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航天第四研究院领导书赠书法作品

    2006年3月2日,第二届“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颁奖大会召开,36位神六功臣获奖528万。神六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获特别贡献奖,胡世祥等22名工程科研、管理人员和杨利伟等12名航天员获突出贡献奖。

    此心悠悠献航天——记第二届“ 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获得者张立武 

张维为航天第四研究院领导书赠书法作品


                 [张立武喜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

张维为航天第四研究院领导书赠书法作品

                        [张立武工作场景]

   

    “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勤奋付出,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他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成就一番业绩。”—— 张立武 

                
结缘航天终不悔 

    1978 年,高考制度恢复第二年,天资聪颖的张立武便以黑龙江省牙克石市高考{dy}、高出录取分数线近百分的优异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但由于家庭“成分”的影响,他无缘进入受政治条件限制的“敏感”专业学习。在当教师的父亲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机床设计专业。 

    四年寒窗苦读和出色的表现,不仅使张立武以全班{wy}一名“优秀毕业生”的骄人成绩结束了自己的学业,而且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照最初想法,张立武希望被分配到一个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大单位,这样自己便可充分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毕业动员会上系领导的一番讲话,使他知道航天工业的发展也急需优秀人才,从事航天事业也是大有可为的。他毅然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地处三线的航天四院7414厂,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打开封闭国门向外看的一个“季节”——外面的世界真精彩。1982年与张立武一同分配来的9名大学生,或因工作生活条件差而悄然离去,或因待遇低而另谋高就,或直接下海开始经商……看到周围同来的人一个个离去,他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事业和前途,并通过书信的形式或利用出差机会与这些曾经的同事沟通、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抉择,最终他坚定一个信念: 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 都不能心有旁骛,必须专一, 只要勤奋付出,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他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成就一番业绩 。自己的舞台就是航天这片沃土! 

               
      虚心好学砺成才 

    与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一样,四年的大学学习使张立武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增添了他干一番宏图伟业的自信。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作为一种“稀有资源”,而自己又是带着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光环来到工厂的张立武,这种自信就更强烈一些。但有一件“小事”却让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也彻底改变了他的认识。 

    一次,张立武独立完成一张工装图纸的设计工作,自以为已经非常满意,但一位只有中专学历的老技术人员却一下子给他找出了十几个问题,并一一给他进行分析说明。这使张立武深刻认识到,大学所学与实际工作xx是两码事,实际工作中的许多知识是书本上所没有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工厂实际情况,将工作中所学与学校所学紧密结合起来。从此,凡工厂涉及的焊接、热处理、旋压、无损检测等专业领域他都广泛涉猎,机械加工中的夹具使用、工装压板的选择、吊具的使用、产品小尺寸的测量方法、甚至一种螺钉的选择等,他都一一从头学起。 

    不管周围的同志是老牌大学生、还是中专毕业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张立武都拜他们为老师,不懂就问、有空就学,并经常与老同志就专业知识和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利用出差机会,到国防科工委情报所、国家情报所等单位,查阅行业{zx1}资料和文献,密切xx国内外同行的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他们的产品是怎么焊的、用什么工装、夹具是什么样子的,哪些地方比我们强、哪些地方不如我们等,动辄还自掏腰包将相关资料复印回来,认真学习和消化……严谨的作风和虚心的学习,使张立武逐渐成长为工厂机械加工工艺制造与研究的领军人物,并得到上级领导和行业组织的充分认可:他先后被评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学科带头人,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gjj}人选,还分别担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艺专家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制造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航天焊接人员和航空航天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担承重任攻难关 

