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古代书院_智仁童学堂_新浪博客

张德山

(景德镇教育学院)

江西临川, 素有“ 才子之乡” 之称。自宋以来, 贤哲辈出, 人才如林, 成为群星灿烂, 人杰地灵的地方。藩经厅在《重修临川文庙记》中记载“ 临川为江右、声名文物之帮, 历观载集, 贤哲后先辉映, 尤著者为八王六曾五晏并生, 有宋一代累累如联珠然, 至今艳称人口, 即以国朝论三李外擂林文苑, 偻指难名, 他邑罕及也。”历史推移到现代, 临川人仍然不逊色于他们的先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有五位主编, 其中有两位——游国恩, 萧涤非就是临川人。饶毓泰(临川人)与吴有训、叶企孙、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盛中国是十年动乱之后, 我国{dy}位出国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艺术家, 198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奏, 以音逝神驰被誉为“ 技艺罕见的演奏大师”。还有, 临川每年都以较高的升学率为高等学校输送生源。1982年, 科大少年班在全国共招收21名学生, 江西省录取了6名, 临川就有4名, 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近几年来, 临川的高考升学率继续处于全省的前列。看到这些, 我们不能不惊叹, 临川才子何其多!研究一下临川的古代教育, 特别是研究一下临川的古代书院, 以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良好学风, 就不难找出答案。

一、临川古代书院概况

江西是古代书院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人统计过, 宋代共有书院397所, 而江西就有140余所, 占37.5%, 居全国{dy}位。元明清时代江西的书院仍然处于{lx1}地位, 而临川又是江西省书院发达的地区之一。据《江西通志》和《临川县志》记载, 临川古代书院的创办也是较早的, 临川最早的县书院是南湖道院,“ 予惟抚郡书院始建于南湖之上, 所谓南湖道院者也。冯仓使去疾, 黄令君干改为临汝书院, 以祀朱子”。冯去疾改南湖书院为临汝书院是在宋淳佑九年,因而,临川的书院应在淳佑九年以前就有, 一直廷续到同治元年临川的{zh1}一个书院—— 汝阳书院。在这上千年的历史中, 临川新建和再建的书院总共有14所。

宋代临川的书院比较发达, 共有书院6所, 分布于临川各地, 它们是:

兴鲁书院:在香楠峰, 清初县学明伦堂左, 今地委大院内, 是宋朝曾巩居住的地方, 曾巩在此建院讲学。

槐堂书院:在清初郡学之西, 宋州守叶梦得建, 祀陆象山。

临汝书院:在县城西南二里, 今抚州市人民公园内, 一名南湖书院。宋淳佑九年,冯去疾提举江西西路, 以朱子常临是帮, 故立书院祀之。

峨峰书院:在府城之南, 青云峰之左,宋嘉定间, 参政李壁捐俸同知县黄公干建以讲堂, 面峨峰, 故名。

碧涧书院:在县西境铜山之阳, 宋知南康军晁百谈建。

红泉精舍:在县西境铜山之阳, 宋曾极建。

到了元明两代, 临川的书院不很发达。元代共有书院两所, 一所新建, 一所再建。新建的是青城书院, 在临川县治东, 跨羊角石, 今抚州棉纺织厂内。元至正八年, 抚州路总管周一山建, 后改为汉阳张公书院。再建的是临汝书院, 宋淳祐九年建的临汝书院到元延祐间毁于火, 山长黄镇同知马合睦新之,后来南湖为旁近居民侵占, 到至正辛已, 山长张震按民所侵南湖地复入书院, 重建临汝书院。

明代的书院也只有两所, 全属于新建。崇儒书院在府城南, 明万历中建, 以复南湖书院之制, 祀宋晏元献、王荆公、曾文定、陆文安、元吴草庐、明吴康斋。兴贤书院由顺治间知府纪振边建, 旧志失载。

