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连续弓步进步/魏坤梁--来源:少林与太极
太极拳的大架套路习练中有较多的弓步连续进步。“唯内之是求”地追求符合太极拳的理法要领来完成这种动作,从而正确地培养符合太极拳武术特性的条件反射,不仅关系到太极拳武术实战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更好的健身强体作用。如果传授指导者自己对这种动作没有具体细致的正确要领的概念,或表达不清楚,或跟随学练者“唯外之是鹜”地仅仅凭着观察容易了解的外形动态而马虎、含糊地模仿,就很难正确地完成这种动作,武术与健身目的也就难以达到。然而对于这种动作的介绍不仅少,而且有的叙述含混笼统不清楚,有的语焉不详不完整,还有的故弄玄虚其实自己也是糊里糊涂,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锻炼体会。本文所介绍的完成这一动作的方法,对于初学者不必要求全部做到,但熟练后是应该追求的,而如此初步锻炼时与纯熟后的反应与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从生理与运动解剖学角度分析,人的一脚向前伸迈,脚未落地之前两脚朝向应该有一定的角度才符合自然合理的人体运动规律。所以,太极拳套路中的弓步连续进步,一脚向前伸迈时另一脚应该有一定的外撇。按照外撇的脚是否承载体重,可以分为虚脚撇脚和实脚撇脚两种。实脚撇脚的进步存在于正在进攻的拳式中间,如搬拦捶的搬后接拦捶的步法,在太极拳中是较少的。因为太极拳所有单个拳式都是包含着接劲、沾黏连随和发劲整个过程的,而接劲、沾黏连随是需要前脚有一个“虚”的过程的。太极拳的弓步连续进步多是几个单个拳式的重复,不是连环拳式,这样的弓步都是属于虚脚撇脚的,不同的只是“虚”的程度而已。这种虚脚撇脚的进步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如搂膝拗步这样需要化解后正面发劲攻击的进身,一类是如野马分鬃这样需要化解后先贴靠再横挒发劲攻击的进身,一类是如玉女穿梭这样需要在侧化的同时发劲攻击的进身。虽然与上肢武术动作配合的弓步进步有多种形式,但大致的过程步骤都是基本相同的。以下主要以搂膝拗步这类拗步正弓步为例来加以讨论。
  由于武术动作用文字叙述,步骤分述太细往往会造成繁琐使人理解困难,所以本文将一个弓步形成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作提纲挈领的简要叙述,再将具体细节作详细介绍。下面以已经形成的右正弓步开始叙述。
  右正弓步的规格是:①两脚前后分开,右脚在前,脚尖向前,两脚的横向距离可在两脚内侧前后方向直线的两侧至两脚的最外侧横距与两肩的横距同宽;②左脚尖外撇约45度左右,向后自然伸直,右腿屈膝约90度至135度;③胸腹正对前方,两肩的连线与两胯的连线、两侧肩胯的连线分别各成平行线,因此右胯前的腹股沟向内向后缩,左胯后的臀纹沟向内向前缩,从而左右臀部的形状大致相同,右小腿约与地面垂直。
  弓步进步过程的步骤如下。
  1.以沉引起右脚向前蹬地作为动力,引起略有左移的左胯为轴使躯体右转并略后坐,因而带动右胯向内向后缩,从而同时带动右腿伸直、右膝向外转动和右脚尖外撇。
  【说明】
  ①所谓的“沉”是指气沉丹田沉蓄于腹部的内力通过腰骶部向下沉送。脚蹬地主要是脚跟蹬地,必须由沉引起,不能由右脚的局部力量主动蹬地,不然就违反了太极拳理法要领而“手足自动”使用“力”了。
  ②在右脚蹬地的作用下,身躯先以右胯为轴略微左转使左胯向左后移,同时促使左膝略微向外转,然后再以左胯为轴,躯体右转带动右胯后移内缩形成躯体后坐,同时带动左膝和右膝都向右转,右脚尖外撇。右膝和右脚尖的转动不能主动。另外,右腿的伸直不是xx伸直,更不是挺直。
