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旧版)六年级下册自然复习题- 河南睢县董店一中的日志- 网易博客

人教版(旧版)六年级下册自然复习题

2010-02-22 09:44:41 阅读30 评论0 字号:

 

  {dy}课、光的传播

  一、填空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蜡烛、火柴、手电筒、电灯、萤火虫、太阳、星光等)。镜子和月球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光在同一种、均匀的媒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如单纯的只在空气中、水中。如果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不在沿直线传播。

  3、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景色照相,像是(倒立的、彩色的)。(最早的照相机)是应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4、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会有影子。

  二、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因为小孔很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照到纸屏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照到纸屏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拉住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

  三、实验题

  实验一:研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电灯、细而直的纸筒

  过程及现象:将纸筒对准电灯,能看见灯光;将纸筒弯折不能看见灯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小孔成像的实验

  实验目的:一是了解小孔成像的现象;二是进一步加深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实验器材:蜡烛、一大一小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剪刀、火柴、针

  过程及现象:1、在大盒底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底,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白纸做纸屏,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2、点燃蜡烛,将盒子扎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拉小盒调整纸屏和小孔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倒立的、与蜡烛火焰相似的像)。

  实验结论:小孔可以成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课、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填空

  1、(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返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任何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例如像镜子这样表面平的物体能反光,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

  2、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3、(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例如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或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教室墙壁多白色?因为白墙反光能力强,可以提高室内亮度。

  2、为什么有的卧室会粉刷成淡蓝色?因为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光线柔和。

  3、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水中的铅笔弯折现象。

  因为铅笔不是光源,我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光。铅笔是直的,它的反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眼中,于是知道它是直的。当铅笔的下部没入水中时,下部的反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偏折,再进入人眼中,铅笔的水下部分与水上部分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水面处发生偏折。所以会看到水中铅笔弯折的现象。

  三、实验题

  实验一:研究光的反射(实验目的)

  器材:封底是白色的厚书、红黄蓝绿白黑颜色的电光纸

  过程及现象:1、将书立在向阳的桌上,让封底背光,分别将红、黄、蓝、绿不同颜色的纸对着阳光,会发现(红色的纸反射红光,黄色纸反射黄色的光,蓝色纸反射蓝光,绿色纸反射绿光。)2、打开书立在桌上,让有字的书页背光,分别把白纸和黑纸放在阳光下。发现(白纸反射的光会把书页照亮,黑纸反射的光会使书页变暗。)

  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实验二:研究光的折射(目的)

  器材:白色纸、透明玻璃杯、墨汁、小刀、手电筒、铅笔

  过程及现象:1、将白纸剪成“长等于杯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纸的右半涂黑,在涂黑部分竖着用小刀刻一直缝,然后把纸贴在玻璃杯的外壁。2、让阳光或手电光通过直缝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发现(光照射在对面白纸杯壁上)。这时用铅笔在白纸上做个记号。3、不改变光的射入方向,杯内倒入水,发现(光照射在对面杯壁的位置明显偏离杯内没有水时光照射的位置。)

  结论:光射入水后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发生了偏折。

  第三课、平面镜

  一、填空

  1、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   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即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对称的,镜子中的物体的大小、上下、前后与实际物体一致,只是左右相反。书放在平面镜前,镜中的字是反的;对着镜子举左手,镜中人举右手。

  3、   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

  二、简答题。

  1、怎样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答: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脑后的头发在后面的平面镜中{dy}次成像,又在前面的镜子中第二次成像。

  2、解释潜望镜的用途及原理。答:潜望镜上下各有一块相互平行,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外界景物反射的阳光通过上面的平面镜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下面的平面镜再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人就能从低处看见高处的物体或从水下看到水面的情况。

  第四课、凸透镜

  一、填空

  1、   凸透镜有(成像)、(聚光)、(放大)的作用。(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2、   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摄像机的镜头)。

  3、   照相机镜头中的凸透镜有(成像)作用,照相时(感光底片)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外界景物)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照相机(移近物体)像照得(大),(远离物体)像照得(小)。

  二、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答: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三、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目的)

  器材: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火柴、胶带

  过程及现象: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立在桌上,使他们在一条直线上,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相同。2、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可以看到(纸屏上出现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第五课、眼睛的科学

  一、填空

  1、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构造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

  2、   眼球像一部精密的照相机:(晶状体)是凸面、透明的,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具有(成像)的作用;(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外界物体通过(晶状体)形成的像要落在(视网膜)上,人才能看得清。

  3、   (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不能使物体成像;同样,(在没有光的条件下),晶状体也不能使物体在眼睛内成像;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物体被照亮了,才能通过(晶状体)在眼睛内成像,人才能看见物体。

  4、   人既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有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全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来调节。眼睛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要大);眼睛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要小)

  二、简答题。

  1、解释视觉成因。答: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当他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人眼中,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人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近视眼的形成?答: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眼睛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眼睛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眼。

  3、怎样预防近视?答:(1)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与书本距离保持30厘米左右;(2)看书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以放松睫状肌;(3)不要在直射的强烈阳光下或光线暗的地方看书;(4)躺卧、走路时不要看书;(5)经常做眼保健操。

  三、实验: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目的)

  器材:2块凸度大小不同的凸透镜及支架、蜡烛及烛台、纸屏、火柴

  过程及现象:1、让烛光先通过凸度较大的透镜,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在这个实验中,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纸屏相当于视网膜,蜡烛相当于眼睛看到的物体。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发现:“视网膜”上像变得模糊。

  这时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实验,发现:像又变得清晰了。

  结论:人既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有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全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来调节。眼睛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要大);眼睛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要小)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人教版(旧版)六年级下册自然复习题- 河南睢县董店一中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