清代的临川书院有所复兴, 共有书院4所。2所新建,2所再建。新建的是青云书院和汝阳书院。青云书院在青云峰, 乾隆四年诸生傅钦承等请于知县李廷友, 清县学旧基址建。后颓败, 仅存房屋3间, 嘉庆十九年邑人汪锦江重建, 咸丰六年毁于兵。汝阳书院在北关内, 府城隍庙之右。道光五年,生员桂殿芳请于邑侯陈公云章, 愿独立捐建, 咸丰六年毁于兵。同治六年, 知县黄公恩浩移建于广寿寺废墓, 因与青云书院并焉。再建的是兴鲁书院和青城书院。宋代的兴鲁书院废坏后, 到乾隆五年, 知府刘永锡复建, 四十六年知府陈朗重修, 道光二年知府郑祖琛、知府耿维佑,郡人礼部郎中扬护署、临川知县刘绳武捐修。咸丰六年寇毁,同治元年知府吴祖昌移建于刘公义学。元代的青城书院遭到毁坏后, 到乾隆七年知府唐孝本、知县李廷友、县学教谕万物睹、训导熊淑藻更新倡建, 复旧名。

上述所书院, 分布在临川各地, 设置的地点, 与其他地方的书院一样, 多择风景优美, 山林名胜之处, 以便于潜心治学。

临川古代书院发达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江西虽然开发于遥远的古代, 但宋以前, 政治、经济、文化还很落后,临川就更加贫困。《临川县志》卷十一《地理·物产》载“ 胡二斋曰, 余常巡行郊野, 流览士风, 而知临汝虽号名区, 实瘠壤也, 土实之堪贡者无几。即竹木、丝麻、羽毛、皮革之用, 不逮崇宜远甚, 所足走四方右, 仅桂林之笔, 焦石之针, 皆微末不足道。”宋南迁以后, 加速了江南开发, 江南的经济开始繁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开始南移。江南经济的发展, 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 这一切为江南书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临川的书院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

其次, 宋初, 科举之弊愈演愈烈, 学校变为科举的附庸。到了明代、清代, 官学更是有名无实,“ 痒序之教不修, 士病无所于学”,明代罗大弦的《崇儒书院列祀先贤记》中记载“ 在昔学校之设, 其旨甚远,将以发性情心术之秘, 外正其见闻习尚之偏, 所以一道德而同风也, 也远政熄, 学不足化士, 反化于士, 士之出入其间者, 始以学校为筌蹄, 后且弁髦之矣, 风颓波靡不可复返。故好古君子于黉序外别立书院, 为期会以萃有志为圣贤之徒者讲焉。名为别于今学, 实以复古学也。故尸视必博文约礼之儒非然者, 即名德勋旧不祀论议,必穷理尽性之学非然者, 即奇才异等不收, 岂顾乐此, 盖书院以救学校之弊。”正是在这种学术不讲, 学校停废, 科举多弊的情况下,一些关心“治国平天下”的卫道学者, 不得不另辟蹊径。他们“ 依山林, 即闲旷”,“ 择胜地, 立精舍”,读书讲学, 传道收徒。李祓在《兴鲁书院记》中记载“抚为大郡独无讲学之地, 因以修旧。”虞集在《临汝书院复南湖记》中记载“ 宋晚儒士之在庠序, 尚进士业, 而务为禄仕, 学道之君子有忧之,于是常平使者冯公去疾, 即湖为堂,率学者以从事乎为己之学, 书堂祠朱文公,而尊信服行其说焉。”临川的书院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日益发达。

