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简介》

                        

                 

                

                     

             

             

             

           

           

           

           

           

            

            

           

           

     

     

     

     

     

   

     

  治多县位于中部,省青南高原西南部,中西部,约占北纬33°02′—36°16°′,东经89°23′—96°2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243公里。东与为邻,南与乡和接壤,北与毗连,东北隔与相望。

  全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峦重叠,河流沟岔纵横,水流湍急。土地决面积达80220平方公里(折合120330000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0.04%。该县植被的主体是得天独厚的草甸草场。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分布有xx的江荣滩、查荣滩、邦荣滩、雅荣滩和巴荣滩六大草滩,其中仅巴荣滩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全县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平均海拔4500米,年均温-0.3至-0.6℃无{jd1}无霜期,年降水量394毫米。

  治多县因地处长江源头而得名,被誉为万里{dy}县。素有“长江之源、百川这祖、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生态之源、动物王国、唐番古道”和“一江九河xx难”之称。县府曾是唐番古道重镇,是康区重要贸易集散地。:815400,电话区号:0976 。代码:632724。

  县城境内自然环境独特,山川秀美,风光绮丽,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特异,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治多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原始产地之一。据有关记载,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动在长江源头的人类就经营着简单的畜牧业。大约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东部的部分羌人西迁来本境,同当地土著人组成部落群体,亘古至今,勤劳的藏族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中的游牧生产方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自开始,治多地区就是玉树族的游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政府对牧区严格控制,划疆定界,设置千百户,清查部落户口,将玉树族归属为囊谦千户领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树族内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户、江赛4个部落,统称优秀族;随着历史进程,优秀族内又分出多得赤沟、巴德3个部落。到清宣统末年,优秀族地区自立体系的7个百户或独立百长部落,一直隶属囊谦五室之下。这期间优秀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社会有了稳定发展。1912年(民间二年)后,优秀族地区归玉树理事管辖。到1929年(民国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树理事改设玉树县,优秀族地区归玉树县管辖。

  治多县是个纯牧业县,全县辖5个乡1个镇,其中东部分布有2乡1镇,西部分布3个乡,下属20个牧民委员会员,68个牧民小组。全县共有所行政企事业单位(含5乡1镇党委、政府)87家,其中行政单位56家,事业单位20家,企业单位11家,军事部门2家。县干部职工899名。全县总人口26562人,其中人口24341人,占97.7%,另有汉、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12人。

  县境内主要草场类型以高寒草旬和草场为主,其次是高寒沼泽草场,高寒灌丛草场和少量疏好草场,植被覆盖度为80%左右,草总面积3317.9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821.46万亩,其中冬春草场面积1241.94万亩,夏秋草场面积为1579.5万亩,冷暖两季草场之比为0.79;全县高寒沼泽草场和高寒草旬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93.1%,畜产可食鲜草在200至300斤左右;其次是高寒草原草场和灌丛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畜产可食鲜草100至200斤,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43.55万头(只、匹),其中牦牛为123000头,绵羊310112只,马2388匹,人均占有牲畜16.3头(只),适龄母畜比例为49.96%,仔畜平均繁活率为93.3%,成畜减损率为3%,牲畜总增率为31.6%,出栏率为38.2%。

  (一)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治多县自然条件空间分异强烈,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在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有高等植物50科184属484种。野生动牧也较多有、、、、、、、、、、等珍稀野生动物。

  (二)

  治多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等。但因境内形式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还未开采。

  (三)文化资源

  治多县境内具有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民族歌舞等独特的文化资源。

  (四)畜牧业资源

  治多县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县牲畜存栏数达56万头只,具有十分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在大力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后,效益性畜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

  (五)水利、光能资源

  治多是长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河流80余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30.95万千瓦。境内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六)旅游资源

  该县境内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万山之宗,百川之祖通天河,动物王国和,昆仑山口世纪环保卫士——纪念牌,江源庐山——烟章挂大山峡谷,神秘的客甲尕哇雪山,绝代佳人牡的浴池,“银湖寿浪”等“嘉洛十景”,闻名遐乐的宗喀巴大师镀金巨像和佛堂内炉火纯青的壁画艺术,堪称“雪域之最、中华瑰宝”。江庆《甘珠尔》石刻经文位居世界之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富有神秘和xx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令人叹为观止,还有大量的旅游探险景点和路线亟待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的条件已具备,且开发潜力巨大。

  ——交通方面已形成了加吉博客洛镇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网络,并实现了结古——治多——曲麻莱公路黑色化。

  ——电力方面3×500千瓦的聂恰河电站正在开工建设阶段,预计今年一台机组发电,明年十月底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500千瓦的当江荣电站正在发电运行,五乡一镇光伏电站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

  ——通信方面行到了快速发展,与国际国内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移动小灵通通讯开通使用。

  ——城镇功能设施齐全,商业、文化、电视、体育、卫生、教育、旅游等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县各类旅店、餐饮、批发、零售的商业服务网点230余个,拥有各类学校15所,卫生机构9院(所),其中县级医院一所,藏医院一所,医疗设备齐全。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精神,以及本县经济发展规划要求,鼓励外商和县外客商投资以下主要产业领域。