  ③身躯不能主动后坐,必须是被前脚推动后坐的;身躯不仅不主动后坐,而且右胯还有维持原来位置的前撑。太极拳中的身躯必须总是对其移动反应形成对抗,如前脚推动身躯向后,身躯就反应为向前撑,体现了“有前即有后”。如果身躯主动后坐、右胯主动后移,前脚与右胯会有脱节感,由脚而上的劲力传递就被破坏,容易形成前脚只能后退、后脚不能提起的“双重”。只有“沉”引起的右脚向前“蹬”与右胯向前“撑”引起身躯后坐,在身躯后坐的过程中,后脚才仍然可以灵活地提起向侧方或后方移动,而前脚的“沉蹬”一消失,前脚也可以立即向前或向后移动,从而形成前后两脚都能够轻灵提起移动的“偏沉”。
  ④身躯后坐不是整体的后退,身躯后坐虽然也有后移,但实际上后移很小,似乎外形动态上身躯右边明显后移,但身躯轴线的着地点仍在原处附近侧移,腿脚的表现是左膝在原地下降,甚至还有前移。如果是整个身躯向后退的移动,则表现为身躯轴线着地点和左膝也都后移,左膝没有下降而有上抬。由于进步一般总是快于退步,所以这样的动态不可能化解掉前方敌人进步的攻击,更不可能达到引进落空的武术目的。
  ⑤必须以左胯为轴使躯体右转,就像过去的用手牵拉小石磨,右手将小石磨的手柄由右前往回向自身牵拉时身躯移动的情况,左胯后坐略有左移和身体右转,不能以腰脊为轴使躯体右转,但又必须以由下向上传至腰脊部的力量使躯体右转,这样两胯才都能够放松。这一动作的武术企图是沾黏连随的引进落空,只有这样做,躯体后坐右转才能灵活地化解掉前方敌人的攻击,从而具有引进落空的武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古拳谱中的“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的意思是指腰脊是“气”(就是引起动作的劲力)的传递枢纽,不是说腰脊是身躯转动的轴,腰脊带动肢体必须体现为胯带动肢体。太极拳中,腰脊几乎是不成为躯体转动轴的,不然是不可能完成沾黏连随的。因为如果腰脊成了躯体转动的轴,必然躯体右转时右肩后移、左肩前移,就使得左肩外侧正对向前方的敌人了,这样不仅不可能有沾黏连随的武术效果,而且会在原地形成挨打的背势。现代许多练太极拳者误解了“腰似车轴”的意思,练拳中总是以腰脊为轴转动身躯,这是错误的。
  2.以沉引起的左脚向后蹬地为动力,推动身躯向右前方移向右脚。
  【说明】
  ①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将身体重心基本上移向右脚。
  ②必须以沉引起的左脚蹬地的动力通过腰骶部推动身躯向右脚前移,腰骶部必须有维持原来位置的、与移动方向相反的后撑,不能以右胯或身躯主动向前、或右腿主动屈膝形成身躯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胯都放松灵活,不然就是“手足自动”使用“力”,违反“有前即有后”等太极拳理法了。
  ③身躯向右前移必须追求胯的平移,如同坐在移动的凳子上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步法的“偏沉”,防止“双重”。
  3.继续以沉引起的左脚蹬地为动力,推动身躯以右胯为轴右转,然后以右转的身躯拖动左脚至脚跟提起离开地面。
  【说明】
  ①左脚蹬地至引起身躯发生右转就结束,左脚跟提起并且外展是被身躯右转带动的,不是左脚蹬地推动的。
  ②此步骤的目的,一是使身体重心xx由右脚支承,身躯以右胯为轴的右转以体重xx移动到由右脚承担为度,身躯右转要尽量小,右转过大容易形成左肩外侧正对向前方敌人的背势。二是为下一个动作的左脚由身躯反向带动前移创造条件。
  4.身躯以右胯为轴向左回转,反向带动左脚经过右脚内侧向前伸至脚跟着地。
  【说明】
