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差,遇一近年活跃在话语媒体间的品牌时尚界的少壮派人士,得知我供职服装集团,按耐不住的述说起前几天的一个际遇:想置办一套国产西装以在各种民族意味体面场合装扮自己,不想花了两个半天时间遍寻北京适宜出入的商场,其“为国货争光”之心殷殷,但满目所见除了情状显赫屈指可数的几个耳熟能详的国际xx品xx,几乎全是堆着洋字码却难明就里的“外国货”,堂堂正正以中国字招牌示人的品牌几无踪影,更不用说十年前遍布商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zh1}好不容易看到一家打着洋字码的北京本地正装品牌有意购买,却听女服务员对他信誓旦旦的用纯正清亮的京腔宣称:我们是意大利品牌!说到这里,少壮派不禁表现了对民族品牌的极大担忧,涨红了脸xx拍着沙发扶手,义愤难当。
看着他,让我想起《中国可以说不》的那些急哧白咧的“狭隘民族主义兄弟”,不禁莞尔。
是的,让少壮人士急哧白咧的,其实也是中国民族服装品牌现在遭遇的尴尬和郁闷:“中国时尚谁作主?”
现状确实是:中国各大城市顶极商场或xx品商场中,绝无中国本土品牌的行踪;大城市二、三线商场和中等城市一线商场本土品牌已退到中岛或边厅的偏僻角落;国内品牌唯独在环境可疑的中等城市的二线商场和小城市商场坚守。在商场一波高过一波的“升级”浪潮中,国内品牌节节败退。
品牌在商场的状况正好反应了中国服装市场品牌金字塔的情状:金字塔的顶端被国际xx品派和一线xx占据,国内品牌包括一些久负盛名的民族品牌,被压在了金字塔底部。在金字塔的中部,则夹杂了许多绝大多数中国人叫不出名字讲不出所以的“洋字码”品牌。于是,人们惊呼:国际品牌作主中国时尚,中国品牌集体沦陷----无外乎,连三月底召开的中国服装论坛都把今年的主题定为“寻找中国服装的方向”。好像中国服装的大船已经迷航,中国从此不能再对中国的服装时尚操舟驾舵。
真的是这样吗?
当少壮派愤愤不平时我还能莞尔发笑,是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中国品牌还是中国品牌,中国时尚还是由中国品牌作主。
国际一线品牌或者xx品品牌,他们在全球的店铺数量还不如国内一个品牌在全国的数量。他们不讲也没法讲这个数量,对很多xx品牌来说,服装可能就是个由头,每年巴黎或者米兰的发布会是它们{zg}高飘扬的旗帜,专卖店无非是在全球各个时尚高地巨资树立的大幅广告牌。真正赚钱的,是化妆品、箱包等等服装衍生品,以及由服装品牌聚集起来的实力和信任,靠这些实力和信任,他们可以在想像不到的领域里掘金。这就是国际一线品牌的真相。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当成是危及中国民族品牌的祸首,不是,恰恰相反,国际一线品牌和xx品牌的进入一方面使中国有了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表征,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服装品牌的运作从设计理念、经营模式、渠道选择、终端形象、销售策略各个方面带来了{zg}的范本,中国品牌受益匪浅。还有一个是事实是:这些品牌几近60%由中国内地生产,对中国服装产业链条有着不可低估的鞭策和带动效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必将有品牌进入全球xx品的行列。
扰乱视听、搅乱市场的,是那些个“洋字码”品牌。主要包括其三种类型:{dy},外国品牌。非国际xx,在其国内甚至也没有好的形象和好的销售,借现阶段中国文化中的盲目崇洋之风,把自己打扮成国际xx的样子,在国内应和者的牵引下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第二种,国际注册品牌。一些深谙消费者心理的服装操盘手,花万儿八千块人民币,找一欧美国家注册一个空品牌,拿回来设计生产经营,凭空“攒”出一个洋品牌;第三种,纯国内品牌。中国服装品牌话运作伊始就受西风吹佛,国产品牌中原本就有“一体两面”的中外文标识系统,在这种风气下,干脆弃中文字于不用,摇身一变成了“伪洋品牌”,这就发生了上面少壮派碰到的一幕。加上近年一些新创品牌更是直接舍弃中文不用,以无源无头的洋品牌面世。“洋字码”品牌肆行于市,和消费者的品牌认识误区有关,和商场作为“样字码”品牌的帮凶有关。
好在一个简单而美好的事实是:中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服装市场销售状况统计数字中,国际xx绝进不了前十,“洋字码”更少见踪影。在中国,销得{zh0},市场占有率{zg}的,还是国内品牌,消费者心目中最想得到的,还是多年培植起了信任和感情的民族品牌。国际时尚不等于中国人的时尚,少数人能享受的xx不等于多数人能追随的生活。温总理说,中国不是北京上海的中国,更典型的中国是离北京100公里以外的中国。服装界也要看得清得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时尚要看十三亿人的时尚,不是区区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时尚。
而且,中国人对自己文化自信的{yt},随着金融风暴中欧美国家的虚弱表现和我国国力的凸现,即将到来了。中国时尚,当然堂而皇之的由中国品牌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