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危机xx:外资种业进入中国市场xx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董峻) 外资种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话题近期备受关注。孟山都、先锋、拜耳等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涉足国内市场,有人惊呼:“狼来了”,认为“中国种业正在遭受灭顶之危”。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国内种业需要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这不仅有助于国内种业快速发展,也会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供应能力。

       “洋种子”独领风骚,几家欢乐几家愁

  陕西渭南市三张乡薛家村农民王占和今年种了5亩玉米。夏天持续的阴雨天气曾经让他非常担心收成,但收获时他乐不可支——亩产959斤,比村里其他人家要多打200来斤!主要原因,是他用了“先玉335”这个新品种。

  这个“洋种子”是美国集团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花了20多年时间,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培育的。其独到之处在于:依据田间种植密度按粒包装、单粒点播,耐旱耐盐碱,籽粒重、水分少,产量高,因此受到农民广泛欢迎。

  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刘石算过一笔账:“先玉335”在国内种植面积已达1900万亩,按每亩平均增产170斤计,实际带来增产32.3亿斤。如果按市场平均售价每斤0.62元计,因种植这个品种玉米给农民带来的增收额达12亿元。

  由于“先玉335”出芽率接近100%,能够做到一穴一粒,大大节约了制种所耗耕地、人工和资金成本。我国每年用于玉米制种的土地面积为350万至400万亩,如果全面实现单粒播种,制种面积可至少缩减200万亩;每亩耕地制种成本约为1500元,实现单粒播种后可减少制种成本30亿元;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约3.7亿亩,保守估计间苗用人工为每亩10元,至少可节约35亿元以上。

  根据记者调查,目前在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种业面临的外资竞争压力{zd0}。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说,我国种业起步晚,基础弱,虽然拥有本土化的资源、市场、价格和人才优势,但跨国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成熟的市场运作技巧和先进的企业管理能力,已对我国种业构成竞争压力。

  同时,外资种子公司也丰富了我国的种质资源,更新了育种理念,给国内种业带来了服务、质量、诚信、竞争、品牌和人才意识,刺激了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例如,近年来普遍应用“洋种子”的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大量出口,给菜农带来了较大效益。

      研发能力差是制约种业发展的根本

  在国际种业巨头雄厚的资金、技术背景和先进的管理运作理念面前,国内的种子企业显得“弱不禁风”。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多达8700家左右,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0多家。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种子企业“多、小、散”,自身积累少,实力普遍较弱。

  有业内人士对此认为,在这种极度分散的产业格局下,要追求产业现代化、生产效率的提升,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在竞争环境中与跨国公司全面抗衡,无疑是“超现实主义”的美好愿望。

  “把国内种业目前相对落后状态冠以‘民族种业’而‘保护’起来,避免竞争,无视下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是典型的概念滥用和误导。”刘石说,“种子产业与种植业是农业产业链上两个息息相关但又不同的环节。国内种业产值与下游种植业产值相比只有大约5%。为保护这5%的产业利益而不惜牺牲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率,得不偿失。”

  一些农业科技人员认为,我国种业虽然还没有到“灭顶之危”的地步,但的确已经到了要“捏把汗”的时候了。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能力差。据调查,在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育繁推销一体化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而美国的科研院校仅作基础性研究,95%的品种出自种子企业,企业工厂化式育种大大提高了育种水平和效率。

  张世煌说,即使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都“只买不研”,有些甚至只向研究机构买新品种审定的批号,投入市场的却是传统而可靠的品种。对于已具备商业化育种基本条件的农作物,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2%至3%,而跨国公司一般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10%左右。

  “与狼共舞”更有益于种业健康发展

  我国科研单位每年选育出大量的组合(品种),但其遗传背景相似,同质化品种多,个性化品种少,最终的结果就是品种寿命短。农业部有关人士对此评价说,育种科研单位多以出论文、出品种为目的,追求短平快,而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与改良等基础性研究却很少开展,造成每年有上千个品种参加区试。

