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夙愿难成戴姆勒“曲高和寡”

  日前有消息称,经历了8年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戴姆勒股份公司的合资谈判或生变,短期内恐怕难有结果。双方在合资协议具体内容谈判过程中,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很多内容已经与当初的规划“大相径庭”。曾经,这起被看做汽车业合资“新时代”的样板的合作如今也难以继续。而让人不免唏嘘的是,戴姆勒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公司在中国又一次经历了艰难的“美丽的爱情长跑”,其被中国人称为“寡合”的印象却越来越清晰

□闫 蕾 本报记者 井 玲/文

    对于戴姆勒与北汽福田双方而言,在经历了合资名额、技术转让、品牌使用以及定向增发等一系列曲折的合作谈判之后,所形成的合作“最终版本”也许只是一纸空文。即使双方在14个月前已经签订了《商务车合作协议》,北汽福田和戴姆勒雄心勃勃的全球商用车合资计划呼之欲出的前提下,这场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谈判也大打折扣。戴姆勒与北汽福田的合资谈判进程受阻,对于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而言,这恐怕成为其在中国寻求合作发展中的又一次跃跃欲试。

  合作“九曲十八弯”

  2003年,戴-克与北汽控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了成立北京奔驰外,福田汽车与戴-克在商用车领域的合作也包括其中,计划由戴-克收购福田汽车部分法人股,共同组建中、重型卡车合资公司。2004年发改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却让戴-克的收购计划戛然而止。2006年,戴-克与福田汽车又另辟蹊径,A股上市的福田汽车公布了定向增发方案,外国战略投资者戴-克占增发后新股本的24%,成为福田汽车的第二大股东。但这项入股方案却没有得到证监会和发改委的批准。福田汽车与戴-克的合作又一次无功而返。

  2007年,从亚星-奔驰退出后,与克莱斯勒分家后的戴姆勒终于又开始和福田汽车回到了谈判桌前,并且双方加快了合资谈判的进程。2008年8月,福田汽车与戴姆勒公司在北京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于2009年1月29日在德国柏林共同签订了《商用车合作协议》,总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2009年2月,福田汽车发布名为《福田汽车关于与戴姆勒签订合作协议公告》,表示上述项目需要报国家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审批,但除了表示需要上报审批外,关于是否已经上报、何时上报或者其他更多的进展,始终未有确切消息。

  对于此次双方合资谈判生变的消息,北汽福田党委副书记赵景光明确给予了否认,他表示,合资项目的相关文件早已弄好,已递交政府部门审批,迟迟没有进展是因为还在“等待审批结果”。记者致电发改委以及戴姆勒东北亚公司等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时仍没有得到答复。

  据悉,福田与戴姆勒的合资项目属于北京市重点工程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合作协议甚至是在中、德两国领导的见证下签订的。“发改委不会为难才对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其实,早在福田与戴姆勒高调牵手之初,描绘的是一片美好的蓝图。当时,{zd0}的亮点在于奔驰将导入中重卡技术及重型发动机技术,新合资公司将生产福田欧曼牌重卡,并纳入奔驰全球商用车品牌体系。双方还将成立全球运营中心共同开拓新兴市场。福田利用戴姆勒公司的全球运作经验和资源,为福田汽车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以及发展所需的品牌美誉、强大运营管理能力、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研发资源等支持。戴姆勒则可以借助福田资源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然而,当初的亮点成为此次合资谈判的桎梏,有消息人士就透露,双方{zd0}的分歧之处,正是当初双方合作的蓝图中最美好的部分。戴姆勒对合资公司生产福田欧曼品牌存在异议,福田就此思考双方合作发挥的空间是否够大,这就成为双方平衡利益的中心。

  发展“又是一个八年”

  这已是戴姆勒在中国经历的第二个“8年”了。此前,戴姆勒与一汽集团的合资谈判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8年,最终不了了之。作为世界{dj1}级的车企,这样的经历让戴姆勒多少有些无奈。相较于其他跨国车企在中国的风生水起,戴姆勒在华项目发展相对要缓慢得多。这有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合作伙伴的因素,更有戴姆勒自身的原因。

  戴姆勒和北汽的合资项目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出师不利。2003年9月8日,北汽与戴姆勒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但直到2005年8月8日,合资公司才正式成立。虽然在各方的妥协与斡旋下,最终奔驰落户北京的消息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但直到2009年,这家合资公司才逐渐走上正轨。

  戴姆勒在中国的诸多不顺,与早年制定的战略重点和其保守的风格有很大关系。戴姆勒最初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过多地倚重了香港、台湾、东南亚公司。其实,戴姆勒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但是1988年的北方奔驰重卡项目、1997年的扬州亚星奔驰客车项目都难言成功。这是因为,当时的戴姆勒开展的大多是投石问路式的小项目,还没有真正把中国看成其发展的战略市场。当时,戴姆勒只是将日本三菱和韩国现代作为亚洲的中心,但重组三菱项目失败,才让快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真正进入戴姆勒的视野。而在这次重组中,也充分暴露出以工程技术见长的戴姆勒合作能力的欠缺。当初戴姆勒在与一汽经过了8年断断续续的谈判,也是因为一汽不同意“解放”品牌被吃掉,最终戴姆勒选择了放弃。据悉,当时戴姆勒在谈判中更多地选择了强硬、僵化的谈判策略。

  中国市场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让戴姆勒在中国项目开展之初信心十足,其规划与前景也很让中方充满希望。但是在项目推进中,戴姆勒式的保守风格和复杂关系开始影响了谈判的进程。而且在戴姆勒内部,重卡、轿车等业务各自独立,相互沟通有一定的困难。另外,本质上以技术见长、工程师文化为主的戴姆勒公司,其对于技术、品质要求很高,让合作伙伴很难理解和遵从。在全球,戴姆勒也鲜有成功的汽车合作案例。

  对于戴姆勒而言,对品质的追求是其成功的关键。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家独大”已经不再是趋势,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更胜于孤军奋战,希望戴姆勒在中国能展开更加有效的行动。

 

 

 

郑重声明:资讯 【八年夙愿难成戴姆勒“曲高和寡”】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