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值的基础,只有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农业结构调整才能实现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技术调新、效益调高、农民调富。

[关键词] 突出   特色   调整   结构

 近年来,甘州区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坚持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节水、现代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核心,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作物,使全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一、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一)依托市场调结构,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压劣扩优,压常规扩专用,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积极扩大优质、高效、专用型农作物种植,粮、经、草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粮经草比例调整到了21.4:62.6:16。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优质高产作物得到推广应用。突出地方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大力发展轻工、种子、果蔬、草畜四大支柱产业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主导产业和产业基地迅速兴起,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二)依托基地调结构,区域布局趋于合理。我区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生产基地。川区各乡镇形成了以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和优质油料为主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城郊四乡镇形成了2万亩高效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在产业基地建设中,积极发展定单生产,全区订单农业面积达75万亩。这些产业化生产基地和特色专业基地的形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了后劲。

 (三)依托龙头调结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按照育产业,建基地,壮龙头,创机制的基本思路,围绕种子、果蔬、轻工、草畜四大产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xxxx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加工企业达150家,粮油产业形成以昆仑公司、区面粉厂、谷氨酸生产线等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体,年加工转化能力50万吨,蔬菜产业形成以甘绿脱水蔬菜公司、有年金龙集团、甘肃陇兴果菜贮运公司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达群体40家,年加工蔬菜20万吨,种子产业形成以德农、中种等为主的制种生产xxxx群体20家,年加工销售良种2.2亿公斤,林果产业形成以区饮料集团、林工贸公司为主的果品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销售果品2.36万吨,草畜产业形成以西部草业、东郊畜牧科技开发区为主的生产龙头,年外销各种肉、蛋、奶19.2万吨。xxxx年销售收入5.8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带动农户5万户。

 (四)依托科技调结构,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按照“突出重点、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重点企业和科技园区为载体,协调企业、示范园区加强与科研推广机构的合作,引进新技术,实验新品种,充分发挥了企业和示范园区作为新技术、新品种组培“车间”的积极作用。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聘请了农业教授、专家做技术指导,普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起了先进的科研组织繁育中心,并广泛吸纳农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民技术专家在生产一线当技术员,进行科学种植、项目研究、专题攻关,先后引进了日光温室、智能自控温室、有基质无土栽培等先进栽培技术和一批名优特、新品种。2005年,积极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65个,建立各类农业示范点18个,开展试验42项。推广应用新技术10项。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咨询活动300 场(次),培训农民 3万人,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依托服务调结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完善。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区发展农林牧、加工流通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10个,现有会员8530人,其中,各类农产品流通运销企业102个,专业协会146个,专业供销合作社19个,个体运销大户120个,中介服务组织23个,辐射农户3.2万人,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4亿元。设施齐全、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专业批发市场4个,为拓宽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甘州区农业信息网页,可随时查阅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分析等方面的信息,遇到农业生产方面的难题,可拨打农技110,并有专家服务分队及时提供服务,这为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依托品牌调结构,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以主要生产品种为重点,参照农业部有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甜椒、甘蓝、茄子、马铃薯、白菜等十二项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申报的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已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组织准备相关资料上报农业部,对“碧绿仙”牌青笋、西兰花、辣椒,“金丰源”牌韭菜,甜椒、甘兰、菜花、茄子、黄瓜、番茄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目前我区获得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品种已达到10个,其中:通过商标局认定商标的有“碧绿仙”牌甘兰、菜花、青笋、西兰花、辣椒;“甘绿牌”甜椒,“金丰源”牌韭菜等7个品牌。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现已建成优质生产基地70.2万亩,完成标准化生产面积50万亩,开展对黄瓜、葫芦、甘蓝、甜椒等蔬菜农药残留量的采样检测,杜绝不合格蔬菜进入市场。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营销体系,开辟绿色通道,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xxx的产业化格局。积极开展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了非无公害蔬菜进入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无公害蔬菜已被广大市民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仍不尽合理。从总体上力度尽管较大,但高效优质农产品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结构调整更多注重比例的调整,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优势还不明显。