  其重要原因是,一个新品种从研发到市场化的周期长达10年以上,而目前国家的项目管理方式多以3年、最多5年为周期,而且缺乏对前期基础研发的投入,这样的投入和考核机制违背了科学常识,也不利于种业技术进步。

  农业科研机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利益相混淆,则是一只阻碍种业科技进步“看不见的手”。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调查,目前全国450多家科研院所创办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利用国家投资选育出品种后,要么自己办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种子企业数量增加;要么高价转让给一家甚至多家企业,致使企业获得品种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后劲,难以持续发展。

  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等部分专家提出,根据我国国情和体制现实,建议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种子企业,按照种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在种业的上中下游形成链条,上游以整合优势科研单位力量为主,中游以整合国家和省级种子企业力量为主,下游以整合主产县的经销商和基层推广队伍为主。上游进行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然后交给中游进行种子生产后再由下游进行市场销售网络与售后服务,相互之间进行明确的分工协作。

  资源整合的重点是协调相关方的利益问题。张世煌说,我国种子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空间,多年来的激烈市场竞争的结果形成了育种单位、企业、经销商、个人等多方利益。应当从高层谋划,做好国家利益与这些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真正促进科技人员分流,纠正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还提出,应当考虑如何从国家长久利益出发,积极扶持企业能力的提升。同时,把有关部门各自主管的种子研发、转化、产业化项目进行集中投入,形成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目前的各自为战、分散投入。

        外资猛于虎!这句话正在中国种业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据报道,“洋种子”目前已控制了我国xx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种。除蔬菜外,“洋种子”已全面进入中国的大豆、玉米、小麦、花卉等领域,并逐渐形成垄断之势,目前占据市场80%利润。业界更担心,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农业安全造成威胁。

        外资垄断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国内种业正面临全线失守、全军覆没的险境......

                                         洋种子完成中国市场布阵 占据市场80%利润

       本报记者易旸揭育聪李晓芬

“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市场总量的5%,前2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孟山都。”11月25日,在广州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种业峰会上,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直陈中国种业的尴尬现状。

2000年,我国种业市场对外开放,美国、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等外资种业集团趁机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目前“洋品种”已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市场份额。对此,业内人士喜忧参半:外资进入可以提高我国种子行业的竞争意识,尽快与国际接轨,但又担心其凭着强大实力渗透制种业进而掐住中国农业的“脖子”。

中国种业数量大实力弱

“国内种子企业难以摆脱‘杂、多、乱、小、散’的现状,综合实力差。”刘平介绍,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2006年,我国前10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xx种子企业销售额的6%。

“一个省平均年审100个水稻品种还不够,甚至要达到150甚至200多个。全国各地都在抢审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够多了,但真正算得上新品种的却非常少。”刘平说,审定品种如此之多,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育种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还是品种审定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国外一个品种审定需要经过两个环节,{dy}个叫DUS测验,第二个叫VCU测定,而中国省略了DUS环节,从而导致市场上新瓶装老酒、老瓶装新酒等侵权现象频繁出现。

按理说,新品种审定推广能够增产,但目前广东水稻平均单产仅有385公斤/亩,比2000年还减少了35公斤/亩。从遗传生物学分析,这些审定的水稻品种并不是创新优良品种,只是一些新品系的组合。品种审定的缺陷让种子企业不愿对育种创新加大投入。中国只有不到1.5%的种业企业具备创新能力,用于品种研发的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而国外企业一般为8%-12%,如孟山都2008年研发资金为9.8亿,占年销售额的8.6%。

质劣导致价低。韩国进口的白玉萝卜种子400元/斤仍供不应求,国产萝卜种仅4元/斤,却无人问津;国外引进的杂交芥蓝种子300元/斤,而国内自繁的芥蓝种低至30元/斤也无人买。洋种子令农民增收获利,却让本土种子公司难以生存。广东省种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上世纪中后期,哪怕是常规选育的白菜、萝卜、生菜、芥蓝、通菜等品种,市县一级种子公司也得排队{qg}。不过,现在这已成为历史。据了解,目前国内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被外资占领,几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种。棉花种子市场也是节节败退,转基因大豆大举入境……最近几年,国外大公司又进行联合,开始进军我国大田农作物种子市场。