  投资方向

  (一),重点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二)业,重点为藏药资源开发利用。

  (三)旅游业,开发可可西里探险,贡萨寺旅游景点建设等。

  (四)矿产品加工业,重点为铜矿、彩玉石资源开发利用。

  (五)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

  (六)城镇建设、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七)社会公益性项目。

  投资方式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投资方式。

  一、万山之宗

  各拉丹东雪峰 东百拉水晶塔山

  霞光(尕哇拉则山) 烟章挂哲格南宗

  青藏高原在远古时曾是极为辽阔的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诸海域是连通的,称为“”。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的造山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形成了自北而南呈东西走向的阿尔金——、昆仑山、喀喇昆仑——唐古拉山、一、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系组成的“山的海洋”。

  雄踞县境北部的莽莽昆仑,西起,东至四川西北部,全长2500公里,是最长的山脉,被称为“万山之宗”。冰川面积为11.6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昆仑南支可可西里山,平均海拔5600米,青新交接处的山峰汇集着众多冰川,{zd0}面积可达1000平方公里,宽大的冰舌上冰塔林立。可可西里山区是青藏高原最北面的湖群区,也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楚玛尔河的发源地。

  二、百川之祖

  快鹿 盘旋而流

  冈加却巴的净水 长江{dy}滴水珠

  青藏高原雪山耸立,冰川广布,是大江大河的故乡。长江、、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倾斜而下,浩浩荡荡直通:、、象泉河和狮泉河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脱缰而出,滔滔洪流汇入了。

  通天大江,亚洲{dy}大河流,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发源于千年冰川各拉丹冬雪峰,不择细流,会九派云烟,坦坦荡荡,西极而东。全长6300公里,境内流长613.3公里。长江水系的年径流总量是黄河水系的20倍,堪称“百川之祖”。

  三、动物王国

  位于长江源头的治多县,在格萨尔王统治朵康时代,是名震雪域的巨富——尕嘉洛尔氏族驻牧地。由于该区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历史上不仅出现了尕嘉洛家族那样富甲天下,{qwgr}的养畜大业主,而且曾经以“十八大动物王国”而著称于世。

  四、江源环保

  圣泉 尕朵觉吾山神

  长江源文化

  一、民俗风情

  情歌醉花 莲花太极垫(新郎下马处) 送亲队

  迎新郎哈达赞 夺冠瞬间(跑马赛)

  祭山男子

  藏族根据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把整个藏族分成了三大区域:阿里地区,卫藏地区和朵康地区。治多就区域来讲习惯上划归朵康,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却处于卫藏和朵康的交接点,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民间盛传“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江、黄河出境东流”之说法。就藏族六大氏族来讲,属于米查尕氏后代。

  举办赛马会的主题内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己的神山,举行一些法会。时间一般在春夏季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是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与否,随时决定。赛马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举重、摔跤、拔河、赛马与马术表演,牦牛赛及佛事活动等。

  本地大型的结婚仪式,实际上是以婚礼为主旋律的小型赛马会。《格萨尔·嘉洛婚礼》是治多地区婚俗的模板。在这部史诗中描写了格萨尔赛马夺冠后,前往嘉洛家迎娶珠牡的壮阔场面。这场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礼,实际上是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藏族婚俗的大融合,从而形成了治多地区丰富而独特的婚俗文化。婚礼中大到场面的布置,小到举手投足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婚礼收尾时的大联欢,是以赛马为主,包括其他各种竞技表演。

  二、文化

  祈福众生 用身躯丈量虔诚

  宗咯巴大师铜像头部 则寝宫

  贡萨朋措强巴岭

  三、格萨尔文化

  颇章达则山 嘉洛红宫遗址 珠牡浴池

  珠牡马圈 聂恰河xx石桥 xx石桥上的格萨尔王的脚印

  四、格萨尔艺人

  xx的格萨尔艺人才仁索南,他的说唱目录达324部。 《格萨尔》艺人拉布东周的说唱目录103部

  《格萨尔》艺人索南闹布,说唱目录189部 由《格萨尔.赛马弥王》改编的舞剧

  治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其中{dy}产业增长8.8%,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5.7%。到“十一五”时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九五”期间翻一番,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0.2亿元,年均增长32.9%。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和腌%,基本实现小康,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部分牧区实现小康,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786元以上,95%以上的贫困户家庭拥有小型太阳能电源。

  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面积不再扩大。能源、交通的落后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电率有较大提高。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9‰,到“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

  社会发展目标不: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防疫条件,基本控制地方病。建立和完善牧区广播电视网络,使95%以上的贫困村通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计划解决贫困村中3622人的温饱问题,解决11个低收入贫困村中7984人的低收入问题。95%以上的牧户实现“四配套”建设,贫困人口牲畜占有量达到25头(只)以上。

