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大刀进行曲》的由来吗?
您知道日军拼刺时为何惧怕29军的大刀吗?
这两张照片究竟与29军大刀有何关系?
家父的老师李尧臣老先生,手持的兵器叫做状元笔,又名状元刺。
李尧臣老先生手执峨眉刺与徒弟对练。
《大刀进行曲》是30年代xx音乐家麦新为29军谱写的一首战歌,当时的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yt}来到了,抗战的{yt}来到了,”
30年代家父曾就读于北平高等师范,当时的北平可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1935年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备忘录复函,史称《何梅协定》。根据该协定国民党中央嫡系关麟征、黄杰两个师撤出华北,以及蒋孝宪的宪兵第三团撤出北平,于是29军就成了华北地区{zd0}的武装集团。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为两年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当时同学们都惊呼:“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由于宪兵第三团撤出北平,日军小股xx可以取代宪兵在北平某些地区巡逻。家父回忆道:有一次夜间巡逻,日军一个小队与29军巡逻队在一个小胡同里走对了头,当时双方互不让步,这时日军小队长拔出战刀“哇啦!”一声大叫,日军立刻端起刺刀枪,千钧一发之际29军带队的排长大喊一声:“妈了个逼,谁也不能给我孬种!”,说罢哐啷一声从背后抽出寒光闪闪大刀。29军的大刀都是斜插在背后的,从肩膀上可以露出刀把与刀把上的红绸,在这位排长的带领下,29军大刀队步步紧逼,日寇终于象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从小胡同中退出。第二天同学们听说这消息,纷纷到该军营房慰问。
以拼刺而闻名遐迩的日军为何惧怕29军的大刀?原因就是1933年日军在喜峰口一带的肉搏战中被29军大刀砍得尸横遍野。日军步兵作战条例中曾明文规定,拼刺时必须退出枪膛的子弹,日军仰仗着其大和武士道娴熟的刺法,根本不把其他xx放在眼里,而在29军大刀面前却吃了大亏。
家父说:“你知道29军拼刺时那阵势吗?”29军与敌人拼刺时将军装外套一脱,仅穿着一件背心,这种背心不是现在NBA那种篮球背心,而是白色粗布的两片马甲,两片马甲的肋部是用一条条布条缝起来的,中间露着肋骨,就是老电影《小兵张嘎》中胖墩与老乡穿着的那种。29军身穿背心手提大刀,那是一种什么气势,那是决一死战的气势!是义无反顾的气势!是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势!如果您看过这种气势就明白什么是“赤膊上阵”了。
然而,父亲的老师李尧臣却说:“29军的大刀很简单,其实就那么几下子。”起先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29军的刀法原来是李尧臣老先生传授的。二十九军的刀法是李尧臣针对日军拼刺的特点从太极刀法中节选出来的。父亲追随李尧臣先生习武看到先生表演太极刀套路,表演完毕后父亲说:“老师,我来帮你拿刀吧。”谁知父亲父亲一接过刀竟然差点掉在地下,原来那口刀太重了,父亲一直没有机会拿过,看到李老师表演时轻如麻杆,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很难想象刀如此重。下面我就简要介绍29军的刀法:
与日寇刺刀对峙时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刀尖向上两手握刀护在胸前,整个身体微微向右一拧,即把刀背朝向敌人,这身子一拧就像上足劲的弹簧蓄势待发,太极讲究的是引而不发,正如孔子所云:“引而不发跃如也”。
待敌人枪刺过来,用刀背磕住敌枪向左旋转,将敌枪滑过左侧,这一转同时也将刀锋朝向敌人。这种翻转刀身的做法武学中称为“滚龙刀”,武松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就是用的滚龙刀。太极拳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并不是用四两去硬拨那千斤,而是用的螺旋拨法,就如你眼前平放着一个圆面与地面平行的车轮,如果轮子被锁定不能转动,你就可以轻易刺穿轮胎,如果可以旋转,你稍微刺偏车轮就随着你的力旋转,将你的蛮力化解了。这就是太极拳中的“立如平准,腰如车轴”。此刻,刀的旋转就是起了轴承的作用,也就是太极原理中的“粘连粘随”是通过“轴承”而实现的。所以说太极一代宗师陈鑫曰:“太极拳,缠法也”。其实29军的刀法就是用的缠法。
在拨过敌人刺刀的同时右腿向前迈,刀锋顺着敌人的枪杆划过去,如果这时敌人握枪不松手就必然砍下敌手,如果松手,那么大刀就朝整个身子斜劈下来。
这就是李尧臣老先生向29军传授的实用刀法,这里面没有劈腿、下岔、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那是拍电视剧用的),普通士兵都可以熟练掌握。
李尧臣先生是清代xx的会友镖局的镖师,曾应邀给慈禧太后演示过武术,许多xx资料记载当时表演的是八仙寿剑,其实大都是以讹传讹,因为当时是为庆贺慈禧太后生日,故推断出此名。李尧臣先生亲口对家父讲,当时演练的是一种叫做“状元笔”的兵器,也就是{dy}张照片上手持的那种兵器,这种兵器双手各执一柄,每柄有四个xx向外伸展,形同元宝状,十分凶险,也叫做“状元刺”。第二张与徒弟对练的照片,李老先生手持的是“峨眉刺”。据家父讲仅李老师的大徒弟就掌握三十多个门派的拳法。
家父还讲,李尧臣先生当时保镖的路线主要是从北京到临安(杭州),从北京出发主要是押运银两等贵重物品,从杭州回来押运丝绸等贵重物资。在路上十几辆马车一溜摆开,{dy}辆马车上插着醒目的“镖旗”,上书“保镖李尧臣”几个大字。
后来,随着热兵器的兴起与清政府的消亡,镖局逐渐失去了作用,李尧臣先生隐姓埋名流落江湖,在北京郊区开起一处茶馆,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亲自找到茶馆请李尧臣先生出山,任二十九军武术总教练。
解放后,李尧臣先生出任{dy}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尧臣先生是中国历史上{zh1}一个镖王,他的xx一生鲜为人知,他恪守过去江湖上那套低调做人的信条深居简出,甚至连照片都很少有,我家珍藏的几张是家父用二战前的德国xx相机拍的,还有几张被大伯家的二姐拿走了。我现在用来健身的太极拳就是传自于李尧臣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