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案例:不能像花生那样_云满衣_新浪博客

        不能像花生那样

                                    文/云满衣【2004年】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张扬他们的个性,那么,就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一、教学实例

    我校的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内容是第九册的《落花生》,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教师对本课的思想教育意义进行挖掘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师:学习了《落花生》,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1: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2: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太爱炫耀自己了。我们要像花生那样,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一个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师:你说得真好!(面露微笑)

3:我觉得作者不应该教育孩子像花生那样,因为花生长得不好看。

(一阵笑声)

师:作者在这里是要孩子们像花生那样“很有用”,不是要他们像花生一样难看。

插嘴(生3):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学习桃子、苹果、石榴呢?它们既有用,长得也好看。

许多学生赞成:是啊,桃子、苹果、石榴又体面又有用,比花生好。

师:嗯……你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4:老师,您不是常常说,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吗?在当今社会里,桃子、苹果、石榴才是应该值得我们学习的。

5:昨天的全校大队长竞选,那几个同学不都上台介绍了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吗?如果不去推销自己,根本没机会当大队长。

6;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以后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

生:老师,我觉得……

(事后,老师无可奈何地称“离谱”

 

二、分析

    真想不到,同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竟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少已和教参的理解、老师的意料相去甚远。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为异读现象,即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点:

(一)阅读规律的体现。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异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的主体的心理过程。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学生是阅读主体,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又是个性化的行为,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和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不xx为文本所囿,所以不同素质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异读现象是符合阅读规律的正常现象,且不可避免。

(二)教学改革的发展。在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情况绝少出现,究其原因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都受到严重阻碍;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阅读面十分狭窄,没有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今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阅读面日益扩大,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因此能够也敢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的异读现象日益多了起来。

 

    三、思考

    这位教师平时的教学能力也是很强的,在上这堂课前,她作了充分的准备,备了详细的教案。但在这堂课中,面对学生“离谱”的想法,也还是措手不及。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异读不可避免,然而,面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异读,老师们茫然!是什么原因使老师难于应付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教材有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对教与学的制约是不容否定的客观存在。因为教材本

身是一种特殊的读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编排好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见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阅读课文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而目前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其道理要老师再三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或是模棱两可,连教师也要看了教参才能说得明白。用这样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太牵强了。

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含义,阅读主体往往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就如案例中这篇课文,多数学生都只是认识到“桃子、苹果、石榴比花生更好”,是什么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喧宾夺主呢?我觉得一部分是课文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新事物多了,视野开阔了,他们有更多新颖的想法,喜欢钻空子,他们是不会接受所怀疑的东西的。对于第4个学生的说法,老师怎么去评判呢?(认真思考一下他的思维本质是:难道一个人不该勇敢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吗?)所以教材也应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二)是教师的问题?

现在很多教师上课,认真钻研了教材、教参,体会了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相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的教案的过程。这样,对课堂上出现的备课之外的情况显得措手不及。其次,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素质也起关键作用。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估计不足,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凭借丰富的知识,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动地运用教材,才能够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类现象判定是非,做到充分说理。

新课程中关于课程的理念,有这样一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案例中学生对课文鉴赏的多面性,并没有大错,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思维发散,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语文案例:不能像花生那样_云满衣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