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两落的昌黎县七里海水产养殖场
董宝瑞
今天,转贴曾经多年担任昌黎县水产局副局长的居普一先生12年前写的文史资料文章《昌黎水产工作杂忆》有关昌黎县水产养殖场创办过程的回忆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昌黎县作为渤海沿岸渔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全国较早试身海水养殖业的县域之一。早在1958年,昌黎县水产部门就根据国家提出的“捕捞与养殖并举,发展海洋渔业”的方针,在国家水产部和河北省、唐山专署水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筹资40万元,在新开口成立了七里海水产养殖场,利用七里海和新开口附近的浅海水域试养海带和贻贝(又称海红)等海产品。后来,因人工养殖的海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这个养殖场在1965年停办。1972年冬天,昌黎县七里海水产养殖场重新开办,在试养紫菜的同时,开始小面积试养对虾,摸索对虾养殖经验。这个养殖场在1974年又历经一次停办,从1982年起,开始试验在面积较大的水域养殖对虾,取得较好收益。时至80年代中期,对虾人工育苗难关被攻克,七里海水产养殖场的年育虾苗量达到2亿多尾,促使昌黎县沿海地区迅即出现了群众性利用滩涂大搞人工养殖对虾的热潮,对虾养殖面积骤然发展到7000多亩,对虾的亩产量达到40公斤。如今,昌黎县七里海水产养殖场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为建立和发展昌黎海水养殖业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为建设“海上昌黎”打下了可贵的基础。现在,昌黎县的海水养殖业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强劲的产业,浅海扇贝养殖面积和产量稳居河北省的{dy}位,河豚鱼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昌黎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浅海养殖大县之一,成为全国主要的河豚鱼养殖基地和北方较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正在向建成{yl}的海洋经济大县奋勇迈进。
居普一先生的回忆文章如下:
昌黎县水产养殖场的“三起两落”
居普一
发展海水养殖业是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昌黎县水产养殖场的“三起两落”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昌黎县水产养殖场的“三起两落”,即三次兴办,中途两次下马,前后历经30余年,为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了前进的道路。
{dy}次兴办养殖场是1958年的夏末秋初,建场选址于新开口北岸,七里海北端,定名为昌黎县七里海水产养殖场。当时海洋捕捞资源初见衰退,在国家水产部提出的“捕捞与养殖并举,发展海洋渔业”方针指导卞,昌黎县水产部门为探索养殖生产门路,兴办了这个水产养殖场。
兴办该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县水产局多次提出建场方案,县长邱彦光、常务副县长田子明(主管财务)初次审定,县委书记吕剑飞签字定案。建场投入资金总额为37万元。建场期间和建场以后,县长邱彦光等多次到场指导工作。
负责该场筹建工作的是县水产局干部孙永德,配合筹建的有大蒲河渔业队书记张鸿录等。建成后,场长为xx转业干部冯元,以后魏兴民、李志样分别任副场长,宋兆新任秘书,全场干部职工最多时达80多人。建正式场房、仓库20间(平房),周围有墙,形成四合院落。
这个场主要生产项目有四项:
{dy}项是下七里海过海大箔。此项目边建场边投产,在七里海入海口处,插上一排松木杆(平均直径16公分左右),中间竖着挂100米左右长的网片。两边插苇箔各100余米,箔中间各做三至四个箔旋,每天两次(落潮时)从箔旋中收获鱼虾。该渔箔当年生产两个多月,收获水产品数千市斤。但经营渔箔不是养殖主业,当时海洋捕捞产量还能保持较多数量,而且产品质高价高,该渔箔的产品质低价次,加之过往潮流过大,经常把渔箔的立杆、网片和箔子冲坏。经营出现亏损后,于当年秋末停产。
第二项是试养海带,在建场当年秋末,在上级水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该场从大连订购海带苗种,经过秋、冬季生产准备,于1959年春在新开口河道的上(西)端养殖海带70多台,占水域面积约35亩,当年5月收获海带干品三吨多,证实了海带在昌黎县沿海能够养殖,并能获得收成。
该场收获时保留了海带苗种,5月初采收后送往秦皇岛一个冷库保存,秋末取回进行露天人工阴干刺激,然后放入新鲜消过毒的海水中,使其放散泡子进行育苗,冬季把有泡子的竹板(特制采泡子用的,长20公分、宽5至6公分)连条下沉到育苗海区冰下。待次年春三月,海带幼苗长到4到5公分时,冰水溶化后浮上水面,十数天后幼苗长到10公分左右采摘下来,用棕绳进行夹苗,然后挂到筏上养殖。养殖时要护理养殖筏,刷洗浮泥,施化肥。至5月上中旬,收获加工晾干成为海带干品。
这次的海带自育苗种取得成功,技术工作是由县水产局高级工程师哈发金(当时是技术员)为主进行指导和操作,这在当时省内还是{dy}次。
