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旅行方式--金末玉屑

书肆间旅行绘本越来越多,我起先看到的是河童旅行素描本系列,这个系列好玩的很,我搜集来细细赏玩过,河童象个老顽童,将旅行中所见的有趣物品,耐心地描画出来,真是服了他近乎病态的描画精神,以为这种事无巨细的测量和描画,更象是实地科学考察,一定减淡了不少旅行本身的闲情,非我等常人可以做到。后来又看过不少台湾作者的旅行绘本,则轻松很多,在大陆的影响很大,豆瓣中有专门的小组,人气之旺,一定让一些严肃作家眼红。最近无心买了一本《开始创造我的旅行绘本》,也是台湾出版,作者是法国的赛希莉·菲莉叶,一个从事旅行绘本培训教育长达15年之久的艺术家,作者在书的前言中说: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艺术潮流。我才猛然感觉到,在旅行中绘画或许真的要成为新的潮流。

为什么要在旅行中绘画呢?这本教科书没有说,还是我在另外一本旅行者推崇为圭臬的书——《旅行的艺术》中找到一个近乎偏激的回答。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说:“我们在度假时做的另一桩荒唐事就是照片拍得太多。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处风光优美的所在,就想让这份体验凝固下来,于是掏出照相机(或者,更糟糕,买一只木刻骆驼或一条绣花茶巾)。可是,在此之后,理所当然地,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地观察身处的环境,照片印出来以后也很少会好好看一眼。如果想从这种困境中挣脱出来,不妨从十九世纪英国评论家约翰·罗斯金那里寻求一些启示。他致力于写作的年代,恰逢摄影术兴起,对于这种新潮流,他激烈反对。他辩称,我们都应该学习绘画来取代摄影。他的观点是:如果你试着去画一点什么,无论画得多么潦草,你都会立即被迫仔细观察,而这样的观察方式,要不是为了画画,你是永远都不会采用的。通过一丝不苟的观察,你渐渐学会欣赏事物实实在在的形态。他告诉我们,比方说,其实大多数人连一棵树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我们却会说,“我想到印度去看泰姬陵。”一派胡言,罗斯金说,应该先学会如何恰当地看一棵树,然后,也许可以进一步观察你自己的房子,如是,年届九十之际,也许你可以准备好国会大厦之旅了”。

 

罗斯金的话不无道理,但过于夸张,让大多数人听了不爽,人们要待到九十岁才能开始就近的国会大厦之旅,旅游公司早就关门大吉,黄金周也就不再是黄金灿灿。事物并非非此即彼,前人总结旅游有三种境界,{zx0}是旨在探险,然后是旅行,接着是观光。探险家只对没有被发现的地方情有独钟,旅客要看的是历代智者发掘出来的地方,游客只顾找企业或旅游公司开发出来的路线,一切行踪都照传播媒体的宣传安排。

 

既然旅游在层次上都可以分出三个来,为什么就非要学会了观察和绘画才能动身去旅行?紧跟旅行团“让相机去旅行”也无可厚非,我们xx可以将“在旅行中绘画”,看作另外一种旅行的方式,就像旅游公司今年开发出来的新路线。

 

读书之人,好迂腐寻古,我就知道我自己会说:其实这条路线也不是最近才开发出来的,古已有之。

 (高更旅行绘本)

 

在没有相机的时代,艺术家和博物学家一直把旅行绘本拿来当作研究与思考的工具,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工具是毛笔,携带不方便,估计徐霞客没有绘本流传,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留点私情来说,可算是旅行绘本的结晶。而拿鹅毛笔的西方人,这点明细有优势,达尔文在周游世界之后,写出来的《物种起源》,是一本本旅行绘本浓缩的精华,则是有史可查的事,高更在大溪地的旅行绘本,后来成就了他,他的画风从此别开生面,旅行绘本为他从一个潦倒的艺术青年转身成一代宗师,功不可磨。 

胡扯了这么多,其实博文的主旨就是后面这一句(看博文的技巧呀):在这样一个旅行过度,而观察不足的年代,口袋中随身带一个本本,随心画画或记下一些信息,只要不让相机的快门取代了我们的眼睛,花银子让相机去旅行,就好;如果没带相机去旅行,而是带回硕果累累的旅行绘本,那就更好。

图一:来自:

来自:flickr,由于flickr暂时不能打开,画家资料和连接以后补上

文/     图/网络来源     来源:


郑重声明:资讯 【另一种旅行方式--金末玉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