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_沧海_新浪博客

                    规划节选

一、发展定位

  十一五期末,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全国新兴旅游热点省;建设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北方生态休闲避暑胜地。

  积极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在加快建设支柱性产业的同时,积极发挥旅游业在凝聚山西精神、振兴山西文化、展示新山西形象、增进人民福利等方面的积极功能,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城乡交流,协调地区发展,在建设和谐山西的战略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

  从六方面构建一个体系化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一)经济目标

  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800.95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2.75倍,相当于当年全省GDP(按12%增长)的11.4%左右。其中,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75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2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0146.2万人次,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

  (二)社会目标

  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渠道,2010年新增就业20万人,旅游直接就业将达42万人,拉动社会就业200万人次。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出游率从在目前基础上提高20%。成为促进开放和改革的引擎和动力,成为城镇化的新动力,提高城镇化率1-2%,并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三)文化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旅游中,培育和创新新文化,引进和学习外界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齐飞,成为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四)品牌目标

  实现两个层次的品牌目标:一是将旅游作为我省形象窗口和品牌载体,以旅游推进品牌山西的建设。发展旅游,优化和提升山西形象,成为我省靓丽的名片;传播一批工农业产品品牌、商标;提升一批城市品牌。二是培育和打造一批旅游品牌,包括:旅游总体形象、精品线路品牌、旅游城市品牌、景区品牌、旅游强县名镇、旅游企业品牌、商标品牌、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文化精品、旅游名校、名人等。

  (五)生态目标

  实现两个层次的生态目标:一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产业替代,减少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省的绿色GDP水平。二是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佳的生态环境,加大重点景区、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干道的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绿色旅游行动计划,最终实现再造秀美山川新山西的目标。

  (六)结构目标

  实现两个层次的结构优化目标:一是发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和对工业、农业的促进作用,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二是旅游产业自身结构的转变,从单一的门票经济迈向综合性的服务经济;建成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实现国际、国内和省内三大旅游市场的协调发展,形成重点突出、辐射全省的旅游产业大格局;形成集团化的企业主体,提高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解决散小弱的问题;改变技术和人力资本结构,增强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

  

 三、空间布局

  以资源分布为基础,依托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布局,按照支撑大产业发展格局的要求,根据旅游规律,“十一五”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重点为:“1236”,即:一条“大脉”、两个中心城市、三条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

  (一)一条“大”脉

  在交通格局上,我省旅游发展要突出一条大脉,即:依托大运路、太长路和石太铁路构成的“大字”型旅游对外干线通道,结合3纵11横的干线公路网络和县、乡、村公路,建设旅游交通网络。

  旅游公路网络的建设分三个层次:一是对外通道干线建设,结合国家路网工程推进;二是中心城市、干线公路、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三是重点旅游经济园区内的环线公路。

  (二)两个中心城市

  提升太原和大同功能,强化作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

  太原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要大力培育城市主体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商会会展、都市、工农业、科技、节庆旅游为一体的{yl}旅游城市,发挥其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组织与辐射带动的作用。

  大同作为我国xx的历史文化和毗邻京冀蒙的门户,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完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旅游中心和集散中心。

  与全省“十一五”各项建设相衔接,依靠城镇建设,形成旅游集散地;依靠特色县建设,培育旅游重点县。从而形成中心旅游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城市、重点旅游县城、旅游城镇四级建设格局。

  (三)三条旅游经济带

  根据旅游资源集中分布、有交通轴线相连、在地理环境上连成一片的基本要求,我省重点培育三条旅游经济带。

  1、大运旅游经济带。依托大运高速公路,整合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2、太行旅游经济带。建设太行山旅游公路,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特色产品。

  3、黄河旅游经济带。建设沿黄公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在观光旅游基础上,开发宗教、修学、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多元化产品。

  (四)六条精品旅游线路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依托精品景区、交通干线和集散城市,重点建设五条旅游精品干线,建成交通便捷、主题鲜明、要素配套、服务完善、内涵丰富,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全国影响力的精品线路。依托这些骨干线路,结合市场需要,可以整合包装推出不同的旅游线路。

  1.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路。以五台山、云冈石窟为龙头,以大同市为中心城市,忻州、朔州市为次中心城市,抓住五台山到北京高速公路、五台山机场建设等机遇,做大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基础上,培育边塞文化、文化艺术、避暑度假、科考修学、生态旅游等亮点,建设复合型旅游精品干线,三年内建设成国内{yl}的精品旅游线。

  2。晋商民俗旅游精品线路。以平遥古城、晋祠、绵山为龙头,以太原市为中心,榆次、阳泉、吕梁为次中心,突出晋商民俗文化主题,带动发展太岳山、吕梁山风光、工业旅游、城市旅游等。

