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了,基本上感受不到以前蔬菜的“春淡”和“秋淡”,这显然是反季节蔬菜的功劳。然而,随着“海南水胺硫磷豇豆”事件的曝光,反季节蔬菜便成了坊间关于食品安全的热议话题。 反季节蔬菜能不能吃 “反季节蔬菜我们能不能吃?反季节蔬菜我们还敢不敢吃?”对于反季节蔬菜,不少人心中都充斥着这样的疑问。 初为人妇的吴雪对于柴米油盐并没有多少生活经验,以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现在却要洗手下厨做羹汤了。偶然一逛菜市,发现才早春时节市场的菜摊上就有了红红的大番茄,鲜嫩的小黄瓜,真是惹眼的娇艳,满满地采购了一篮。回家将番茄用滚水烫皮,一剥开吴雪顿时傻了眼:原本鲜红的番茄,怎么只有皮是红的啊?一刀切下去,果实里面没有红红的番茄汁,只见脆生生地泛着青白色。吴雪随即将娇艳的蔬菜丢进了垃圾筐,以后便对反季节蔬菜敬而远之了。 经营户黄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反季节蔬菜的普及,蔬菜的季节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很多人已记不得哪种蔬菜正常的上市时间。他说,其实眼下的蕃茄、豇豆、黄瓜等常见菜都是反季节蔬菜,正季的蕃茄、豇豆、黄瓜在本地大量上市的时间一般都在四五月份过后。“那这些蔬菜是不是打了xx的哦?”记者问道。“有没得xx我不晓得,不过反季节蔬菜的口感确实要比时令蔬菜差些。”黄先生说。 威胁之一:农残超标 反季节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其安全问题也威胁着我们的餐桌。“对于反季节蔬菜我们重点检测的是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的郭副主任谈到,反季节蔬菜生产可归纳为三大类型:1、利用山区立体气候资源,进行夏秋季反季节蔬菜生产;2、利用冬春温暖小气候进行冬季反季节蔬菜生产。例如海南等地区,因为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是发展冬种反季节蔬菜的适宜地区。3、利用保护性、半保护性设施进行反季节栽培,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大棚菜。反季节蔬菜中的大棚菜问题较多,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较高,不利于农药降解,使它们大部分残留在蔬菜上。在体内长期积累微量农药,对人的肝肾容易造成损害,引起贫血、脱皮,甚至白血病。大棚菜光照不足,硝酸盐含量较高,轻则导致头晕、恶心,重则痉挛、昏迷,甚至死亡。长期食用这种被污染的蔬菜,会造成慢性或急性中毒。 威胁之二:xx催生 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规定栽培的反季节蔬菜,品质和正常季节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有些菜农为提前上市时间,在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xx。这些xx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生长和早熟,并可增产20%左右。有些提早上市的果蔬,形状越变越怪:西红柿上长出一个个长长的尖;个头较大的草莓、西瓜等水果,切开后中间还有空腔。这类果蔬大部分采用了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xx。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也不便于长时间储藏。经常食用xx、催熟剂含量较高的反季节果蔬,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女孩会出现初潮提前等性早熟现象,而男孩则会导致性特征不明显。由于现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检测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而对于是否含有xx,现在的检测方法并不完善,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威胁之三:营养缺失 “即使没有使用xx的反季节蔬菜其营养价值和口感也比正常生长的蔬菜略逊一筹。”郭副主任说,大棚菜受日照的时间和强度,不如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蔬菜。日照会影响蔬菜中糖分和维生素的合成,所以反季节蔬菜的糖和维生素的含量会比同类的时令蔬菜略低,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反季节蔬菜吃起来口感较淡的原因。由于反季节蔬菜的生长时间较短,所以营养累计也不够。 另外,反季节蔬菜经常是长途运输过来的,运输中会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在运输过程中,3天之内,青蒜及葱会失去50%的胡萝卜素,绿豆将失去60%的维生素C。一些食物中xx的xx物质和酶在运输过程中也会被破坏。 本报记者王瑜君 ◆相关链接 四招化解反季节蔬菜的弊端 对策1:{sx}应季蔬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应季的农产品,不要追求那些不合时宜的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不妨等到它们出产的季节再吃。 对策2:防农药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由于反季节蔬果要预防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中毒,要注意做好一洗、二浸、三烫、四炒四步措施。 一洗,就是反复清洗;二浸,就是将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60分钟;三烫,是用开水将蔬菜快速烫后捞起,可以去除大部分残留农药;四炒,即将烫过捞起的蔬菜根据饮食习惯进行烹调。专家介绍,经过这四个步骤制作出来的蔬菜,可保证残留农药去除95%以上。 对策3:避开长相怪异、个头过大的水果 离时令期较远的反季节水果则一般通过xx来促进生长。它们还有一些奇特的外形,尽量避开过大、长相怪异的水果。 对策4:削皮来除保鲜剂 范志红还建议,在同样的产品里,要优先选择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尽管水果的果皮营养价值较高,但吃长途跋涉而来的洋水果,或者表皮特别光艳美丽的水果,一定要注意削皮。它们不仅肯定打了蜡,而且极可能经过保鲜剂处理。 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