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果实行垃圾分类,困难有几多??
  •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世界知名,国民手裡捏著的钱存起来只会贬值,投资楼市股市已经是{zd1}风险的增值了。这种社会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绿色主义,而是猛烈的更替追逐过程。比如你买个热水器,鬼人会选择买一个一万蚊的,然后用50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只会买五百蚊的,每个用五年。沉淀大量流动资金,作為投资或者增值用,这是符合经济目的的。然而,中国人五十年内抛弃了二十个旧热水器,这就是非环保主义者的生活。所以中国哪裡都是垃圾,归根到底并不是民眾素质不高,而是整个社会的xx力还在自己的世界里,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劳碌拼搏一生,毫无社会责任感。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明天就会饿死的时候,我会杀了家裡的老母鸡吃,不再去想以后儿子有没有鸡蛋吃这个问题。
    垃圾分类好不好?当然好。问题是这个分类目前是不符合现在国情的经济原则。你贫困潦倒的时候会不会去大排档吃饭自带刀叉?虽然这样看起来卫生点。所以现在你说要烧,那就烧吧。其中的经济利益没有我份我也不参合。只是我很不解,如果你觉得你收到迫害,你要做的是反抗而非抗议。如果抗议有用,解放战争死伤的烈士就显得轻於鸿毛了。《霸王别姬》有句臺词:“日本人就在城外,有种就衝出去拼了。”番禺人民和海珠桥壮士其实无异,徒添社会话题。


  • 六千家庭垃圾分类 东湖街试点或推广类别:社会民生 作者:龙玉琴 原创 浏览量:188 
     发布时间:2009-11-25 手机看新闻
    版次:GA01 版名:广州读本 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1998年,广州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并被列入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然而,十
    年之后,11月22日,市政府副秘书长吕志毅表示,广州垃圾分类试点十年仍处于“初级阶
    段”,寄望代替垃圾处理,有点乌托邦的色彩。 1998年,广州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并
    被列入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然而,十年之后,11月22日,市政府副秘书长吕志毅
    表示,广州垃圾分类试点十年仍处于“初级阶段”,寄望代替垃圾处理,有点乌托邦的色
    彩。

    近日,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及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接连表态,要广泛征求市民关于垃圾
    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垃圾分类的推广、普及工作力度,促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
    化、无害化发展。作为目前广州{zd0}规模的垃圾分类试点社区,越秀区东湖街的垃圾减排
    量已达到八成以上。东湖街的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为相关部门调研的焦点,其分类模式有望
    在全广州推广。

    ■ 垃圾分类实验

    东山实验小学:

    剩饭剩菜变成有机肥

    2008年5月,原从事IT行业的杨静山看到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于是成立了“分
    类得”公司。

    东山实验小学厨房外,他投放了一个从日本进口的厨余垃圾机。每天,将4斤厨余垃圾
    放进这个外表酷似洗衣机的家伙里。经过分解、发酵,4个月后,480斤厨余垃圾就可转化
    为20斤有机肥。在学校教学大楼楼顶,他配备了一台粉碎机。那些脱落的树叶被收集到这
    里。经破碎后,再埋入一个含有xx的水泥堆肥坑里。四个月后,这些树叶就能xx分解
    ,变成有机肥。

    “我们一说到垃圾,{dy}感觉就是臭。那是因为食品垃圾如剩饭剩菜等,混在非食品
    垃圾里面造成的。如果分开放,不但不会臭,而且还能提高利用率。”

    杨静山解释,食品垃圾可以转化为有机肥,非食品垃圾可以走循环经济的路线进行利
    用,有害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则在社区统一设回收箱。

    杨静山的公司从不做垃圾桶,他们称其为资源回收桶。他说,国民的观念要转变,如
    果把垃圾当做是一种资源,就会认为它有价值,就不会乱扔。废旧金属、塑料、报纸、书
    刊自不必说,剩饭剩菜这些厨余垃圾,甚至树叶,他们都认为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
    例如厨余垃圾,像剩饭剩菜之类的,日本有技术可以将这种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

    50岁的清洁工赖玉秀来东山实验小学工作前,在写字楼内工作。她感觉在东山实验小
    学的工作量小。因为学生已将垃圾进行了分类,废纸和塑料瓶可直接拿去卖钱。而且不用
    从垃圾堆里拣出来,也卫生了很多。东山实验小学校长王书慧也表示,自从学校开展垃圾
    分类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垃圾分类。这种规模系统的垃圾分类有效减排了垃圾,环卫工
    运走的垃圾减少了很多。

    这还只是杨静山目前进行的一个试验。他设想,今后在每个社区建一个类似的食品垃
    圾初级处理基地,解决厨余垃圾问题。

    东湖街:

    六千家庭垃圾分三类处理

    11月21日,越秀区五羊新城K 15栋304房,彭先生正在厨房炒菜。只见他把菜叶、剩饭
    等厨房垃圾倒入一个垃圾桶里。报纸、纸皮、塑料瓶甚至小宝宝喝的“益力多”瓶则整整
    齐齐地放在阳台一角,螺丝、钉子、木料、铁盒放在另一边。

