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员配置与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调动多种资源共同完成,其中最基本、最重要、{zj1}有创造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外资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我国企业以往靠较低的生产要素价格优势抢占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被削弱。因此,将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由原来的纯劳动力密集型资源转化为技术、管理密集型资源,成为提高我国国际承包工程竞争力的关键,也就是说,必须从依靠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向依靠劳动力的质量优势。
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大体可分为一线直接操作的作业人员和从事技术性、管理性工作的管理人员两大类。由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国际性特点,企业难免要在项目所在国当地雇佣人员参与项目的建设。因此按人力资源的来源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本国雇员和非本国雇员两类。
1. 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分别具有如下的特点。
2. 根据上述特点,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管理。
2.1
设定多样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1.1
对于目标较单一的作业层人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物质报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应xx于工资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可适当以增加补贴、改善劳动条件、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等目标进行诱导,但要防止效率增长速度跟不上报酬提高速度和项目人力成本增加过大的现象。
注重项目部文化氛围的形成,加强交流,使各领域、各层次的员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如:对青年员工,适当调换工作角色,扩展其实践机会以丰富其阅历,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担子;
对为项目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采取开会表彰等公开方式使其感到自身价值实现、获得他人的认同;
在工作之余适当安排周边观光旅行,开阔其视野,帮助其熟悉周围环境,促进人际交流;
对非本国雇员可采用中国式的会餐等文化活动使成员加强了解促进融合等等。
建立对外有市场竞争力的、对内公平公正的,有目标导向激励约束体系,
避免激励约束方式单一化造成的低效率。
2.2
加强培训、培养、锻炼,提高人员素质
2.2.1 对作业人员,应通过观察,将其中部分成绩突出、能力较强的选拔出来,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带动、组织一般人员的能力,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的工人、工长,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2.2.2
对于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学习能力,努力安排培训机会,让他们学习掌握当地法律、法规、制度、做法,取得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当地或国际标准的认证证书,加强与项目所在国本地语言、文化的融合,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化解和避免许多矛盾,降低国外经营的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需要懂管理、会语言、了解当地文化、熟悉当地法律、能进行财务控制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很多国际承包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这类人才的培育。但是这类人才往往培养难度大也容易流失,如将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转变为注重培养由多种专业人才构成的项目部的复合型能力,则不失为较快xxx才需求、避免流失损失的良策。
2.3
保证当地雇员高效工作
2.4
促进各种人力资源之间的协同合作
2.5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势
国内派出的人员往往是根据其以往的经历和能力进行选拔的,是基于一定条件做出的价值判断。作业人员在选拔时可能条件相仿,劳动技能水平相当;管理人员可能适应他们以前所处的环境,能胜任各岗位的职责。但在国外不同的社会、自然条件下,在各种不同激励约束条件下,人的吃苦能力、劳动效率和创新精神却不一定相同,部分人往往会逐渐显现出特有的各种才能,部分人也可能无法胜任新环境下相应的工作。
因此,应努力发掘各人的特长,根据情况合理调整岗位安排,把他们放置到能发挥他们{zd0}优势的位置上,或让他们离开使他们陷于{zd0}劣势的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在项目管理中,人是{zj1}创造力和灵活性的因素,项目和人的关系形同舟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犹如将帅带兵,如何能使全体将士人尽其才,同仇敌忾,的确并非易事。仅靠军事体制下的等级制度和层层命令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往往是难以成功的,必须结合科学的管理来实现。
笔者认为,在项目资源投入基本既定的情形下,识别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动机和目标,针对其不同特点和优势,分类进行管理、培养、灵活使用,是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