  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长远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该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农牧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方向,全力招商引资、加快城镇建设步代,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预定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统领各项工作,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节,进一步xx经济运行当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治多开发建设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实加强牧业基础地位,着力解决“三牧问题”

  进一步巩固牧业基础地位,推进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牧民的收入。“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十分重视“三牧”工作,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牧业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该县牧业的基础设施差,牧区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牧民增收问题仍是该县当前“三牧”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牧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把解决好“三牧”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积极探索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牧业适应市场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牧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牧区经济健康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好牧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dy},加强牧业基础地位,推进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牧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牧业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要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牧业。采取以工补牧的助牧试,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肉食品、中藏药材、特种养殖等牧业工程,增加畜产品的加工改造,优化和调整牧业产业及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加强牧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强化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车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牧区人饮解困工程。“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城镇防洪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科技支撑、长江防护林工程、牧区通路工程等。

  第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建立促进牧民收入环境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落实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对牧民生产、生活补偿资金,增加牧民补偿性收入。发展壮大牧区二、三产业,增强牧民非牧收入。加大牧民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牧民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强对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有针对地组织外出务工,加快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牧区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结合“三江源”生态环境与保护工程的实施,加快城镇化生态旅游开发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牧区富余劳动力及生态移民就业。

  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矿产资源开发。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抓好现在矿产资源的管理和技术改革,加大地勘工作力度,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严禁乱挖乱采。

  中藏药资源开发。治多县藏药资源丰富,要加快开发利用力度,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牧药材资源的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开展中藏药,用动植牧资源的繁育和种植,建设治多县中药材综合加工厂,并逐步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旅游资源开发。充分利用该县地处三江源的地理优势,独特的高原景观和康巴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贡萨寺旅游景点,狩猎场等景区景点,加快旅游公路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旅游者来治多参观游览。“十一五”期间争取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万人次,使旅游业成为该县的另一个重要产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一批基础性重点骨干工程改善投资硬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四制”。“十一五”期间,本着“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加快交通、通讯网络和能源、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步伐。

  一、交通

  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治多县城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主线,以完善和改选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力争实现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畅通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建设通乡油路345公里,通乡村公路3348公里,便民独立桥70座,连网公路135公里,外通公路326公里,通村油路434公里,村级道路硬化100公里及改扩建玉治公路190公里全县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旅游干线公路项目;等外公路改造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组公路建设项目等。

  二、人畜饮水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水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人饮工程建设以小型工程水源引取地表水为主,根据地区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引泉、截流、打井、管道输水等工程措施。“十一五”期间,水利部承诺基本解决全国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因此,该县要紧做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可研和报批工作。主要建设内容有:修建引水枢纽、大口井、机井、土井、蓄水池、各类阀井、供水点、埋设干支管道等。预计投资724.08万元,解决6162人的饮水。

  三、邮电通信

  继续加强固定电话网的建设,积极发展移动电话。采用卫星、光纤等先进传输手段,步解决乡、村的通信问题,“十一五”期间实现六个乡(镇)全部通电话,县城开通无线市话业务,提高广大牧区的电话普及率。加强邮政网络建设,提高乡、村通邮率和邮件传递速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扩大互联网覆盖面。

  四、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治多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牧民增收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全县扶贫开发要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二、三产业的开发步伐。同时,加大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力度。认真贯彻实施畜牧业五项工程,到2010年生产母牛的比例达到54%以上,生产母羊的比例达到65%以上,羊、牛比例为6:4。 

  城乡区域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小城镇,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力争“十一五”期间将治多县城建设成人口达1.2万人,面积达16平方公里的高原县城。同时,要加快完善城镇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道路硬化、亮化、供水、供电、信息通讯、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高原特色的三江源生态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镇管理制度把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好城镇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该县要策应“”工程的有力实施,重点搞好牧区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建设的预期限目标是: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3%; 城镇人均拥有道路达4平方米; 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bfb}。

  在推进小城镇化进程中,一是要强化中心城镇的功能,充分发挥治多县城的带动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大力提升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好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使该县城镇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三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撤乡建镇的规划与实施工作。同时,规划建设一批牧区生态移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牧户集中到社区; 要加强牧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牧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xx牧区剩余劳动力从牧区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牧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2054.97万元,建设索加、扎河、立新三乡生态移民迁入到治多县城南面的牧民小区。同时,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行政、教育、文化、医疗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

  二、新牧区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十一五”时期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全面深化牧区改革,大力发展牧区公共事业千万百计增加牧民收入。步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搞好人工种草、网围栏、暖棚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牧业生产条件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饮用水的普及率。搞好牧区能源建设工程,加快牧区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改善牧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落实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妥善处理移民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通过组织实施就业培训和引导,实现再就业。加强新牧区建设规划,搞好示范引导,逐步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到2010年解决6162人的人饮困难问题,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bfb};牧户均达到1幢接羔育幼暖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绝大部分牧民基本实现定居。

   

     

     

    

    

           

              

             

              

            

             

     

        



郑重声明:资讯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简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