    参加工作25年来,张立武直接参与了多种型号发动机壳体及喷管的工艺研究、工艺攻关、工艺定型和批生产定型工作。而在这诸多型号工艺研究和工艺攻关中,难度{zd0}的当属载人航天工程逃逸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  
    载人航天工程逃逸发动机系列产品,是7414厂在几十年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的。也是迄今为止该厂承担的结构最复杂,技术精度、质量指标要求{zg},加工难度{zd0}的型号研制生产任务。在该工程启动之时,张立武不仅肩负飞船逃逸系统主逃逸发动机、分离发动机、控制发动机及高空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和喷管型号技术、行政指挥双重重任,同时还兼任主逃逸发动机、逃逸分离发动机带前置弯喷管壳体成型技术工艺攻关组组长。  
    按照当时工厂的设备条件,只能加工出直线型的产品形状,而要实现超高强度钢弯曲内孔和复杂外型面加工根本就不可能。面对这一从未遇到过的加工工艺技术难题,作为技术指挥和工艺攻关组组长,张立武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多次组织各重点工序工艺技术人员,充分挖掘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然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作出正确判断,先后设计制造了30余套工装,并亲自将当时设备由纸带输入程序方式改造为计算机直接输入程序方式,同时主持研制数控加工程序,采用先进的软件,最终实现了发动机壳体三维曲面建模造型及自动编程,攻克了带前置弯管喷管壳体空间曲面成型加工工艺技术难题,确保了研制产品的按期交付。为此,在“神舟”飞船首飞成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为7414厂颁发了“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突出贡献单位”奖牌。 

               
           放弃深造顾大局 

    在张立武为航天事业奉献智慧和汗水的过程中,与之相伴的常常是个人利益的牺牲。其中最典型的是两次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2002年,在他一切手续已经办妥,作为访问学者就要出国留学之时,恰逢工厂主要领导调整,而且此时两个企业重组还不到一年时间,许多工作还没有理顺,作为主管工厂技术、质量、生产和设备的厂领导,为了协助新任领导做好各方面工作,张立武主动放弃出国机会,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2003年,他赴美作访问学者的留学申请再次通过教育部批准,就在他即将成行之际,“神六”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为了确保“神六”产品不出问题,院领导希望他能留下来组织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张立武从大局出发,以国为重,毅然决然再次放弃第二次出国进修的宝贵机会,全身心地投入“神六”产品的研制中。 

    在研制过程中,他针对以前产品超差项目多、产品质量差等问题,成立了“技术、操作工人、管理人员”三结合的质量攻关小组,开展质量零缺陷管理。在张立武的组织下,7414厂不仅按时完成了“神六 ” 逃逸系统四种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而且多台产品达到优质产品,创下了载人航天工程产品研制以来的{zh0}质量水平。“神六”发射成功后,张立武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个人。 

                      
奉献智慧育人才 

    在7414厂举办的“张立武同志荣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座谈会”会上,许多新老技术人员对张立武有一个共同的评价:知识渊博,对年轻同志培养知无不言,尽心尽责、勇于担承。在张立武看来,看似简单的机械加工,其学科跨度实际是非常大的,整个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靠一个人的能力,工作肯定干不成,而必须要有一批人、一群人,并且将他们的水平发挥到{zh0},这样事业才能成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主管技术、质量等工作的厂领导,张立武在直接组织领导并参与多种型号发动机壳体及喷管的工艺研究、工艺攻关、工艺定型和批生产定型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他不仅将自己的知识财富和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志,更重要的是对年轻的同志进行工程师素养的培养,告诉他们怎样做事,怎样才能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为此,在具体工作中,他给年轻人压担子,鼓励他们放手去做,而当工作出现问题时,他则勇于承担责任,帮助年轻同志仔细分析,对他们的技术报告、归零报告认真审阅改正和指导,使年轻同志在科研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截至目前,经张立武培养的金属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工程硕士研究生已有8人圆满完成学业,还有3个在读研究生正在培养中,工厂许多工艺技术人员也不同程度地得到过张立武的技术指导,这些年轻同志现在大都在工厂的关键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辛勤耕耘硕果丰 