  3。寻根觅祖旅游精品线路。以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关帝庙、关帝庙、尧庙、永乐宫、普济寺、死海、后土祠、历山等重点。围绕“黄河魂、中华根”主题,建成以寻根祭祖为主体,兼顾开发爱情胜地、康体疗养、笑话、民俗、黄河风情的复合型旅游线路。

  4.太行山水旅游精品线路。沿太长高速、太焦铁路两侧,太岳山、中条山以东,太行山以西,涵盖长治、晋城辖区和阳泉、晋中部分地区。全面整合太行山旅游资源,以“太行山水、中华脊梁”为主题,以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工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康体运动、自驾车旅游等为辅助的复合型精品线路。

  5.黄河文明旅游精品线路。沿黄公路,从北至南穿越忻州、吕梁、临汾和运城西侧。以“黄河风光,黄土风情”为主题,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康体运动为一体的复合型精品线路。

  6。红色精典旅游精品线路。太行红色旅游线路框架:太原--定襄--灵丘--涞源--西柏坡--昔阳--武乡--黎城;吕梁红色旅游线路框架:太原--兴县--离石--交口--介休。

  六条精品旅游干线的建设分步推进,2008底将晋北、晋中和晋南线建设成为成熟精品线,将太行线培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旅游线,具备接待能力。“十一五”期末,将太行线建设成为成熟精品线,将沿黄线建设成为概念性旅游线路,开发沿黄线四个重要旅游节点,树立沿黄线旅游形象,并配合沿黄公路进程逐步完善游线。

  依托这些骨干线路建设,在市场上可以组合不同的线路产品。发挥优势,开发若干专业性强、消费档次高的专题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文物古迹优势,开发专业性的古建、古窑、雕塑、绘画等旅游线路;发挥丰富独特的地质资源、煤炭矿产等优势,开发专业性的地质科考旅游线;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专题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增进协作,实现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发挥晋豫陕、晋冀豫、晋冀蒙三个“金三角”作用,开发跨区域旅游路线:京-晋-陕中华文化旅游走廊、晋冀豫太行山旅游、晋蒙陕边塞文化游、晋陕豫黄河游,挖掘人脉关系、经济联系、文化源流等关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

 

四、产品体系

  “十一五”时期,是完善、深化和创新山西省旅游产品体系的关键时期。针对结构单一、整合不足、开发程度不深、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在巩固发展传统文化观光优势基础上,按照资源分类、产品分级、市场分层、服务分等的原则,结合市场需求变化,拓展旅游内涵和外延,在完善配套传统观光旅游线路产品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和气候特点,加快开发避暑疗养、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自驾车旅游、科考修学等新兴产品,建设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旅游资源开发向深度进军,不断推出特色旅游项目。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和设施,明确目标市场,突出地搞好有特色、有吸引力、有生命力、参与性和娱乐性强的旅游节庆项目,使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结合,旅游与工贸结合,同文化、体育结合,发挥旅游多功能的作用,开展考察、探险、观光等旅游活动。

  实施产品开发分级管理,对全省已开发和未开发、但有市场潜力的旅游资源与产品进行评估定级,按省、市、县(区)三级划分。

  以确定的精品线路和景区为核心,形成六大{sjj}的旅游{wp}产品:宗教朝觐游、寻根祭祖游、晋商民俗游、太行山水游、边塞文化游、避暑度假游。按照核心产品、配套产品、延伸产品,形成以五台山、平遥、大同云冈石窟等景区为龙头的核心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要素的综合配套能力,形成成熟配套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深化产品内涵、完善产品服务、提高产品效益、延伸产品消费。

  深度挖掘山西四季不同的魅力,针对四季打造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完善不同季节的特色旅游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季节营销,将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四季适宜旅游的全年候旅游目的地。此外,注重{yt}的旅游产品综合设计,开发一系列夜间旅游产品,如歌舞晚宴等。

  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开发中强调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绿色开发与经营,推进绿色旅游行动计划,形成“清洁、安全、健康、绿色、诚信”的绿色产品体系和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产业体系

  以旅游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培育大旅游产业体系。一是要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的产业体系;二是延伸旅游服务,积极发展旅游保险、邮政、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三是依托区位、交通和城市优势,促进旅游业与商务、会展节庆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推进旅游与工农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和旅游工业;五是处理好旅游与煤炭等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关系,实现良性和谐发展。

六、战略步骤

  “十一五”时期的旅游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开局打基础阶段(2006年)。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以规划和项目库建设、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信息化推进为驱动力,顺利实现大布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全面建设阶段(2007-2008年)。以确定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经济园区为重点,加大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力度,在提升现有景区的同时,高水平建设几个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基地。

  三是全面营销和优化提升阶段(2008-2010年)。抓住北京奥运会、石太铁路开通等重大机遇,整合渠道资源,开展全年侯宣传营销,形成“季季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关键时段有高潮”的宣传格局。

   ……  ……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_沧海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