洋品种占据市场80%利润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目前,全国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包括独资、合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各种类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瑞士先正达等陆续在东部地区设立办事处。由于种子对当地气候、土壤有一定适应性,外资种业加紧实施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在山东寿光建立实验站,试验、培育蔬菜新品种。

“洋品种”蔬菜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占据市场80%以上利润。种子售价之高,令人咂舌,荷兰甜椒品种“蔓迪”更是开出了每克种子180元的天价,1克种子相当于1克铂金。以“中国{dy}菜园”寿光为例,国外公司每年销售其xx菜种就赚取6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法律,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种子业务必须成立合资公司。近年来美国先锋公司在大田作物种子市场上的扩张最受瞩目,2002年12月和2006年12月先后和山东和甘肃成立的合资公司,先锋占49%股份,致力于玉米杂交种为主的农作物种子研发、生产和营销。先锋公司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营销方式让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的实力跃居国内市场前列,2008年登海种业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即是合资公司推出的玉米品种。另据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敦煌种业“先玉335”今年有望为上市公司贡献1.8亿元左右的利润。

目前北方大棚蔬菜品种竞争达白热化,外资公司逐渐转战南方市场。据广东某经销商介绍,目前华南地区基本还是国产种子的天下,但先正达、圣尼斯等外资企业在广东销售额逐年扩大,部分品种如青花菜、高价值菠菜的市场几乎全被外资企业垄断。

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国外种子公司逐渐蚕食中国种子市场,用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的话说:“东北的种子市场已被外资全部占领,西北市场被欧美瓜分了。”

时至今日,外资巨头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种业布阵。

通过合作提升自主技术

外资公司会控制中国种业吗?对此,铁岭先锋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书库坚决否认,跨国公司间还存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公司经营的目标在于利润,与政治无关。况且,跨国公司的先进经营理念将xx和促进中国种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而提供的优质产品会使中国农民受益。

“中国种子企业刚开始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只有竞争才能使国内种子企业成长。”孙书库说,这种情况类似于家电、通讯等行业,国内的品牌xx可以由此成长起来。

“当前中国还需要与跨国企业合作,毕竟他们进行了数十年的科研储备。”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说,关键是能否通过引进、合作来实现自主技术的提升,进而研发出更多的优秀植物新品种。

通过与美国先锋公司合作与竞争,登海种业保持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竞争力。近年来,登海种业育出了10多个超级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其中“超试1号”将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提高到1402.86公斤/亩,比原纪录提高了306.57公斤。抗倒伏、抗病毒、单粒播、节约肥水等优良品质使得该系列新品种市场前景看好。该系列新品种本月中旬投放市场,目前已收到近8000万元预付款,其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此外,政府的导向意图也非常明显。从2008年开始,农业部开始逐步停止推广国家审定品种近400个,此举被业内认为是“良种驱逐劣种”的最直接表现,将有利于选用良种,净化种子市场,减少市场供给和种子的价格压力。

         已占到山东寿光菜种交易额的六七成,中国菜农与种企难以抗衡

进入山东潍坊寿光市境内,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近80万个蔬菜大棚使得这里成为一片白色的海洋,也使之成为全国{zd0}的蔬菜生产地。

一个大棚,年产出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80万个大棚,年产出就达200亿元以上。

但塑料薄膜下覆盖并成长的蔬菜,并非中国“土种子”。寿光每年蔬菜种子交易额在6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洋种子”占到了六到七成。

