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晒机和小镰刀(二) 嘻嘻

割晒机和小镰刀()  嘻嘻

下面我要说的是用镰刀割大豆一事,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用镰刀割大豆,如果是和上面所说用来“打道”、或者由于自然原因,机车下不了地的话,本也无可厚非,可事情并不是这样。

 

帽徽、领章来了以后,在团里办过几件糊涂事儿,一件是把山林的林权放手,让桦南林业局钻了空子,引起了与农场职工之间的利益之争。再有一件就是:不懂农业生产瞎指挥。用镰刀割大豆一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七连大豆的每年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大约是四千到六千亩。这么大面积的大豆全部用人工来收割,这主意也亏帽徽领章想的出来!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农业连队放弃农场多年的生产套路、放弃多年的成熟经验、而偏要用人工来代替机械化呢?他们能以怎样的理由来说服农业各连队按照他们的发明进行生产操作的呢?

他们有他们的一套算法,他们的这套算法成为了他们要求人工用镰刀收割大豆的理论根据。理论是这样的:用联合收割机收大豆可能会漏割豆荚,这点不假。咱们七连的康拜因我记得最长的收割台长是四米九。这样,机器开动时,由于地面不可能水平、收割台也不可能水平,所以即使收割台的最远端插到土里去,那近端的就有可能漏荚,这一漏就不止一个两个。那时并不讲优良品种,我们种的大豆结荚位置偏低,这些就成了丢掉机械化的借口。

他们的帐是这样算的:“……假如每棵大豆丢一个荚,这个荚里有三、四颗豆粒,那么一亩地得丢多少粮食呀,啊?按株、行距为六十乘十公分计算,那么一亩地就有一万一千多个豆荚丢掉了,这一万多豆荚就有三万多个豆子,按千粒重一百八十克算,这就丢了十二斤粮食。这是一亩地呀,啊?一亩地就丢这么多,那一千亩丢掉多少?五千亩丢掉多少?啊?同志们哪,这是犯罪呀!”

(这番话说的大家哑口无言,尤其是知青,还没有收割的经验,听听算帐,好象是那么回事儿。这帐是算行距为六十公分,要是只有五十公分呢?那不浪费的还得多?还有,我们割豆子时明明看见它的株距有不足十公分的,那不浪费的还得多?)

再往下听,主意就有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机械化会漏荚,用人工就不同,用人工的话,如果加强责任心,我们可以保证一粒粮食都不丢!我们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射向美帝、苏修的子弹!我们要大力发扬解放军当中的‘四个{dy}’的思想。什么是四个{dy}呀,啊?哪位同志知道?对!人的因素{dy}、政治工作{dy}、思想工作{dy}、活的思想{dy}。这首先提倡的就是人的因素{dy}。xxx教导我们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dy}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们就是要发扬人的因素、发扬‘人定胜天’的思想,大打一场人民战争,用小镰刀战胜机械化!”

铿锵有力的话讲完了,连里能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就真正打了一场这样的“人民战争”。结果是我们不仅是打了这场战争。和美国人在越南一样,我们是真正陷了进去。

 列位:看到这儿,您觉得他们计算的有错吗?他们计算的不准确吗?

他们的计算是十分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xx的。问题是:这,行的通吗?用人工割收大豆真的可以不丢一粒粮食吗?知青们当时并不知道答案。可有的心知肚明老职工虽然不能反对,但却在一旁冷笑呢。

 北大荒收割大豆的季节是在深秋,记得有一年“十一”时就下雪了。我们到了一块豆子地,由一个快手在地块儿的中间割,叫“打头的”,我班“打头的”是李贵生。然后他左右两边的人就把割下的豆子往他放的堆上搁,这叫“小堆”。记得我们是每人拿三垄往前割,记不清了当时的垄宽是六十公分还是五十公分,反正是迈开很大的步也不能不挪窝的把这一刀距离中的豆子割干净。“打头的”会省点儿力,因为他割下的豆子可以不动身的随地放,其他人得按照他放的堆来放堆。这样,旁边的人就多用了走路的时间。那时,我还算合适,我是紧挨着“打头的”,再挨着我的就会比我走更多的路、占用更多的时间。不过话说回来,谁让你干不过人家呢?难不成让你一个割得慢的打头,人家割得快的非得站在旁边等着你不行?

这样,由三个人或五个人割过的豆子地里就存放了一行整齐的“小堆”,这时还不能脱谷。为了减少康拜因的空驶往返,要等整个地块的豆子割完了,还要把这些小堆集成“中堆”、再把“中堆”集成“大堆”才行。过程是三行“小堆”集成一行“中堆”;三行“中堆”集成一行“大堆。”这时,就可以脱谷了。可这时,是什么时候了?您呐。这可就进了十一月份了。

写到这儿,诸位看官看出什么破绽来了吗?