再次, 临川自宋以来, 贤哲辈出, 群星灿烂, 这些乡贤和地方官吏对书院的大力提倡和推崇, 也是临川书院得以发达的一个原因。邓元标在《祟濡书院记》中记载“ 抚州海内名郡也, 其先多名德,大儒如晏元献, 王荆国, 曾文定、陆文安、伯仲、吴草庐、康斋诸先生者, 醇学粹行斯文, 岱宗避荒远裔, 且私淑而俎豆之  其乡乎。先是明水阵公以学为郡人士倡, 曾祀象山二吴于临汝, 已盯江近溪罗公至, 每会讲禅刹, 月余别去, 诸缙绅继、峰舒公, 谷南高公, 愚所陈公, 景默曾公, 二瞻黄公, 若士汤公, 后先义曰, 吾抚在宋黄勉斋氏创有南湖书院,以开来学, 是时人才彬彬, 家有弦涌。”除了乡贤对书院的大力提倡以外, 地方官吏对临川古代书院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考察一下临川古代书院的兴建情况,我们就可发现, 临川的十几所书院大多在地方官吏的作用下兴建的, 有些书院是在地方官吏的资助下兴建的, 如汝阳书院、青云书院、崇儒书院, 有些书院则是地方官吏直接创立的, 如槐堂书院、峨峰书院、兴贤书院、青城书院、碧涧书院等。地方官吏对书院的贡献在《兴贤书院记》中有一段记载“ 东海纪公来守是帮, 招流遗, 劝慰止, 外  九农, 内宏五教, 俾歌鸿雁, 呼庚癸, 禄林至戾, 白挺扬氛之众, 一复乎生聚教训之旧,其治绩非颖川渤海所能望其项背, 是在士民而君之, 即莅士民而师之, 兴贤书院所由创也。”临川的古代书院正是在乡贤和地方官吏的大力提倡下, 才得以兴旺发达。

二、临川古代书院的特点

临川古代书院的构成, 与全国其它书院相似, 有“庐舍” 和“ 学田”两部分构成。“庐舍”包括讲堂、祠堂、山长署、肄业斋等部分, 如《兴鲁书院记》中记载, 兴鲁书院“ 前为大门, 中为讲堂, 五楹堂前后列黉宫, 为学子肄业所, 后为极高明楼, 暂祀先生主于楼下, 将别建抚州先贤祠于楼右, 俾诸生月释菜其中, 楼之后有小邱曰万罗者,亦将筑小亭为登眺之所”。在《新建汝阳书院记》中也记载“ 创建头二门, 讲堂俱备, 两廊肄业计40余间, 后为山长阅文之所, 又后为清远楼。其下, 为五子祠, 崇祀宋周程朱张五子。” 讲堂是师长传学, 学生听讲的地方, 祠堂为祭祀本院所祟奉的“先贤” 的处所。山长署和肄业斋则为师生止息的地方。各书院的“庐舍” 规模不大,大多在几十间。书院除上述建筑外, 有的书院还专门建有楼台亭阁, 以便书院师生观赏眺望, 陶冶情操。

