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天然气合作夭折,xx论依旧流行- 四季草庐均天下,专注军事军史 ...
中澳天然气合作夭折,xx论依旧流行 [转贴 2010-04-03 08:45:28]   


1月4日,澳大利亚伍德赛德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在2007年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的价值404亿美元的LNG(液化天然气)销售合同已经失效,双方未能达成确认协议。根据2007年9月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伍德赛德将在未来15年至20年内,每年向中石油供应200万至3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总价值估计相当于400多亿美元。(1月6日《北京青年报》) 
 
伍德赛德此次宣布与中石油液化气供气协议失效的主因缘自该公司的一个投资项目的推迟,这一变故导致该公司无法如期向中方供应天然气。据悉,伍德赛德公司在西澳大利亚投资的项目原计划在2013年初开始运行销售,按照这样的计划,想赶上2013年向中方供气几乎是梦想。这也是澳大利亚媒体普遍认同的无法如期供气是此番协议夭折的主因。
 
但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澳天然气合作夭折,从表面看只是一个商业交易行为,而从深层次的分析,却并不那么简单。有分析认为,由于中国企业过于集中在一个时期在澳采购、并购资源性产品,让澳大利亚政府面临很大压力,如果这演变成一个大政治皮球,将会在一段时间内被踢来踢去。
 
这个观点明显地带有西方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但从中国企业海外采购、并购的教训来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实际上,中澳天然气协议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与投资令人头疼的美国国债相比,在全球展开能源采购、并购,对于目前手握大量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是一件再聪明和重要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一系列全球能源采购计划获得成功,既可以让自己安全渡过金融危机,又为国家未来几十、上百年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国际能源市场糟糕得一塌糊涂,而此时中国企业就像个白马骑士一样出现在正被债务搞得焦头烂额的澳大利亚企业面前时,澳方曾经欣喜欢呼。但是当能源行情有所抬头,其价格上升时,澳方就将中资企业一脚踢开,要么抬高并购门槛,要么将合作伙伴拒之门外。此次中澳天然气合作告吹就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例证。
 
与此事相似的中铝并购力拓案,也遭到同样的结局。2008年底,中铝与力拓达成的交易协议,原本被视为“普通决议”,仅需要50%的股东支持就可通过。但有不少股东反对这一协议,认为出售的股权太多,令他们难以接受,并认为,这一交易应是“特别决议”,即支持者的百分比必须超过75%才可生效。在澳大利亚政界、商界的干预下,双方之前达成的协议最终被xx。
 
按理说,中国企业与澳大利亚企业的合作,既能为资金紧缺的澳企解困,在金融危机下提高就业率和地方税源,又能为中国提供丰富的能源供应,双方合作应该是一种xx的“婚姻”。人们也许还没有忘记,就在2008年6月,澳大利亚国库部部长斯旺在中国中央党校演讲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澳政府鼓励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和直接投资方式对澳大利亚投资。 
 
不过,斯旺的演讲只是一种姿态而已,当中国企业真的到澳投资或寻求与澳企合作时,他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从他参与否定中国并购澳企就可见一斑。在与其谈判中,中方多次声明,中国企业无意“掌控”澳大利亚资源,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无论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都不会寻求控制澳大利亚的能源资源。但斯旺却不理会这一点,最终否决了多项中澳合资案。
 
应该说,中国是澳大利亚能源的{zd0}买家,该国的经济利益是与中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连续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纪录,连澳大利亚人自己都承认,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他们的经济繁荣。不过,一些澳大利亚人一边欢迎自己的{zd0}贸易伙伴——中国前来投资,一边却又日益忧心支撑其经济命脉的重要资源行业为外资所控。
    
法新社日前援引外交政策分析家约翰·李的话称,澳大利亚当局长期以来都对中国存有“种族焦虑感”,这表明澳大利亚“担心、偏执和仇外”。中澳天然气协议夭折正是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显示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确实怀有复杂心态,阻止中国企业采购资源、并购资产,不过是其将经济政治化的一种自然选择和结果。

 










郑重声明:资讯 【中澳天然气合作夭折,xx论依旧流行- 四季草庐均天下,专注军事军史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