  ①身躯往左回转是借两胯放松不用力自然自动形成的,不要由右胯主动用力向右转动身躯,右膝不能随身躯的往左回转向前转,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身体重心的稳定。
  ②单腿承担体重、以右胯为轴转身带动左脚移动的整个过程中,左脚被带动是由身躯往左回转的反作用自然引起的,左脚移动的方向与身躯转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只有这样左脚移动才能“轻灵”,左脚跟落地才能“悄然无声”。左脚移动的轨迹会形成一段圆心在左外侧、弧度由左后方向右脚内侧再向左前方的弧线。由于体重xx由右腿承担,身躯的中轴线几乎落在右脚中,所以左脚经过右脚内侧时,两脚的间距约小于身躯横距的1/2。左脚的移动不能由左脚的主动用力形成。③左脚被身躯反向带动向前运动中,脚踝要始终自然放松不用力,左脚由后方被带动移于近右脚内侧过程中脚尖自然垂下,继续由近右脚内侧被带动向前伸至脚跟着地的过程中脚尖自然跷起。左脚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离地面较近,如贴着地面探索状向前运动。
  ④左脚向前运动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圆裆(裹裆),表现为臀部缝与下裆部的张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左脚跟着地时左脚与右脚有一个横向间距,并且左脚尖正对前方。
  ⑤虽然弓步前后两脚横向间距越大,下支撑面积也越大、稳定角也越大,但如果间距过大身躯就不可能沿前后向的直线移动,如果沿前后向的直线移动,身体重心垂线就会移出下支撑面而站立不稳,为了避免失去平衡,身躯就会沿斜朝向左脚外侧的前后斜线移动,形成的弓步不仅会使左胯甚至左臀外凸,而且容易形成“双重”、劲力传递不顺遂等,从而妨碍沾黏连随和发劲。太极拳稳定身体重心不是依靠稳定角大有利于顶抗,而是依靠动步或不动步之步法灵活的沾黏连随,所以增大两脚的横向间距对于太极拳而言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太极拳的沾黏连随和发劲站稳而言,两脚的横向间距并不需要太大,甚至对于某些人——金仁霖先生根据叶大密先生的传授认为——弓步只要两脚在前后向直线的两侧,没有横向间距也可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的弓步,前脚与外撇后脚两脚的最外侧横向距离已经达到30厘米左右,比人身躯横向尺寸小不了多少,满足站立稳定的要求是足够的了,而为了满足沾黏连随和发劲的要求,前后两脚的横向间距必须首先满足动作6之身躯前移符合前后向直线移动的要求。所以,盲目地追求太极拳弓步两脚的横向间距大是不正确的。
  ⑥上述1至4的步骤也适用于站立位的左脚前伸,只不过站立位的左脚前伸还有身躯由右腿支承的不向前移动(也就是身体重心始终落在右脚)的向下坐,左脚必须要由身躯的下坐有坐在下降凳子上的牢实感与左胯内缩催动下提起和探索状的向前伸,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左脚移动“轻灵”,因此着地脚必须有“落地生根”的沉稳感。如果没有躯体的沉、转与胯内缩,单凭有的人所说的“脊背之气”提起脚,那是违反太极拳理法的“主动自动”。又因为脚前伸时腹和腰骶部之“命门”是不允许向前运动的,所以有的人所说的此时“命门向前走到极限”也是错误的。又有的人说太极拳中脚的移动是“实胯托着虚胯将脚前送到位”,从笼统的理论上讲这句话没有错,但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脚与胯的移动是同向运动,那就表现为移动腿局部用力,移动脚是不可能“轻灵”的。“实胯托着虚胯将脚前送到位”必须表现为胯与脚的运动方向相反,这种相反相成的运动规律在太极拳中有很多表现,比如腰脊催动手向前运动,并不是腰脊也向前运动,相反腰脊是向后撑,所谓“命门后突”。至于有的人说太极拳迈步要有“太空行走”感,就是身体重心消失后身体竖直与沉稳失去的移动,一般的想象就是“飘浮”,则是太极拳{jd1}不能允许的,必须明白太极拳的“轻灵”是包含着身体竖直和一脚沉稳的。