学田是书院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佃户承种, 岁入租税则充作教师的俸薪和书院设备整修、添置的费用和生徒的膏火之资。如《新建汝阳书院记》中记载“ 置买民田七百二十七亩八分八厘, 以为膏火之资, 共计费银一万四千陆百陆拾叁两四钱七分八厘。”书院学田规模不大, 大多在几百亩左右, 很多书院的学田由私人捐置, 也有一些书院学田为官府拨给。书院学田随着书院的荒废, 常被地方豪民侵夺。如临汝书院,“元延祐间毁于火, 山长黄镇同知马合睦新之。后南湖为旁近居民设堑, 殖利至正辛巳, 照磨王坚孙, 山长张震按民所侵南湖地复入书院, 重修殿宇讲堂, 门广齐舍, 焕然一新。明初兵灾, 南湖没为田, 书院废”。临川书院的类型从创办的方式来看,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府、知县主持修建的书院。这类书院基本上是官办性质, 它的资财由官府控制, 学官由官府发放。如槐堂书院、峨峰书院、兴贤书院、碧涧书院、青城书院等。另一类是民间自办的书院。这类书院官府只予以形式上的承认,资财、教务均由书院自主,如兴鲁书院、红泉精舍、青云书院、汝阳书院。如果从书院的性质来看,也可分两类:一是讲学式的书院, 这类书院多创于宋代, 传一家一派学说, 宣扬理学,如宋代的兴鲁书院、临汝书院、峨峰书学、崇儒书院等。《兴鲁书院记》中记载“ 孔子之道传于曾子, 曾子之后有文定公子固先生, 起于抚州, 实传曾子之学抚城中香楠峰, 为先生兄弟故居, 有书院曰兴鲁, 先生讲学其中。”《临汝书院重修尊经阁记》中也记载“ 宋淳祐戊申, 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事, 至官之日, 以其先师微国文公朱先生常除是官而不及赴, 乃于抚州城外之西南营高爽地, 创临汝书院, 传祀文公, 为学者讲道之所。” 另一类是考课式的书院, 这类书院多建于清代, 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这类书院的课程已不是讲学, 而是考课, 以学习制艺为主, 如清代的兴鲁书院、青云书院、汝阳书院、青城书院。《拔天宇废寺田亩充兴鲁书院生童膏火记》中记载“ 抚郡兴鲁书院, 六属讲学之所也, 延师秉铎生童, 按月课试,给膏伙所以奖人才, 培后进, 诚盛举也。人才之蔚, 科名之盛, 皆由于此。”《青云书院规条》中规定“ 每年定于二月上旬择期启馆, 腊月初散馆,每月二课, 以初四日为官课, 十九日为馆课, 每课试四书文一篇, 试帖一首, 逢官课日, 县官于黎明赴院点名命题, 堂坐扃试, 不准私人齐舍, 均于申时交卷, 棠侯评阅, 其有逾时交卷者, 摈置不录。 这类书院试后阅卷评定等第,发给奖银, 与官学无区别。祭祀先贤也是临川古代书院的主要特点。临川古代书院主祀的“先贤” 有前代的儒学宗师, 如宋代的临汝书院专祀朱子, 槐堂书院祀陆象山, 清代的汝阳书院崇祀宋周程朱张五子。但更多的是祭祀“ 乡贤” 和达官名人, 如明代的崇儒书院, “ 祀宋晏元献,王荆公, 曾文定, 陆文安, 元吴草庐,明吴康斋”。

临川古代书院虽多, 但有名的书院却很少, 与全国其它书院相比, 它的学术性是不十分显著的。很多书院的创立, 其目的就足为了地方乡邻子弟提供就学机会, 或者通过创书院来改变地方风气, 宣扬地方教化, 因而, 很大一部分书院与乡学无异, 为科举服务。但它对临川古代文化的普及, 社会风气的改善和地方教化的昌明, 却起了较为突出的作用。

三、临川古代书院与临川地方教化

书院作为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自从它诞生的{dy}天起, 它的影响就向四周辐射, 使它不仅形成一个地方的学术活动中心, 而且还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书院在地方教化方面, 起到了官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书院通过教学和学术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上和思想上成为四乡的楷模。临川的古代书院在发展临川的地方教育, 繁荣学术, 培养人才方面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大部分书院的创立日的就在于“ 宣明地方教化” , 为地方乡邻子弟提供就学机会, 培养人才。黄恩浩在《重建汝阳书院碑》中记载“ 广教化美风俗, 尤以书院为先。”管恺的《兴贤书院记》中也记载“ 公之为是举也, 盖将使六邑之七成人德焉, 小子造焉。誉髦蔚起, 桃李在公, 固与胶庠校序, 并昭万礼也乎?郡绅士跻公而俎豆, 圣城又岂溢情哉”这些书院为临川古代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时间“ 人才之蔚,科名之盛, 他邑罕及也”。临川古代书院对临川古代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临川古代书院是当时临川xx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 这就为临川古代人才群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临川古代学者名人就是通过创立书院, 读书讲学, 使得自己名扬于天下。他们一方面通过创书院读书讲学, 来形成自己的学说。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书院和读书讲学来宣传自己的学说, 培养自己学派的人才。可以说临川古代学者名人的学说和思想大多在书院的影响下形成的。翻开《临川县志》, 我们可以发现, 临川的历代名人确是群星灿烂, 辉映海内,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落。宋有二晏晏殊、晏几道、二陈陈郁、陈也崇、二危危镇、危和、二谢谢逸, 谢道、四王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王勇、七曾曾巩、普肇、曾布、曾纤、曾  、曾极、曾  , 其中晏殊、王安石都出任过当朝宰相, 曾巩、王安石又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两家。晏殊与其子晏几道等独树了“ 江西词派”,为北宋小令词派的首领人物,开一代词风, 号称“ 临川二晏”。xx的“ 江西诗派” 前期25人中, 有“ 临川四才子”, 即谢逸、谢 、汪革和尧节。尧节又被陆游称为当时的“ 诗僧{dy}”。元代临川有学者虞集,明代有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才子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 理学家李 , 陈九川等。这些名人学者大多直接或间接与书院有关。他们或者著书立说, 或者收徒讲学于乡, 或者自创书院以开来学。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在其故居香楠峰(今地委大院内)创兴鲁书院、读书讲学其中, 传孔子之学, 使得兴鲁书院成为临川古代最早的书院之一, 著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隆平集》、《杂职》、《宋朝政要策》等传于世, 脍炙人口, 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

