早上学!”

    网友优檀:“我的女儿当年就是因为上学太早,本来很聪明的孩子结果连普通本科都没考上,痛心的我分析其原因就是上学太早。我又对这件事作了大量的调查,事实说明,孩子是需要正常发展的,我支持你的说法,强烈呼吁,别都以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网友英子:“我是小学的数学老师,对于提前上学的孩子有一些体验,千万不要过早入学啊,否则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责备不是大人能体会到的。”

    网友公主熊熊:“我觉得还是按照正常入学年龄入学(除非孩子真的是超常儿童)。我就是早一年入学的。一年级的时候觉得成绩还可以,因为学的东西在预备班的时候都接触过了。可是从三年级开始就跟不上了。还有就是体育也很吃力,年龄偏小的孩子,体育多半都跟不上,中考的时候就很吃亏。”

……

    在小学一年级,常常会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足龄入学的学生们很快都懂了,而那些提前入学的孩子却怎么也弄不懂;左右转的问题,足龄入学的学生们很快都会了,而那些提前入学的孩子往往稀里糊涂。其实,不是他的智力有问题,更不是他们不努力,只是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没到火候,很冤枉地一开始就变成了“差生”。

    因此,许多小学和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一致主张:不到年龄的孩子宁可晚上,也不提前上,不然,孩子要吃大亏。

    某报纸曾发表过一篇家长写的《多玩了一年》的文章,得到许多家长的共鸣。这位家长写道:“开学了,可是孩子差几天才到入学年龄,是勉强让孩子上一年级当个‘凤尾’,还是再等一年当个‘鸡头’?我果断地决定让孩子再玩一年。{zh1}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孩子经过一年智力的充分发展,在新的一年级一直是个令人自豪的‘鸡头’,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高,一直是个优秀学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提前进学堂娃娃“抢跑”不值得- 灰狼先生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