  5.身躯继续以右胯为轴向左回转,造成左胯内缩,并带动右膝向前转至朝向近正前方,身躯则xx朝向正前方。
  【说明】
  ①这一步骤是体现发劲攻击的动作6之前必不可少的准备。
  ②由于左腿被左胯反向离地拖动过程中左胯的放松减少,这一步骤可以使得左脚跟着地后两胯立即恢复自然放松,左胯的腹股沟会有内缩下坠的松沉感,右胯后的臀纹沟会有挤压的向下牢实沉坐的感觉。右膝朝向近正前方是身躯以右胯为轴向左转所带动的,从而使得右膝与外撇之右脚尖的朝向出现了角度,这样有利于两胯都放松,有利于动作6右脚向后蹬地时右膝不容易受伤和右脚的劲力顺遂向上传递,并可保证动作6中身躯是沿前后直线、朝向正前方移动的。有人认为成正弓步时后膝与外撇之后脚尖的朝向必须一致,笔者认为这样做两胯都不可能放松,后膝也容易受伤,显然是错误的。
  6.右脚向后蹬地推动身躯向前移,直至形成左弓步。
  【说明】
  ①这一步骤从开始至结束都体现为发劲攻击的模拟(当然习练中一般是不爆发劲力的)。前腿不能主动向前弓,弓步形成时还必须有向前蹬撑、阻止身躯继续向前移动的反应。身躯向前移动必须在“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的作用下,由右脚向后蹬地催动髋骨前移引起,腰骶部不仅不能主动向前移,而且应始终向后撑靠“命门后突”。右腿向前推动身躯的着力处是髋骨的右胯关节,表现为右胯后的臀纹沟处挤压感尤其大,臀纹沟的角度也随着身躯前移越来越小而向内凹陷进去,至弓步形成时两臀后部形状相差不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始终“立身中正”。要避免身躯前移中臀纹沟几乎没有角度变化,而体右髂嵴处的腰部却随身躯前移出现了弯曲而发生左臀后部竖、右臀后部很斜的凸臀。
  ②右脚蹬地推动身躯前移过程中,膝部必须先略有下降,如同是车轮前进,从而保证身躯向前移动如同坐在移动的凳子上平移,这样一可以保证身体重心移动稳定,二可以保证由后脚而始的劲力正对前方顺遂贯通,三可以使被动前弓的左腿膝盖承受的力很小,从而不容易受伤。这样可感觉到动作中承受体重{zd0}的是右臀纹沟处和右脚的小腿部。当然,这个动作必须以动作5中的右膝尽量朝向近正前方作为保证。
  ③身躯必须是朝向左脚内侧缘的正前方移动,前移过程中两胯必须是同步的,或左胯的前移略小于右胯的前移,左胯的前移必须xx被动,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胯的放松内缩,从而体现叶大密先生根据杨澄甫先生之传授所说的身体的中间与两肩“三竖线齐头并进”的“专主一方”。弓步形成时,从俯视角度看,左大腿的外侧面与右腿的外侧面是两条前后向的平行线,身躯轴线在这两条平行线中间的下支撑面中,左胯的腹股沟处充分内陷,前小腿是垂直的,膝盖不会前突,更不可能前突超过脚尖;右胯后的臀纹沟应充分地向前内陷,从而使得身躯“立身中正”,这样可以保证双手前按之两手的位置在前弓腿膝盖两侧的上方,搂膝拗步的单手前按之手的位置在近前弓腿膝盖内侧缘的上方,与鼻尖前后相对。
  ④这样形成的弓步,在身躯基本不动的情况下,前弓脚可以提起向前跃进或后退,后脚也可以提起向前移动或后退,这样的弓步才是“偏沉”而不是“双重”的。前弓脚之所以可以提起移动,是因为后腿仍向后沉蹬、腰脊仍向后撑靠,在这样人体内力的作用下,人体实际体重可以由后脚支撑。后脚之所以可以提起移动,是因为人体一旦消失向后的内力而将内力向前促使前脚沉蹬之力增大,人体实际体重是落在前脚的。