“临川四才子”之一的谢逸, 两次科考均未登第后, 便重返田园, 著书立说。他家境贫寒, 常过着“ 家贫惟饭豆, 肉贵但羹葵” 、“ 妇姑宵不寐, 清饿常至卯”的艰苦生活, 有时“ 长抛笔砚把犁锄”,但他安贫乐道,每月召集一次乡中贤士, 共论古人厚德之事, 书之册籍, 名为“宽厚会”。一生著书立说, {zh1}老死田园。又如理学家陈文焯, 《临川县志》讲他, 居家讲学, 读书不辍, 门无杂宾, 晚年主崇儒书院, 绅士咸集。

被誉为东方莎土比亚的汤显祖, 晚年家居时, 建玉茗堂。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家之后, 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地方。在玉茗堂,文史狼藉, 宾朋杂座, 歌咏俯仰首得其乐。汤显祖在玉茗堂创作了《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等。同时玉茗堂的创立, 为宜黄戏, 海盐腔的流传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是我国戏剧史上富有纪念价值的一座文化遗址。

与临川古代书院有关的名人学者还有很多, 正是他们读书讲学, 创办书院, 传经授徒, 使得临川古代人才济济, 形成了庞大的人才群落。可以说, 书院使得他们声名远播,流传千古。

临川古代书院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的另一方面表现在, 临川古代书院是当时临川地方教育的中心。书院直接为封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书院常年生徒少则几十人, 多至几百及至千人, 数百年间, 它所造就的人才之多, 可以说难以数计的, 而其中“ 建立功业”者亦大有其人。从宋朝到清朝同治四年的几百年间, 历代封建王朝曾举行过195次考试,临川就有人706中进士,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书院的。赣东流传这样的佳话:“ 临川才子金溪书”,“ 临川才子, 宜黄弟子” 。一般来说, 书院分布密集的地区比书院分布稀少的地区地方居民的文化水平要高得多。至正初, 河南行省“ 三岁贡士裁七人, 视湖广则少矣, 视江西则尤少, 视江浙裁三之一”。江西行省的抚州路, 科举取贡常倍他州县, 而更无书院分布的巩昌路定西州, “ 有能使其子弟为学,而子弟能笃志副所望者, 可谓难矣”。除了这些科举人才外, 还有那些不慕仕进的人才 , 更是难以计数。临川古传书院为临川古代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学者、政治人才和教育人才, 正是在这些书院的影响下, 才使得临川成为“ 风流儒雅, 乐读书而好文辞” 。

