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青釉莲花灯评述_美物之道_百度空间


东晋 青釉莲花灯 高15.5cm 底径8.5cm 盘直径13cm

东晋瓷器在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这一时期的盘、碗、罐等瓷器饰有莲瓣纹。

东晋瓷器的胎釉与西晋相似。不过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青釉是中国瓷器xx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
  

注:

光素即为没有刻字或花纹装饰,纯粹素面的意思。

莲花灯是佛教各种灯种之一,观音大士专用,象征佛光普照。莲花灯照亮每个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弦纹是古代陶器纹饰。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多作为口沿、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

堆塑,也称‘堆贴’‘塑贴’‘堆雕’。引出或者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与胚体上的一种装饰方法。在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已有堆塑的动物纹。西晋青釉谷仓上的楼厥、人物、鸟兽以及辽代陶瓷器上的仿皮带形象的皮条、皮扣等均属于此。瓷泥塑造成型后,浇注石膏模型,等注浆成型再进行手工修饰,这种常规作品可以无限复制。另一种是堆塑孤品的制作方法,先用瓷泥堆雕,然后挖成空心瓷坯,作者雕一个就是一个,所以叫孤品,没有石膏模型,也不能复制。



郑重声明:资讯 【东晋青釉莲花灯评述_美物之道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