    在常人眼里,机械加工基础工艺制造与研究,这是最基础、最不出成果的领域,甚至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张立武却将此视为可耕种的良田沃土。20多年来,他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开展了多项工艺技术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开展的 xxx 马氏体时效钢的强韧化工艺研究,从成本节约、适用性和稳定性方面,为战术固体发动机金属材料的选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xxx 马氏体时效钢的强力旋压工艺研究,为该钢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他开展的 xx 超高强度钢筒形件强力旋压工艺数据库的建立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该钢种在型号研制中工艺依靠经验数据,工艺参数研究不够系统,应用范围窄等问题;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张立武负责完成了某新型钢种的材料复验、可焊性、可旋性和切削加工性等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工作,该钢种已用于某型号生产中,这对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特种超高强度钢的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根据国内工艺水平提出的载人航天工程主逃逸发动机4个弯喷管与整流室焊接接口工艺方案,逃逸分离发动机前置喷管整体加工工艺方案,避免了研制过程走弯路,对加快产品研制进程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针对载人航天工程逃逸发动机超高强度钢大直径螺纹加工技术难题,他主持采用先进的数控螺纹梳铣工艺技术,利用 xx 研制专用刀具,使这一加工技术难题终于得以攻克,极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研制水平;他主持编制的《超高强度钢丝锥槽铣刀》、《超高强度钢加工用丝锥》、《丝锥槽铣刀样板》等企业标准,完善了工厂超高强度钢螺纹刀具工艺技术,使工厂在超高强度钢大小螺纹加工领域处于国内{lx1}水平…… 20多年来,张立武撰写的数十篇论文在国内多家xx学术刊物发表,有两项技术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有一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有一项成果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有三项成果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他被航天总公司授予“航天奖”, 1998年享受政府津贴,2006年3月获第二届“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 

                       与时俱进勇创新 

    在采访过程中,张立武告诉笔者,一个人大学刚毕业时,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些实事,通过具体实践填补大学课本知识的空缺,这样才能得到提高。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又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使一个人不断得到提高。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张立武始终xx着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坚持学习{zx1}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使自己与时代同步,并且勇于打破常规,努力推动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比如某型号喷管加工过去一直使用铸造件,加工中检测很难发现问题,但在气密试验时多数都会出现渗漏现象,常常满足不了设计质量指标。一次,他通过阅读专业杂志获悉,国内有一家企业掌握一种等温锻造新工艺,可用于该型号原材料生产,他马上建议将该工艺引进,结果用等温锻造件加工的型号喷管,不仅致密性非常好,加工出的产品没有缺陷,而且还节约大量原材料。  
    为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和型号由研制向批生产转变的需要,他明确提出了型号生产走计算机集成化制造之路的主张,并亲自组织领导了型号生产线的数字化改造,目前,某型号产品从旋压、焊接及精加工合成已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加工,极大地提高了型号发动机的制造水平。  
    对张立武来说,像这样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事例还有很多。用他的话讲,现在行业竞争也很激烈,要想保持工厂已有的优势,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软硬件都得跟上,企业要在加强工艺技术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基础工艺研究,掌握工艺边界的同时,还要引进{yl}的设备,进行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以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快捷的反应抢得市场,将工厂建成国内{yl}的固体发动机生产制造企业。  
    “获得‘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确实出乎我的意外,在载人航天工程研制方面,四院比我贡献大的人多的是,但上级组织和领导将这一荣誉给我,体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对机加行业的xx,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在结束采访时,张立武如是说。  
    站在新的起点上,张立武又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相关链接]: 
    一 、 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成立于 2004 年,由香港金利来董事局主 席曾宪梓先生捐资1亿元港币设立,旨在奖励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载人航天基金奖设立了特别贡献奖和突出贡献奖两个奖项,特别贡献奖授予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航天员,突出贡献奖授予参与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并担任重要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优秀人员。基金奖每年奖励一次,每次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二、张立武简历:1982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床设计专业,1982年9月至1991年10月在航天部四院7414厂任工艺员、设计员,1987年晋升工程师、型号主任工艺师;1991年11月至1992年10月在航天四院7414厂二车间任技术主任,1992年9月晋升高级工程师;1992年11月至1993年3月在航天部四院7414厂任技术处处长;1993年3月至1997年9月任工厂总工艺师兼技术处处长,载人航天工程逃逸发动机攻关组组长;1997年9月晋升研究员;1997年10月至今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4厂任技术副厂长、主管工厂技术、工艺、质量、设备工作。1997年11月任工厂载人航天工程逃逸系统四种发动机金属壳体及喷管研制技术、行政指挥,并任工厂高新工程两个重点型号发动机金属壳体及喷管技术指挥;2005年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副总工艺师,主管各种型号发动机金属壳体及喷管工艺工作。 

    三、技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1995年获航天总公司“航天奖”;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8年被评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gjj}人选;2005年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六”发射成功先进个人。 
    两项技术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一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一项成果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成果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艺专家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制造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航天焊接人员和航空航天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学科带头人;中国宇航学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张维为航天第四研究院领导书赠书法作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