临川古代书院对临川的社会风气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梦松的《上朱太守言抚州风俗书》中记载“ 谓风俗之坏, 由于人心,正人心, 莫切于崇学校。书院为教育之地,请自书院, 始兴鲁郡之书院也。自刘郡伯延李穆堂先生主讲席, 穆堂先生以振兴理学为心, 其所教皆古圣贤教人之法, 故其时人争濯磨, 入以此事其父兄, 出以此教其子弟,编氓闺间皆知慕义,使数十年间,几至刑措, 讲学之力也。” 书院的兴起, 起到了“明道过化”的作用。一个地方书院的兴盛, 必然带来一个地方教化的昌明, 通过“建书院以教乡党子弟”,使得周围百姓目见耳闻, 薰蒸于书院学风之中, 必然使那些“愚夫愚妇” “明仁义”,“知学问” 。虞集在《临汝书院复南湖记》中记载“冯公去疾, 即湖为堂, 率学者以从事乎为已之学,书堂词朱文公而辱信服, 行其说焉。而兹湖也, 遂为风云泳归之地, 郡人士耆艾童冠之至于斯也, 相观而善, 是以徽庵程君以考亭之学, 从郡守部使者之清, 来为之师, 游其门而甚知名者, 故程文宪公  夫, 故吴文正公澄其人也, 盖书院始于淳祐戊申未三十年,而内附国朝崇尚学校建官立师士之教学于斯者, 无敢慢焉。”正是在书院的影响下,使得临川成为“ 山川风俗之美,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 故家遗俗皆知尚气节畏清义”,形成了“ 民乐于耕桑以自足,士泽诗书以待时, 故牛马牧于川谷者不收, 五谷积于郊野者不垣, 而晏然不知桴鼓之警, 发召之役也”的民风。

临川古代书院对临川的理学和人文的昌盛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书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 书院课程是四书五经, 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格物穷理, 诚心正意, 修己治人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书院的主持者大多是一些学识渊博, 德高望重的名师巨儒。虽然临川的古代书院学术水平不高, 但对临川古代理学和人文的发展还是起了它应起到的作用。临川的很大一部分书院也是以宣扬封建理学为己任的, 如槐堂书院传陆子之学, 临汝书院传朱子之学。陈云章在《新建汝阳书院记》中记载“道学之盛, 自宋以来, 濂洛关闽源流具在。淳祐间, 冯侯去疾之创临汝书院也,常祀朱子于是帮矣, 而五子之祠未闻专设, 余之为是举也, 欲使士之学于是者, 诵法先民, 专所趋向, 穷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践其实, 他日出而经也必有异于俗史之为者。诸生其勉之是役也。”正是这些名师巨儒的提倡和宣扬, 使得临川古代书院成为理学昌盛的地方之一。正如陈文越在《祟儒书院学田记》中衡说“诸贤懿烁, 共维道派, 令一郡中盎然太和, 元气风动, 四方之人涌汝川理学渊源, 儒先冀北不必好学, 而讳讲, 如南皋所讥寄居施舍, 终身无归, 则诸儒一派绳绳不绝, 吾抚理学人文素甲宇内者, 今且重光矣。有如各行所知,不求其同,简默静修。”在《临川县志》《理学·儒林志》中记载的临川古代有名的理学家就有51人之多, 其中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有宋代的张孝直, 受学于陆象山先生之门。《临川县志》人物志中讲他“ 讲学穷理所见者, 确所据者,实如易书诗语孟中庸”。他笃信圣贤之学,中年{lx}郡学, 诱掖后进。一生著书讲学,虽然笃信圣贤之学, 但与伊洛诸儒议论不苟同, 有所创新。晚年归里还与章从轩、蔡介轩讲论, 终日忘倦。

宋代的章节夫也受学于象山先生之门,他“ 佩服师训”,“ 默契绳尺”。他又能“ 博通诸经, 深造自得”。后取象山晦翁辞异旨同之处, 集而疏之, 名日《修和管见》。晚年所守益固, 从学者甚众。

宋代还有陈南仲, 以六经教授于乡, 孟太监点趟侍郎嗣涯毕, 知州允升皆出其门。他教人以理义为主, 词华为末, 与学者讲论, 必使昭晰而后己, 常与陆象山讲论, 其议论相契, 如此至老, 好学不倦。

