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1 13:57:25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2009年年底的时候,恰逢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于是一时间,大小涂料老板们、涂料企业们争先恐后地大谈特谈碳减排、谈可持续发展、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谈“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企业”、谈对顾客的感恩之心、谈“假定善意”、谈“灵魂徘徊在耶路撒冷”……听着这些高谈阔论,我禁不住满心欢喜,心里产生一个幻觉:中国涂料企业,或许走到了建立品牌的大门口?中国涂料产业距离拥有一批“自主”品牌的日子,不远了吧?
有的读者可能要骂我:有没有搞错?新中国成立60年间,中国早已拥有了一大批涂料品牌,虽然在国际上不算有名,但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品牌资产值好几亿呢!
在被骂到满头包之前,我赶紧作一声明:本人在这里所说的品牌,是“有品”的牌,不是“有名”的牌,更不是“有名字”的牌。衡量的标准是:消费者对之产xx自内心的信任与喜爱,掏钱购买时眉头不会皱一下,用着看着都觉得舒坦。举个过分一点的例子,就像日本人对索尼电器、美国人对通用汽车,前阵子听说它们不行了、快倒了,整个国家都如丧考妣。这样的品牌,涂料产业有吗?
这个,真没有!
即使有,也不多。现阶段的中国有的是xx,“有名”的牌,就缺品牌,更不要说尚显年轻的涂料产业。虽然中国消费者是举世公认的品牌推崇者,但其实推崇的是“xx”,只要有名,用起来有面子,管它到底是哪个牌子呢?
还有的人会笑我:企业家的这些套话,每个人嘴里都有一大串,每天都像石油一样往外冒,你也当真?是的!前些年我听到这样的话,也大多一笑了之,但现在,不能不当回事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涂料老板们有钱了!
到底有多少钱,不需要我列举具体数字。经过二三十年的辛苦打拼,伴随着中国涂料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涂料老板们几乎都能一夜暴富。在慧聪笔者完成此篇文章的时候,在网络找了几个能代表品牌塑造几个主流的意见并致以个人的反驳与分析,当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痛处或者稍有偏颇之处,希望看到本文的涂料企业老板或其他老板,如果有所冒犯的话,请海涵一下!
网络论点:有了钱,品牌才更有可能
有钱了又能怎么样?跟打造品牌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一个人在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需要依次满足之后,就会自然地转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如果他是一个企业家,在拿出一部分钱做善事的同时,必然会想到把自己一手操持起来的企业打造成一个百年品牌。
诸位,当一个有了钱的企业家整天神神道道地说着“基业长青”、“受人尊敬”、“百年老店”等冠冕堂皇的大词时,我们理性的做法是,停下来认真听一听:有很大的可能性,老板说的这些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几年前叶公好龙式的自欺欺人。
我这么说,并不是瞧不起那些还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涂料企业与企业家,认定他们就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做品牌;而是按照一般的规律和比例原则,一个已经赚得差不多了的企业说要回报社会,一个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说要打造百年品牌,感觉上更让人可信。在所谓的“原始积累”时期,虽然每个创业者都说过“诚实守信”、“社会责任”之类的话,都希望自己的企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品牌,但我敢保证,大多数人只是说说而已—只要一遇到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大众利益发生冲突,只要某种单方自肥的营销手法不大可能被清算,他的选择马上就会改变。
“诚实”、“信用”、“互利”、“共赢”……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本钱的,更是需要一种抵抗诱惑的坚强意志。对于饥肠辘辘、渴望“钵满盆满”与“超常规发展”的创业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
的品牌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它基于这样一种关系:企业兢兢业业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本来能多赚的钱也不赚,非要让利给消费者;而消费者明知这个品牌的产品要贵上10%~20%,也心甘情愿地为它埋单。这样一来,企业本不想赚这么多,消费者却偏要塞给它。企业与消费者互利互惠,两全其美,于是就有了品牌。
可以认为,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与善意,是一切品牌产生的基础;至于品牌的定位、个性、文化,只是后来锦上添花的附加。
网络论点:成熟的消费者是品牌的共建人
但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品牌,并非只是涂料企业或企业家单方面的事。品牌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拥有,也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建。只有有了成熟的消费者,才可能有成熟的品牌。否则,就只有“xx”(有名的牌),只有善于炒作和操纵消费者的生意人,以及各色投机分子;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就是今天说你好,明天骂你娘;今天爱你爱得要命,明天巴不得你永世不能超生。
这种脆弱的关系,也让中国产业的“xx”企业支付了沉重的代价:三天不做广告,产品马上就卖不动。不好玩!
什么是成熟的消费者?两个条件:其一,有理性,有辨识能力,不随风而倒,不盲目从众;其二,有一定的购买力,愿意为品质的可靠性或自己的情感偏好支付有限的溢价(如果支付得太多,也可能变成一种交易)。有了这样的消费者,企业才有压力,也有动力,认认真真地做品牌;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才可能是一种持久的“关系型”而非短期的“交易型”。
这样的消费者,有一个近似的词可以描述:中产阶级。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后,我们似乎听到了这样一种信息: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一个有一定规模、有消费理性的客户群体正在形成。
这就是当下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在一批先行者赚得差不多的时候,成熟的消费群体要诞生了。这是一个打造真xx牌的机会。或者说,中国涂料品牌正在临界线上徘徊。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能把握住吗?
网络论点:资本和企业都造不出品牌,企业家行
我看未必!
因为想法不等于行动,企业家不等于企业。
其中的关键,在于有了品牌梦想的企业家,能否把这个梦想变成一套行动纲领,灌注到企业的肌体和血液之中。我看到的很多情景是,老板说一套(虽然是真实的),企业的经理人和员工们做一套(更是真实的),两者互不搭界,形同路人。
原因在哪里?因为企业的员工,包括职业经理人,与老板是两种心态、两个阶层。他们还在为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折腾呢,财务上远远没有自由,哪里顾得上这么高调的理想?再说,自己还不知道能干到哪{yt},只要能想方设法增加一点销售额,自己多一份奖励,凭什么拒之门外呢?
我发现有太多的涂料企业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马上当了甩手掌柜,云游四方,其理由是:信任、授权、制度化管理……殊不知,一个品牌的成熟,需要数十年细致入微的辛苦培育,而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胸怀这个梦想的你。你可以一切放手,但有一样不能,那就是对顾客价值的研究,倾听顾客的抱怨和投诉。
还有的涂料企业家,虽然一手把企业带大,但他在企业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看门人。风险投资家和基金经理们不断要求他赶紧赶紧把利润曲线做上去,否则,大家的面子很难看。资本的{wy}逻辑是,利润{zd0}化,而且经常是短期利润{zd0}化—时间太长了,资本看不见、等不及。被资本驱动和控制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经济动物,这样的企业,要做出真正的品牌,也难。
我相信,品牌是人性化的存在,也是人性化的产物。只有跳出了原始的物质欲望和资本逻辑,愿意为荣耀、梦想和责任而战的人,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品牌。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对企业有{jd1}掌控力的创始人,或者是家族式、类家族式的继承人;这个人,{zh0}身上还冒着傻气,有着某种浅薄的、土不啦叽的信仰,不会轻易为某些花哨的新名词所动;这个人,{zh0}商业寿命很长(3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