     (二)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结构调整存在着盲目性,片面地认为结构调整就是调整粮经比例,使农业结构调整出现趋同现象,调整步伐不快。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链条较短,加工滞后,农副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高产时,出现积压,增产不增收。xxxx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尚未真正形成。大多仅是购销关系,农民承担的风险较大,分享不到后续加工产品销售的平均利润,缺乏积极性,影响到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实践表明,如果能够通过市场供求变化,运用价格、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整产业政策和信息手段,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总量平衡,就能避免农产品出现过剩和减轻农民的市场风险。要xxx多层次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不能一调整就是粮经比例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实现以产量为主向以质量与效益为主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压缩投入高、市场小、效益低、品质差的劣势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种。重点发展优质专业农产品,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要优化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变。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横抓壮大,纵抓产业,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总体思路。优化区域布局,选择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调整种植布局,发展优势产业带,建立制种、脱水蔬菜、加工番茄、轻工原料等专用农产品基地,形成特色品种,根据实际确定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产业政策、信息方面给予支持。强调扩大发展,高效增收,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实行劳力、技术、资金的密集发展。并在“精品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大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品种改良和引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和高效技术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继续抓好高新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覆盖率和转化率。通过农业园区建设,科技共建活动,把先进的组装配套技术送到农民手中。采取短期培训,重点讲座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健全区、乡、村、社四级科技服务网络,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完善科技管理、推广、示范体系,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协调解决好推广单位经费不足,功能不全等方面的问题,支持和鼓动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基层,进行科技培训和科技承包,兴经济实体,转化服务机制,开展有偿服务,努力增加收入,提高服务水平。

      (三)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工,要立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的资产重组,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规模结构,加强专用原料品的开发,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要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促进加工转化增值,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xxxx作为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地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来考察、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上若干个起点高,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加工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外资引得进,留得住。引导企业和农户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寻找专家接科研新成果和新加工技术,引一项成果带一项技术,办一个企业,带一个基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行业,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着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加速农产品流通。当前,农产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甘州受精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瓶颈”。要把培育农产品市场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市场农业思想,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按照“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目标,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区域特点,功能齐全,机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完善批发市场功能。重点对南关果蔬批发市场、金源、兴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巩固现有销售渠道,发挥市场集散功能,形成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地商贩,促进农产品流通,做到一个市场,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要发展民间营销组织闯市场,充分发挥民间各类营销组织接触面广,信息灵活,具有联农户、联公司、联市场的优势,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代理制,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市场营销的新形式,加大网上促销力度,逐步建立起全国性乃国际性的农产品营销体系。要经常组织企业参加和举办各种订货会、展销会、洽谈公,在宣传、展示和推销甘州特色农产品中,争取订单,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最终形成“政府抓好市场,市场带动农民”的生产经营格局。

      (五)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为农服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窗口,使之与网络之间有机组合和搭配,强化信息发布工作。将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加工贮藏信息、市场营销信息、新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传递给生产者和经营者,让他们能迅速地做出决策和反映。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等其技术力量,将信息体系建设与农技站、农经站服务站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原有农技推广体系的资产和人力资源,节约信息体系建设成本,促使传统农技推广体系转变职能,更新力量,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信息工作与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机结合。要把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当成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工作来抓,起动农民信息网工程,建立区级农业网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下延伸,实现各乡镇、村、企业、专业大户的信息联网,重点为广大农民、企业开展农产品供求信息、生产规模信息及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信息网络服务,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六)扶持壮大xxxx,增强辐射带动能力。xxxx,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在整个产业化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壮大xxxx要大力扶持规模大、起点高,技术新的xxxx,积极鼓动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性好的xxxx加快发展。坚持“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并重”,“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通过多场机制,鼓动、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新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效益。运用现代企业改造xxxx,提高xxxx的素质,增强xxxx的群体实力,重点抓好德农、金象、正大、东亚等种子加工建设,甘绿、陇兴新生产线开工建设。同时处理好工农、商农关系,形成xxxx辐射千农万户,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经营效益,使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郑重声明:资讯 【甘州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