明代的陈九川有“ 江西四君子”之称,青年时向学于王文成公, 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日跃然有得, 曰“ 良知之学非空言也, 六经注脚, 岂欺我哉?” 取所著《春秋本旨》、《周易正义》、《诗说礼解》等书焚之。后来筑室明水山之中, 四方来学者先后数百人,委曲造就甚众。每每会讲于拟砚台, 阐明良知之学, 订正之功独多。 晚年所著有《绩传习录》, 皆行于世。

明代还有李  , 父母早逝, 以孝悌闻名于乡, 邑令袁世振知其贫, 以百金资其膏火,  以其置学田, 岁入租五十两,曰以此广父田之教,。万历壬子年, 贡恬于仕进不赴。邑令叶天启延主崇儒书院,在他主崇儒书院期间, 大昌濂洛之学, 皆得前人未发之秘, 有《居敬斋集》及门人何之鸿所辑《语录》诸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临川古代理学的昌盛与临川古代书院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书院造就了大批理学家, 这些理学家又通过书院来弘扬自己的学说。可以说, 没有临川古代书院的繁荣,,就不可能有临川古代理学的昌盛。正是由于临川古代书院众多,才为临川古代造就了大批理学家, 才使得临川古代成为“儒术宏富”的地方。临川古代理学, 深受陆九渊的影响。在临川古代理学家中, 大多是陆氏弟子, 笃信象山之学。如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林梦英、张次房、李缨、刘尧夫、晃百谈、邓约礼、严滋、严松、吴元子、饶延年、孟涣、李肃等, 都是象山弟子。他们严守师传, 宣传象山“心学”, 因而,在临川古代理学中, 陆九渊的“心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然也有信服朱子学, 和会朱陆的, 如章节夫, 虽从学于象山之门, 但他力求和会朱陆。也有信服其他学派的, 如明代汤显祖, 就从学于泰州学派王艮的再传子弟罗汝芳, 深受王艮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王艮的泰州学派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哲学,因而为汤显祖后来所表现的重农思想打下了基础, 临川古代理学除了继承宋元理学外, 也有创新的成分。如宋代的张孝直,《临川县志》上讲他“虽笃信圣贤之学, 但与伊洛诸儒议论不苟同有所创新。”明代的李  ,《临川县志》上讲他们“大昌濂洛之学, 皆得前人未发之秘”。理学的昌盛, 带来临川人文的昌盛。临川不仅人才灿若繁星, 古代临川人的著作也浩如烟海。自宋至清, 临川人著书立说450余种, 两千多卷。其中《王临川全集》、《珠玉词》、《小山词》、《元丰类稿》、《王荆公年谱考略》、《孝经章句》等, 均为古代中国名著, 《北观堂集》、《学基》、《学统》、《罗近溪先生全集》、《禹质图注》、《天佣子集》、《四书读》、《五经读》,《易正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等, 都是传世之作。其它卷秩浩繁, 列在《四库藏书》存目中的, 不胜枚举。

从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临川古代书院对临川地方教化的促进作用, 而乡贤巨公的提倡, 促使了临川古代书院的发展。书院的发展又导致了临川古代理学的昌明和社会风俗的xx, 理学的昌明和社会风俗的xx, 又促使了临川古代人文的鼎盛。因而,临川古代书院的兴盛与临川古代人文的昌盛是互为因果的。临川当代之所以还能成为“ 人才辈出” 、“ 人杰地灵” 的地方, 这不能不与临川古代和当代的名流学者对临川青少年产生的强烈“冲击”有关, 不能不与临川自古以来在书院和乡贤巨公的影响下, 形成的临川人“ 风流儒雅, 乐读书而好文辞”的风气有关。正如《临川县志》所说“ 有晏元献, 王文公为之乡人, 故其人乐读书, 而好文辞。”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临川古代书院_智仁童学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