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环_老曹_新浪博客

    九连环是清代以来广为流行的民间智力游戏玩具之一。在《红楼梦》第七回写道:“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作者写到了这种玩具,但没有说明九连环的具体拆解方法。

    解连环是我国传统的智力游戏,其玩法为,把若干金属丝制成的圆环相连成串,或借助"环杆"使之相扣连,以解开为胜。连环的形制,有五环、七环、九环、十一环乃至十三环等多种,其中{zlx}的是九连环。"乾隆刻本《霓裳续谱》还录有一支题为《九连环》的小曲:"有情人,送奴一把九连环,九吓九连环,十指纤纤解不开。"可知这项游戏更受女性的欢迎。

  九连环属连环类智力玩具(又称“益智玩具”)。连环类玩具产生的年代,可以上潮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战国策·齐策六》记载,秦国曾派遣使臣携“玉连环”到齐国,对齐君王后说:“齐国多智慧之士,能将这玉连环解开吗?”齐君王后以玉连环遍示群臣,无可解者。齐君王后急中生智:“引椎椎破之”,然后对秦国的使臣说:“你看,我已经把它解开了!”在这个玉连环里,包含了秦、齐两国之间的很多政治矛盾和斗争,齐国的这种“特殊解法”,是利用外交手段表明本国的态度和立场。这已不是单纯的游戏。如以游戏论,则齐国的这种“解法”,实在是一种“无赖行为”,是严重的“犯规”。由这则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连环”虽已产生,但知道解法的人是不多的。否则,以齐国之“多知”,不会以“引椎椎破之”的无可奈何的办法来解此难题。到了元代,杂剧作家郑德辉以这段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丑齐后无盐破连环》杂剧。在这出戏里“无盐娘娘”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易如反掌地把玉连环解开了。这反映了元代时连环类玩具已很流行,并且能够拆解的,已大有人在了。

  连环类玩具的拆解方法极为复杂,所以人们便以能解连环来比喻聪明、智慧、机敏、灵巧、善解疑难等。宋代大词人、大音乐家周邦彦在《商调·解连环·春景》一词里说:“信妙手,能解连环。”这不仅是赞咏妙手,更是对聪明的头脑的赞叹。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集市贸易中,便有出售“解玉板”的杂货摊(见宋·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这“解玉板”,当系玉连环一类的玩具。

由于以玉制作连环玩具工艺复杂、造价高,且不慎坠地极易损坏,所以后来改由金属材料制作。九连环及其它环类玩具一般是以紫铜丝:黄铜丝或铁丝制成。九连环有一个狭长的钗(又称“柱”),一端为半环形,向上稍稍翘起,另一端为手柄。钗上套九个圆环,这九个圆环用九根铁丝次递相联,九根铁丝的下端为一块长方形的板或铁板(早期当系玉板,或当为“解玉板”一名之由来),板上钻九个等距离的小孔,九根铁丝分别穿在九个孔中,上下可以活动。九个连环可以从钗上拆解下来,也可以再套上去。

  九连环最初不一定非“九”环不可。之所以用“九环”并成为“定制”,想因“九”乃阳数之极,用以表示极多的意思。近代学者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云:“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也。”并举例云:“《楚词·九歌》本十一篇,而以‘九数’标目,则数之不止于九者,亦可以九为数。”古文中此类例证极多,不繁举。九连环的“九”字,因确系九环,好像是实指了。不过这个“九”字,还有’极难的意思在里面。齐国王后“椎破连环有九环,恐怕还有一个数学上的原因,就是“环越少,解之越易,”而每增一环,其拆解的次数就要以1/2[2—1+(一1)](n指环数,此公式由数学家杨世明先生给出。)倍数论。九环时,已充分表明了它的拆解难度(276次),其费心、费力、费时,人们尚可忍耐,不致影响了拆解的兴味。如再增一环,已极费时力,多至二十环时(524287次),拆解旬日,恐亦不可使钗上之环“毕下”。则此种连环已非玩具,不啻刑具了!

  清·徐轲《清稗类钞》中记录了九连环的解法,云:“欲使九环同贯于柱上,则先上{dy}环,再上第二环,而下其第二(一)环,再上第三环,而下其{dy}二环,再上第四环,如此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环毕上矣。解之之法,先下其{dy}环,次下其第三环,更上{dy}环,而并下其{dy}二环,又下其第三环(五)环,如此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环毕下矣。”(原文记述有误,括号内为更正后之环数,否则不可拆解。)

  《红楼梦》的时代,已极流行九连环玩具。乾隆年问刻本《霓裳续普》中录有《九连环》小曲,云:“有情人,送奴一把九连环,九吓九连环,十指纤纤解不开,拿把刀来割,割也割不开。”可知九连环是闺中女子喜爱的玩具;是以男子以之作为礼物,送给情人,暗含有“解不开”、“割不开”的柔情蜜意在里边,以喻人的感情如同九连环之环环相扣、环环相连。边、曲而名《九连环》,是因为每首曲子分为丸段,每段的末句,必作拖长之“滚舌音”,取滚动如环之意。清·硕得亭《草珠一串》有诗云:“一闻‘沟调’便开颜,无‘绣荷包’不算班,更爱舌尖声韵碎,上场先点‘九点环’。”自注云:“此曲(按指《九连环》)每折将终,必将滚舌音以擅长。”清·杨掌生《梦华琐薄》;“北道邮亭,抢瑟琶人店小女子,唱《唱连环》,带‘嘟噜’,每卸装,酤村酿解之,听之亦资笑乐。”可见当时解九连环作戏与听《九连环》小曲都是为人们所喜爱的游艺活动。《红楼梦》里写黛玉等人拆解九连还,反映了当时的贵族家庭的闺中少女也爱好民间的这一游戏活动,并且刻划了黛玉等人的性格,表现了她们的妙手慧心。除《红楼梦》外,清代杰出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在所著小说《一层楼》中,.也记述了九连环这一游戏。

连环类玩具很多,常见的有鼎环、寿环和歧中易。这些玩具都很难拆解。民间俗语云:“解不开歧中易,卸不下九连环。”歧中易,也是广为人知的,它产生年代,已无法考证,推想当在金属连环产生以后。要想把桃形的钗环从中取出,看似颇不容易,而一旦明白了拆解方法,则正可谓“易如反掌”。笔者根据歧中易的拆解原理,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环。数学家杨之(杨世明)先生将其命名为“二阶歧中易”。二阶歧中易较传统的歧中易要复杂得多,不入门径,拆解起来简直无从措手。一旦找出了门道,亦能很快将钗环取出。读者诸君不妨一试。

  鼎环和寿环的形状。二者形制不同,拆解原理却是一致的。这两个环,都有两种以上的解法。根据其拆解原理,我们可以把很多——如“喜”、“吉”、“福”、“祥”等——对称或不对称的汉字做成连环类玩具。我把它们称之为“汉字连环智力玩具”。锻炼手和脑的灵活性,又可作为生日、节日的礼品馈赠亲友,以增加其喜庆气氛。我想那一定会大受欢迎。

  九连环等智力玩具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传统游戏玩具,它们充分运用了数学“拓朴学”原理,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这一创造,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数学家对它们的拆解方法和数学原理曾给予研究。这是我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产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和发展之。尤其是“洋玩具”充斥市场的今天,推广祖国的传统智力玩具,其意义尤为重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九连环_老曹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