这些来自瑞士、荷兰、以色列等国的公司,以“先免费”的方式推广“洋种子”,在取得优势地位后,再控制市场,中国的菜农与种业企业,短期内很难与之抗衡。

“洋种子”占领xx

“在彩椒、小西红柿、无刺黄瓜等品种上,国外种子已经占到{bfb}的市场份额。国内种子,只能在菠菜等大路品种上有一席之地。”日前,寿光蔬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菜苗培育的隋志卿经理告诉记者。

隋志卿说,他们培育的菜苗都是国外种子,因为这技术要求高,种子本身也十分昂贵。农民自己培育风险很大。“像菠菜之类的大路货,菜农撒到地里就可以成长了。”

寿光蔬菜集团的李光江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寿光种子市场每年的交易额在6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超过4亿的交易额是“洋种子”。

记者采访时,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正在外地出差。但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附加值高的蔬菜品种种子已经基本被“洋种子”占领。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只有在有刺黄瓜、芸豆、苦瓜等品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李光江也告诉记者,从现在的情况看,“洋种子”在寿光蔬菜种子交易中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上升。“国内蔬菜种子被全面挤出寿光蔬菜种子市场并非不可能。”

隋志卿告诉记者,“洋种子”瞄准的是xx菜品。这部分菜品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入国内大中型超市,都会卖出高价。

“洋种子”价格不菲

一些蔬菜种子比黄金更贵,这不是夸张说法。

“比如,有一种番茄种子,每市斤可以卖到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克价格在200元。这号称‘软黄金’。”李光江告诉记者。

隋志卿则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国外种子的价格是国内种子的6倍以上。

但菜农看中的是产品质量及出售价格,并不看是“洋种子”还是“土种子”。

记者采访了几个蔬菜大棚种植户,他们告诉记者,并不知道种子来源,只知道参照别人种植效果,比如防虫、产量、售价等因素,好的话就会选择这一品种。

寿光蔬菜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国外蔬菜种子蔬菜产量比同类国内蔬菜种子的蔬菜产量要高出20%左右,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强,售价比国内品种也高出20%左右。

隋志卿告诉记者,从2000年前后开始,“洋种子”大举进入寿光蔬菜种子市场,依靠其优势逐步占据了种子市场的统治地位。“这些菜的品相、口感等,确实比国内的强。”

国家进告诉记者,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泽文、纽内姆、荷兰安莎、德瑞特等种业巨头都已经在寿光布局,建立了试验站、展示基地。

“洋种子”的模式是,开始种子价格较低,甚至免费让菜农种植,等获得成功后,再向菜农出售。

到这个阶段,菜农就已经“欲罢不能”了。媒体报道,去年7月份,寿光市番茄暴发黄化曲叶病毒,这种病害暴发后,我国国内种子企业没有一家能拿出抗病xx种,而国外公司9月份就拿出了抗病毒的种苗。这种抗病毒种苗价格一开始为每株0.42元,但随着农民用种量的扩大,很快上涨到每株0.87元。

记者了解到,在取得优势地位后,在寿光某些蔬菜种子的价格基本是卖家说了算。

“土种子”突围

隋志卿告诉记者,外来蔬菜种子“统治”情况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家部委的重视。去年,农业部领导曾到寿光调查,对此很重视。其后,几个司长也到寿光就发展国内蔬菜种子产业进行调研。

国内研究机构和政府也在为此做出努力。记者在寿光采访时了解到,早在2006年,当地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就成立了蔬菜研究院,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开展对蔬菜种子培育的研究。

现在,这家研究院已经先后培育出包括4个甜瓜、2个甜椒品种在内的6个优于国外种子的品种。

但国内蔬菜种子收复失地,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进说,一个蔬菜优良品种培育需要从各地选取材料,通过不断杂交对其后代进行遴选,在不同地区多年试种才能推广,这个周期最短也得5年,正常在8至10年。