我知道,干过这行子的人都在笑,甭管是冷笑还是苦笑。也甭管您是无奈还是憋着冤屈,您还是耐着性子听我往下说,因为除了咱们,旁边还有外人呢,我就是想把这件事对就算是外人也说个清楚。

先别说是下雪,就算雪没下,这集堆的过程中用的是叉子,是叉草用的三股大钢叉。(其实是铁叉,说钢叉是因为这么说着过瘾,哈)这钢叉有一尺多长、一尺来宽,您可以想见的,把这叉子往豆堆上一戳是怎么个劲头儿。为了尽量少走路,谁就都愿意让这叉子一下叉得多些。想叉得多就得多使劲儿,得,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平时吃得饱饱的,干起活儿来玩儿命,这铆足了劲用叉子往豆堆上一戳,然后扛着叉子集堆了。叉是叉得多了,可这豆子受得了么?女工倒是不戳,她们是撩着豆子走。可尽管是“撩着”也是一样啊,这叉子还不是得在豆堆上攉拢?

收过豆子的都知道,豆子成熟了是会裂荚的。所以若是在北京的话,收豆子都是尽量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或者是太阳出来不久的那点工夫。要是在晌午,豆子一碰就会裂。虽然北大荒秋天的太阳没有那么大,阳光没有那么烈,但大豆本身的特性就是成熟后容易裂荚。还甭说不在意,就算是你在意,也免不了掉粒儿。这还说的是在不下雪的情况下,可北大荒又哪年不下雪呢?雪后,不管是小堆、中堆还是大堆让雪盖起来,再加上一上冻,用叉子都拉扯不断,这三挑两挑的,哪能不掉豆粒?这豆粒掉的倒是有规律,那就是小堆的少、大堆的多。

还有,在人工割豆子时,也难免不割漏:有时候镰刀不快了,刀伸出去是有一米远,可往回拉的时候,前头的是擦着地把豆子割断了,后头的让刀一滑就很可能只割成了半截。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是补上一刀。补这一刀可就不用手扶着了(手里还攥着刚割下的豆子呢),而是刀挥下,任凭豆荚自由解放。反正在检查质量的时候,你割的豆子地上没有留下带豆荚的就行。所以,虽然说是用人工割可以不落一个荚,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和一相情愿的设想而已,因为工作量在那儿摆着呢。最要命的是从把豆子割下来到脱谷这之间的这诸多环节,这过程丢掉的豆子绝不比康拜因收割时丢掉的少。说是浪费不准确,按现在的话来说是“损耗”。

该付出的就得付出、该丢掉的就得丢掉,要算帐的话得按实际,算大帐,不能空想。事情哪有{jd1}的呢?“一粒粮食都不丢”,说说而已!小镰刀能够战胜机械化吗?简直是笑谈!或者连笑谈都不是,简直就是个笑话!这对于现代人说是个笑话,而对于我们这些身历其境的人来说,是辛酸!

天冷了,下雪了。冬天雪地里脱大豆好象是女工的活儿,我没赶上过。

 记得七二年的冬天团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不记得具体是哪个连队了(好象是二十几连),也是因为冬天脱大豆。事情发生在夜间,女工们跟车用叉子挑着被雪埋着的大豆往康拜因里喂料,一堆收拾干净了再奔下一堆去。耳边机车轰隆隆地响,天上北风呼呼地刮。一行干完了,再干下一行。要是在平时,机车到地头儿后会掉头,直接奔向另一行,摆正方向接着干。可因为有风,喂料的女工站在下风口会吃灰、吃土、吃雪末子、吃碎豆秸。机车上的工人好心,就宁可让车多走些路,干脆空驶回去,再挨着另一行接着干。东北的地,垄长啊,又是在夜里,女工们走回去也是挺吃力的,就干脆躲在喂料室让机车捎带回去。累了,睏了,睡着了,到了地头也没醒。车上的工人也马虎了,以为底下干活儿的已经各就各位,康拜因启动了,喂料室的传送带转了起来……女工被送到团部医院,股骨粉碎性骨折。

陈年往事,可回忆起来还是令人心酸。

 

“一粒粮食都不能丢”,这要求既合理又合情。从根本上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品种的改良,优选的品种可以使得大豆的结荚高些,这样就xx可以避免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时的漏荚现象。而这种品种在中国不但已经有,而且是早就有了。

 

转贴自嘻嘻博客(2010-03-21 02:33:02)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割晒机和小镰刀(二) 嘻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