该场1959年试养成功后,大蒲河、赤洋口、团林、大滩各地的捕捞专业队,于1960年在沿海水域养殖海带3000余台,面积600多亩,当年全县收获产品数十吨。县养殖场1962年养殖收获海带干品达6.5吨。因产品滞销,于1963年全部停产。
第三项试生产,是养殖乙贝(亦称海红)。此产品为长约6公分、宽2公分左右双扇蛤形紫色贝类,肉可熟食,盐渍后晾干称淡菜。
该场养殖乙贝,是在1960年至1961年间,每年分别养50至80台,占用浅海水域面积10至16亩,年产20至40吨,后因海域风浪大,养殖筏损坏、失落严重而停产。
第四项生产,养殖场转产为海洋捕捞。1962年该场买进一艘100马力捕捞船,1963年停止养殖又购买两艘120马力大船。因捕捞连年亏损,于1965年“四清”运动后,养殖场的干部、工人和捕捞渔船并入唐山地区捕捞队,养殖场下马。
第二次开办养殖场,是1972年末,场地仍在{dy}次养殖场原场,场名亦为原名。办场资金经请示,由唐山地区水产部门拨给2万元,又经请示报告,地区水产局及省水产局领导的介绍,报请国家水产部批拨2万元。
建场房等筹建工作,由县水产局技术股副股长张振先操办,1972年秋末建房10间,召收合同工6名,造养殖船2艘,又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紫菜养殖场联系定购紫菜苗种。年末养殖场初步建成。1973年春,选择新开口北2000米海域(水深8至9米)试养紫莱13台。
这次养殖紫菜,是学习山海关区养殖场的经验,采用尼龙线大目网片育苗,海底打木撅,撅上拴绠绳,浮起挂上已育苗的尼龙网片进行养殖。日常管理主要是刷洗尼龙网片上的浮泥,使苗种保持清洁便于生长。在苗种旺长的5月,也使用一些溶化成液体的碳氨进行施肥。5月下旬开始收获。
养殖的品种为条斑紫菜,品质很好,味道鲜美,适合于我国山东、辽宁以北海区生活和生长,品质也优于南方生长的坛紫菜。
收获和加工,是一项很费功夫和操作细致的渔活。收获时是把尼龙网片上长到10公分左右的紫菜用手采下放到管理用的养殖船内,三人{yt}只能采收2至3片网。收获下来的紫菜在场部加工,先经过淡水多次洗涤,再用备好的小苇箔帘(长25公分、宽20公分左右),从盛具中均匀捞一层,控去水分,再翻扣在备有的大苇箔帘上(通常长丈余、宽2米),晾干即为紫菜干品,此干品与小苇箔帘相同大小,厚约十分之一厘米,每市斤数量约30至35张,可供上市销售和做汤、菜食用。
这次紫菜试养,持续三年,总产紫菜干品百余公斤,因一年中产出时间仅一个多月,养殖品种过于单纯,用工多,开支大,加之人们习惯于吃用坛紫菜(做汤用,为深紫色),而该条斑紫菜 (做汤用为浅绿色)品质味道虽高,人们却不大认可,售价也不很高,销路不畅,造成连年亏损,养殖场于1974年又关闭停产。
1975年该场排造一艘20马力捕捞渔船,添制网具,暂改捕捞作业,维持生存。
1982-年,该场与县水产局干部哈发金配合,由唐山地区水产局拨款,在七里海北端角上,修建2.2亩对虾养殖池,当年夏初捕捞对虾苗,投喂低质小型鱼虾和蚶蛤肉等,秋末产养殖虾200多市斤,平均亩产近百斤。此项试养,证实本县海水滩涂能够养殖中国对虾。
1983年至1984年,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工程师朱荣俭等三名科技人员,及本县水产局工程师哈发金,与该养殖场配合,在七里海北端的聂庄河下游河段(因修水利工程而废弃),试养中国对虾32亩,采用稀放苗,少量投喂饲养方法,也取得总产1000多市斤,亩均产32斤的成果,再次证明本县海水滩涂可养中国对虾,并可取得较好效益。
此外,在试养32亩对虾的同时,还进行了春季捕捞种虾,自然温度人工露天繁育对虾苗的实验,证实其可产卵可孵化。但培育成虾苗非常艰难,不易取得全面成果。
1984年,由唐山地区水产局确定项目并投资、投料,与该养殖场配合,在新开口西端较宽阔水域试验网箱养对虾。共投放6个网箱,网箱为正方形,长、宽、高各3米,上方有可开可闭的放苗、投饵口。织网网线是6至9股聚乙稀线织成。网箱用铁锚、绳索、浮漂等固定水域内。每个网箱投放2000至6000尾虾苗。管理工作主要是刷洗网箱的浮泥,和投喂低质鱼、虾与蚶,蛤肉等饵料。秋末6只网箱产虾近600斤。证实网箱可养虾,可产虾。但因亏损,仅试养一次停止。
该养殖场曾根据上级水产业务部门的部属和赴外地参观的启示,规划在七里海潮间带放养文蛤,在海域养殖鲍鱼、蛏等珍贵水产品,后因资金不到位等原因,于1985年下马。
第三次建立养殖场,是在1988年。场名定为昌黎县赤洋口对虾养殖场,场址选择在赤洋口村南,总占地面积近5000亩。养殖水源是从距此2000多米远的渤海沿岸,修建了泵站和明渠引入的。排水是向南通过旧河道流进新开口再流向渤海。当年主要工程完工,并投产。
该场建设资金,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长期低息xx为主,附以市、县农业银行周转xx。初建场时为水产局所属,1989年升为县管企业,明确为局级。县政府负责行政领导,县水产局为业务领导,场党组书记由水产局副局长郑玉谦兼任,场长由水产局副局长张长庚兼任。
这个场1988年共养殖74个池,水面面积2994亩,当年产对虾152.9吨。因为虾池海水外渍,损害部分农田,1991年起减少部分养殖面积,又有部分虾池改成粗养(即少投虾苗、少量投饵),故至1997年养殖总产约700吨。’
县水产养殖场“三起两落”的经历和实践,给干部和沿海群众以很好的启迪,为发展海水养殖探索了路子,开启了思路。
(原载昌黎县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12月编印的《昌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7~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