    在这一栋楼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和他家一样,进行了家庭垃圾分类。他们非常容易地
    将垃圾区分为有害垃圾(过期药品、旧电池、废旧灯管、化学物品、水银温度计等)、食品
    垃圾(剩菜剩饭、骨头、果皮、菜叶、蛋壳等)和非食品可回收垃圾(旧书、旧报纸、纸皮、
    铁罐、胶瓶等)。

    广州规模{zd0}的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就是杨静山携手越秀区东湖街道办联合开展的。据
    杨静山表示,每天,东湖街会产生近吨的垃圾,平均到每个家庭约一公斤左右。

    据介绍,最初,垃圾分类推广进展并不顺利。他就从自己居住的那栋楼开始,一幢一
    幢推广。每户多派发一个垃圾桶,提倡家庭分类,把食品垃圾与非食品垃圾分开;在楼道
    贴垃圾分类宣传单、放置两个垃圾桶;统一上门回收等等。对实行了垃圾分类的居民楼,
    他就命名为“环保楼”。

    垃圾分类对很多人来说是xx陌生的。杨静山认为,需要教育宣传。他说服社区内的
    小学,合作进行垃圾分类的现场宣讲活动。他认为“小朋友学会了,回家就会教给家长”


    在“分类得”狭小的办公室里,分门别类放满了各种“垃圾”。据称,垃圾从住户家
    里回收到公司仓库后,会先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然后每天运到他在白云区的
    垃圾回收仓库进行资源利用。

    在五羊南小区,每一个住宅楼入口和每层楼的楼梯口,都张贴着“生活垃圾回收方法
    ”的宣传贴纸。每层楼的垃圾收集处,都放着两个垃圾桶,分别标注着“食品垃圾”和“
    非食品垃圾”的字样。这些居民家中都有一张“分类得”公司的垃圾回收卡。居民们只要
    拨打上面的电话,就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收取。

    经过一年多的推广,目前,东湖街的五羊南、五羊东、明月等13个社区,近60栋住宅
    楼被命名为“环保楼”。东湖街已有6000多户家庭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作为目前广
    州市{zd0}规模的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有报道称,东湖街的垃圾减排量已超过八成。

    ■ 行业声音

    “政府需回收有害垃圾 政策上引导垃圾分类”

    广州曾在部分小区、学校、主干道投放了7000多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但2008年开始
    ,街头的垃圾桶又渐渐变成以蓝色单桶为主,并且今后也将继续以这种没有分类的垃圾桶
    为主。

    市环卫部门解释称,即使市民分开投放,收运处理配套设备跟不上,还是混在一起,
    等于没分。

    此外,广州还有约10万人的拾荒大军。经过了家庭、环卫工、拾荒者三层分拣,也基
    本上达到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然而,在过去一年,“分类得”公司收集了大量的有毒有害垃圾,至今只能堆放在公
    司仓库里,无处处理。

    杨静山面临的困境是,市民将电池、灯管这些垃圾扔进垃圾桶。环卫工人是直接拉走
    。他集中收集起来,想交给固废中心去处理,但还得给政府交钱。

    简单的家庭简易垃圾分类并不难做,关键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后续工程,这需要政策的
    支持和工序的配套。杨静山表示,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不配套。制度上的缺失是造成垃圾分
    类无法有效推行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人曾提出采用生化堆肥的办法,把食品垃圾转化为有机肥。
    广州也曾规划建设生化堆肥厂,最终却胎死腹中。

    市环卫系统有关人士表示,原因主要是“采用这种办法生产的有机肥重金属超标严重
    ,肥效低,没有市场”。

    杨静山表示,这还是因为垃圾没有分类。“废旧电池、灯管、过期药品全都混在一起
    ,当然会造成重金属超标了。如果实行垃圾源头分类,哪里还会有重金属呢?”

    政府只需要回收处理有害垃圾。从政策上监督和引导垃圾分类就行了。杨静山说“垃
    圾处理其实是暴利行业,只是现在政府把它垄断了起来。”

    他说,目前,环卫系统的任务是城市保洁,而不是资源回收。因此,他们得到的垃圾
    任务越多,政府下拨的经费就会越多。

    但如果把垃圾分类,使垃圾变成资源,压力会减轻,但其得到的经费也会减少。如果
    把垃圾当做资源,可以带动大批资源公司的兴建,产生效益。政府也就不需要养这么多的
    环卫工人了。

    ■ 广州垃圾分类进程

    1998年 按照“先开放、后规范;先试验、后推广,逐步普及”的思路,开展了垃圾
    分类的探索。

    1999年 按照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种分类,正式开始垃圾分类投
    放和收集。

    2000年 被建设部列入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

    2004年 市环卫部门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由国家建设部作为国
    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随后,又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方案》和《垃圾分
    类标志和分类方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
    垃圾等五大类。

    2009年 市环卫部门称,要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到2
    014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资源回收率达到30%。用2年左右在学校、社区,5年左
    右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类。

    统筹:本报记者 林劲松

    采写:本报记者 龙玉琴 裘萍 赵威 林劲松 实习生 李向向

    摄影:实习生 孙俊彬 本报记者 方谦华


(6774)
(7027)
(6363)
(9396)
(2173)
(3617)
郑重声明:资讯 【广州如果实行垃圾分类,困难有几多??】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