  上述步骤其实是一气呵成完成的,很难作截然的步骤分别。初步如此锻炼,动作幅度应该适当大一些,脚向下沉蹬的力度和时间要长一些,这样便于体验、有利于条件反射的形成。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动作幅度会自然地越来越小,脚向下沉蹬的力度和时间也会自然地越来越少。初步如此锻炼者如果追求动作幅度小则不利于学习,而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刻意地保持明显的动作幅度也是错误的。达到纯熟程度时这种动作的细节情况,别人往往是难以凭观察了解清楚的。
  野马分鬃这类进步,其武术企图需要先不是发劲的贴靠,在左弓步形成的瞬间再发劲横挒攻击,所以动作5中身躯不是xx正对前方,在动作6结束瞬间再以由左胯为轴身躯左转,以保证挒的威力充分发挥。而玉女穿梭这类进步,则由于武术企图需要侧化的同时发劲攻击,所以,动作5的以右胯为轴的身躯向左转的幅度要大一些。这两类弓步与搂膝拗步类的弓步略有差异,六个步骤则是基本相同的。
  当前太极拳界中,以右弓步形成后为例的弓步连续进步,许多人的表现可以用一本讲座教材性著作的说法来归纳,那就是:
  ①“左腿稍屈,身体重心后移于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②“上体右转,身体重心前移于右腿,右腿屈弓,左脚提起收至右脚内侧”;
  ③“上体左转,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落地”;
  ④“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左脚踏实,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
  按照这样的叙述完成整个动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拳病,所有动作都往往是主动自动的行为。此外,动作①中的“重心后移”绝大多数都成了没有转身的整个身躯后移,丧失了沾黏连随的武术作用。动作②中的身体前移往往上体右转过度,也丧失了沾黏连随的武术作用。动作③中的左脚向前方迈步,使两胯不能放松;有人左转身与左脚前迈同时,身体重心往往控制不好发生前移,因而前脚落地如“重浊有声”;而右膝大多与右脚尖的朝向一致,膝盖容易受伤。动作④中的身体前移轨迹大多发生微微上凸的弧形而不是平移,反映为身体重心的浮起;并且前弓腿的膝盖承受的力很大,膝盖容易受伤。大多这样的进步又两脚间距过大,结果双手前按成了前弓脚同侧的手就在前弓脚的上方,胸部没有与前脚尖相正对,搂膝拗步向前按的手掌往往与前脚相距了一个两脚的横向间距,与自己的同侧耳朵前后相对,与武术要求不符合。而且这样的进步,如果前方受到拖拉,前脚根本不可能灵活地提起前跃而形成了“双重”,所以这样的步法是不符合太极拳理法的。而本文介绍的弓步连续进步,动作前部分与弓步形成时各体现了太极拳所特有的沾黏连随、发劲等武术特性,体现了“不用力”、“手足不自动”、“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进之则愈长”、“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有前即有后”、“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轻灵”等太极拳的经典理法要领。太极拳的正弓步连续进步应该是这样锻炼的。



郑重声明:资讯 【太极拳如何连续弓步进步/魏坤梁--来源:少林与太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