而在xx品种的培育上,国内几乎是“零起步”。“像小西红柿,国内本来就没有。”一位业内人士说。

                            外资种业加速并购国内排头兵企业 垄断苦果初现

秋收刚结束,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农民于海和就和乡亲一起,跟当地的经销商订购明年春耕种子。于海和告诉记者,这次他们要买国外公司“先玉335”玉米种子,这不仅要提前半年预订,每袋还得交80元订金,并且必须给经销商身份证复印件。尽管如此,“先玉335”仍然供不应求,高峰时甚至有上百户农民排队购买。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甘肃、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开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调查中,业界人士普遍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当前看,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却并未带来国内种业急需科研成果、管理经验等核心竞争力。此外,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业界普遍担心,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国外玉米种子已在我主产区完成布局

  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罗振锋认为,“先玉335”的热销,只是国外种子公司进军我国大田作物种业的一个缩影。由于对政策、法律和中国市场不熟悉,自2000年国外种子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外资曾经历较长时间的“蛰伏期”。在经营蔬菜、花卉等小作物成功后,外资目前正积极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尤其在玉米种子方面,“先玉335”2006年推广面积仅26万亩,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万亩,几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10%。国外品种影响大、推广速度快,现已在我国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基本完成了布局。

  据业内人士介绍,继“先玉335”后,先锋公司还计划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种,预计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据业内人士介绍,除已进入我国种业的70多家外资企业外,孟山都、拜耳等跨国集团正加紧与国内企业商谈合作事宜。在水稻制种方面,一些国外公司在水稻主产区与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意图采取迂回战术,涉足我国水稻种子市场。

  农民被迫接受“一克种子一克金”

  在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西稻田村农民董汉元家的蔬菜大棚里,董汉元指着地里一陇陇的茄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以前种国内品种,冬天不爱坐果,产量低,现在乡亲们都种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产量每亩地比国产品种高1000斤左右。

  优质种子给农民带来实惠本是好事,然而,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外资对我国种业的冲击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外资大幅提高种子价格,甚至出现了“1克种子1克金”的天价种子,使农民饱尝国外高价种子苦果。

  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以甜椒为例,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比黄金还要贵。此外,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189”番茄、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等,每克的价格都在100元以上,但由于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只能被迫接受。

  种子是农业之母,种业主权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专家认为,外资在我国种业市场的不断渗透,挤压了我民族种子企业的经营空间,使我民族企业生存艰难,一些民族企业甚至沦为外资操控的“棋子”。

  “饥不择食”可能导致一些科研成果被外资利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对外资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方面的监管仍属空白。外资正抓住当前的监管“空子”,采取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参股等方式,获取我科研机构成果,加快其种业扩张步伐。

  除了与中国企业组建生产公司外,先锋公司还与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国家作物分子设计中心共同组建国内{dy}个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据了解,未名凯拓公司由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公司、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北京农林科学院组建,在水稻功能基因、作物抗旱和抗盐能力、植物遗传转化、生物能源等研究领域拥有丰硕成果。业内人士分析,先锋公司与未名凯拓公司合作,看中的就是未名凯特雄厚的科研实力。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当前我国科研单位参与国际合作的监管处于“灰色地带”,相应的政策界限比较模糊。一些国内科研机构为了经费,在于外资合作时“饥不择食”,可能导致我国一些科研成果被外资利用。此外,我国很多科研机构与外资签订合作协议时都有“合作双方有科研成果优先使用权”等类似条款,这项条款的实质,就是中外双方谁先使用,谁就优先拥有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外资企业拥有生产条件和丰富市场资源,因此大多能抢在国内科研机构前使用科研成果。

  外资加速并购我“排头兵”企业

  为了迅速占领中国种子市场,外资还把目光瞄准了具有种质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的优质民族种子企业,不断加大并购我国种子企业力度。目前,我国一些种子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已纷纷被外资并购,中小民族种子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据了解,2002年末,美国先锋公司公司与我国{zd0}玉米制种企业——山东成立了合资公司,拉开了外资并购我民族种业的序幕。2006年,先锋公司与甘肃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先锋海外有限公司。甘肃省敦煌种业具有20多年的种业经营历史,是我国大型的种子生产企业之一,产品几乎遍及中国市场,与敦煌种业合作,为先锋在中国生产杂交玉米种子打开了大门。据业内人士介绍,先锋公司下一步可能与辽宁东亚种业、川农高科种业合作,xx其在东北、西南地区的竞争对手,完成了在我国玉米种业科研、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

