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实习生的成长8

                              哪节课更成功?

     昨天刘老师在九(4)班和九(5)班上了同样的一节课,课程的主题内容都是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但是,{zh1}的上课结果却不尽相同。

    下午{dy}节课是在九(5)班上的,在简单复习了碱的化学性质之后,刘老师通过书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向同学们抛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实验有明显现象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怎么证明此反应确实发生了呢?在经过思考,并且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之后。张正铨同学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在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上连接一个分液漏斗(滴加氢氧化钠),另外将一个瘪的气球放在锥形瓶中,利用导管使气球与外界相通,在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气球会慢慢地鼓起来,从而证明了反应确实发生了。此时,刘老师先是肯定了张同学的方法,告诉大家,张同学利用了反应前后的压强变化,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通入到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由于张同学和老师演示实验的启发,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本节课的内容,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圆满地完成了。

    第二节是九(4)班的课,同样是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在抛出问题之后,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但是,先是一个同学说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看溶液颜色是否能变成无色。刘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溶液颜色仍为红色,并没有变化,向大家证明了这种方法不可行。有位同学提出,将二氧化碳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入氢氧化钙溶液,观察是否有浑浊出现。但很快就有同学反驳道:“如果有未来得及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同样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多么细致啊!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样可以给课堂带来丰富的知识。之后又有几名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但都不能证明实验确实发生了。这时,刘老师有点“着急”了,用事先准备好的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做演示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通入到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实验结果是瓶子变瘪了,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至此,同学们才开始打开思路,根据压强变化,各种方法纷纷从学生们的大脑中跑出来了。本来以为这节课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紧接着,一个杨同学的发言,让我不禁为学生的聪明鼓掌、喝彩了。在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上连接一个分液漏斗(滴加氢氧化钠)(后来,纠正应该用长颈漏斗),利用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使长颈漏斗的低端液封,在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的低端有气泡冒出,从而证明了反应确实发生了。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作为一个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真的让人为她骄傲,让人不禁惊奇学生的智慧。刘老师用他幽默的语言,说这是杨氏方法,这是对杨同学的肯定,也是对同学们的鼓励。在班级欢声笑语中,这节课结束了。

    对比两节课,也许,九(5)班的课让老师更轻松,很容易就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但是,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显然,九(4)班的课让人惊喜不断,虽然,课堂起先并没有按老师的思路进行,但它生成了新的东西,更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哪节课更成功?相信是不言自明了!

  

    

郑重声明:资讯 【见证实习生的成长8】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