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卡发展非官方历史回顾(7)
第六章 国产芯片崭露头角二代身份证借势推行
中国IC卡的芯片厂商最初是以模仿国外的逻辑加密卡开始,其中包括上海贝岭和上海复旦,上海贝岭模仿的是原西门子公司的4442,而上海复旦和华虹模仿的是飞利浦的Mifare,后来上海复旦逐渐巩固了这个Mifare市场的地位。这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芯片曾经一度主导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IC卡很大的市场份额。当时大唐在模仿西门子的4406,凭借大唐在电信市场的独特优势,急速占据了公共电话IC卡的市场。华虹靠上海的社保卡、华大凭借石化加油卡和社保卡开始了接触式CPU卡的市场拓展。同时大唐也开始转向电信的CPU卡(即SIM卡)市场。
在2000年前后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回暖,以及国家针对半导体和软件行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同时受上海复旦香港上市的影响,一大批人开始赤手空拳地进入到芯片设计领域,梦想着能够有朝一日也可以通过上市成为大富翁,这其中不乏很多来自硅谷的归国淘金者。在当时有些半导体设计(名为设计实为设局)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中常常出现的一段就是:“中国政府正在制定IC卡身份证的规范,用来防范和打击假冒身份证而带来的若干社会问题。预计中国的身份证发行量在10亿张,假设3年完成发行,每年发行量为3亿。凭借本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实力,保守估计可以占据20%的市场份额,按照每张卡10元的售价计算,年销售额将会达到6亿元。”不过有些公司的确从风投那里获得了不少资金支持。
主要的国外芯片商,包括英飞凌(原西门子)、飞利浦(恩智浦前身)、意法半导体(ST)也都频繁地和中国相关部门密切接触希望能够在这个全球{zd0}的身份证项目中分得一杯羹。但是逐渐地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有关部门在于身份证的项目上几乎毫无悬念地要扶植中国本土的芯片厂商,于是他们转而求其次,开始和有机会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国芯片公司进行合作,尤其是其中的射频技术,包括LEGIC、意法半导体等公司都和部分中国芯片公司进行过合作或者技术转让,主要集中在非接触技术、EEPROM/FLASH存储器等领域。
因为强力支持Type A的飞利浦公司正在和中国的某些公司就Mifare被仿制的问题争执不下,而且关于非接触的14443标准中Type A和Type B同时得到认可,所以中国的身份证毅然采用了Type B的通信协议,并且内嵌了不公开的私有加密算法。
最终四家芯片厂商被选中作为中国二代身份证的供货商,他们是大唐微电子、清华同方(同方微电子)、北京华大和上海华虹。作为中国二代身份证的芯片供货商,这四家从2004年开始均分了每年数亿张的二代证市场。这相当于是政府送给这四家芯片公司的新世纪大礼包,至此中国对于半导体和软件行业的政策倾斜也几乎达到了顶峰。当然除了芯片企业之外,涉及到身份证项目的上下游公司,包括模块封装、卡片封装、机具配套、安全模块、信息采集系统、卡片打印及个人化系统等环节也都从中大受裨益。
至2008-2009年间,第二代身份证大面积换发几近完成,四大芯片厂商的产品线也开始丰富起来。如果单从二代身份证来看,当时有些公司提供的是Type B的非接触CPU芯片,而也有公司提供的是嵌入了加密算法的Type B非接触定制逻辑芯片。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数公司有已经有了非接触CPU芯片。包括当时没有中标身份证项目的上海复旦,成为率先入围建设部非接触CPU卡芯片的厂商之一。
大唐微电子开始从电信市场向银行领域转型,瞄准了中国即将启动的银行芯片卡市场;同方微电子开始走出国门和国外的卡商进行合作,把自己的芯片推向海外市场。
银行芯片卡升级成为芯片商的下一个关注点,尤其在国外银行大部分已经完成了EMV芯片升级之后,中国的xxx芯片升级进程却依旧缓慢,有人开始推测中国的xxx在等国内芯片的成熟,一如当年中国的二代身份证在等国内的芯片一样。其实仔细想来,xxx和身份证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一是xxx更多的是银行的商业行为,而身份证是政府行为;其二是xxx可能涉及到国外流通使用的问题,不像身份证是关起门来自己用。这两点决定了xxx不太可能像身份证那样明显地倾斜给国内的芯片商。
可以说中国的二代身份证成功地帮助了中国芯片企业的成长壮大,但是借用一句俗话来说,中国政府已经把中国的芯片企业扶上马送了一程,接下来的路途该怎么走就看芯片商自己的能力了,希望有{yt}他们能够赶上英飞凌、恩智浦这样的{dj0}公司,真正在国际智能卡市场的舞台上展现中国芯片的风采。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