  作为我国水稻种子市场排名{dy}的湖南,也已进入外资的并购视野。目前,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通过旗下VHK公司,与湖南{dy}大股东长沙新大新集团合作,成立长沙新大新威迈农业有限公司。专家认为,利马格兰公司的真实意图就是通过新大新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涉足中国水稻种子市场。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我民族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后,名义上是中方控股,但核心技术、高层管理人员等都掌握在外资手中,合资企业实际由外资操控。专家表示,外资在完成并购“排头兵”企业后,我种子产业中小企业在外资挤压下面临严重生存危机,难以与外资抗衡。

                                             外资垄断中国种业 农民被迫接受高价

       本报讯秋收刚结束,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农民于海和就和乡亲一起,跟当地的经销商订购明年春耕种子。于海和告诉记者,这次他们要买国外公司“先玉335”玉米种子,这不仅要提前半年预订,每袋还得交80元订金,并且必须给经销商身份证复印件。尽管如此,“先玉335”仍然供不应求,高峰时甚至有上百户农民排队购买。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甘肃、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开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调查中,业界人士普遍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当前看,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却并未带来国内种业急需科研成果、管理经验等核心竞争力。此外,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业界普遍担心,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告诉记者,以甜椒为例,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比黄金还要贵。此外,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189”番茄、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等,每克的价格都在100元以上,但由于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只能被迫接受。

  据了解,2002年末,美国先锋公司公司与我国{zd0}玉米制种企业———山东成立了合资公司,拉开了外资并购我民族种业的序幕。为了迅速占领中国种子市场,外资还把目光瞄准了具有种质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的优质民族种子企业,不断加大并购我国种子企业力度。目前,我国一些种子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已纷纷被外资并购。

                                              “洋”种子大举入侵 农业安全堪忧

       山东寿光是中国的“大菜园”,寿光蔬菜北上,南下,东进,西走,风光无限。盛景的后面却带着一丝苦涩,寿光60%到80%的蔬菜种的是洋种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孟山都、先正达、巴斯夫等跨国种业巨头;以色列、瑞士、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种子公司争相进入寿光。携种子的品质特色、经营优势、市场开拓能力,洋种子在寿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洋种子”强大的攻势面前,寿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品种溃不成军,逐渐被赶出市场。

  “洋种子”是双刃剑,以其优质、特色、低价进入市场,被菜农接受后,它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菜农们只能接受“一克种子一克金”的高价。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番茄种子“189”、瑞克斯旺公司的茄子种子“布利塔”、先正达公司的甜椒种子“方舟”,每克售价100元。市场人气旺的甜椒品种“蔓迪”每克种子价格高达180元,快赶上金子的价格了。寿光地区农民每年向国外种子公司支付6亿元人民币购买洋种子。

  寿光是中国种子行业的缩影。由于中国的种子企业处于“小、散、弱”状态,无力和跨国种业巨头抗衡。国内种子企业、科研院所种子生产在品质、品种、特色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国外高价的“洋品种”在中国纵横驰骋。

  10年不到,“洋种子”已控制了我国xx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种。除蔬菜外,“洋种子”已全面进入中国的大豆、玉米、小麦、花卉等领域,并逐渐形成垄断之势,国内种子面临全线失守、全军覆没的险境。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中国种子业的现实让人忧虑,种子是农业的基础,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中国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中国农业因种子失声,没有话语权,中国农业的“脖子”就会被人掐住,中国农业会受制于人。

  种子,农之大事,民之大事,国之大事。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种业危机xx:外资种业进入中国市场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