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2 12:17:44 阅读2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硅铬合金中锰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申东哲
(吉林市昌邑区环境保护局
[摘
[关键词]硅铬合金
中图分类号:O6-0
硅铬合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铁合金产品,而在国家标准中尚未有对锰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多次实验,确定了对硅铬合金中的锰的测定。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准确测定锰的含量,可用于实际生产中。
一、实验部分
有关试剂及仪器:硝酸(1.42g/ml)、盐酸(1.19 g/ml)、高氯酸(1.67g/ml)、氢氟酸(1.14g/ml)锰标准溶液(1mg/ml)。称取金属锰(99.9%)1.0000克,置于250烧杯中,加入硝酸(1:1)20ml,蒸至近干,加盐酸(1.1.2)20ml,加热溶解盐类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铬标准溶液(3mg/ml)。称取二次重结晶并于130-150烘干过的重铬酸钾(K2Cr2O7)4.235克,置于250烧杯中,加水30ml,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移入5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仪器GGX-9A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备有空气-乙炔燃烧器,锰空心阴极灯。
实验方法:移取一定量的锰标准溶液(1.1.5)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00ml铬标准溶液(1.1.6),加入2.00ml盐酸(1.1.2),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于原子吸收光谱仪(1.1.7),在波长279.5nm处测定吸光度。
校准曲线的绘制。锰标准曲线:向一系列100ml容量瓶中,加入锰标准溶液(1.1.5),0.00ml,0.10ml,0.20ml,0.30ml,0.40ml,0.50ml,加入10.00ml铬标准溶液(1.1.6),加入2.00ml盐酸(1.1.2),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于原子吸收光谱仪(1.1.7)在波长279.5nm处测其吸光度。校准曲线系列每一溶液的吸光度,减去零校准溶液的吸光度,为锰校准曲线系列溶液的净吸光度,以锰浓度(ug/ml)为横坐标,净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分析结果的计算:按下式计算锰的百分含量Mn(%)=(C*V)/M*106式中:C---- 自校准曲线上查得的锰含量(ug/ml);V---- 被测溶液的体积(ml);M---- 被测溶液中所含试样的质量(g)。
结果与讨论:酸度的选择试验:移取0.40ml锰标准溶液(1.1.5),加入10.00ml铬标准溶液(1.1.6),加入不同量盐酸(1.1.2),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于原子吸收光谱仪(1.1.7)在波长279.5nm处测得吸光度值,见表2。
盐酸加入量()
吸光度
当加入1.00-6.00ml盐酸时,溶液有较高的吸光度,本实验选择加入盐酸2.00ml。溶样时,高氯酸加入量试验:称取硅铬试样0.1000g,分别加入高氯酸5.00ml,10.00ml,15.00ml,20.00ml,按试验步骤(4)测定其吸光度值,见表3
高氯酸加入量(ml)
试样吸光度
由此可见,高氯酸的加入量不影响锰的测定。本文选择加入高氯酸10.00ml。溶样时,高氯酸冒烟条件试验:称取硅铬试样0.1000g,按试验步骤进行,只是改变高氯酸冒烟的程度,测定其吸光度值,见表4。
高氯酸冒烟程度
吸光度
由此可见,高氯酸冒烟程度不影响锰的测定。本文选择高氯酸冒烟近干。
共存离子的影响试验:分别加入不同量的下述离子,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至少每毫升溶液中,含铁8mg,铬0.5mg,钙0.2mg,镁0.2mg,钾0.5mg钠0.5mg及其共同存在时,对锰的测定无影响。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锰的线性关系,见表5
锰标准溶液(ml)
吸光度
回收率试验:为了保证方法的准确性,在硅铬试样中加入一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按试验步骤(3)进行回收试验。结果回收率在98%---101.00%之间。精密度试验。称取硅铬试样,并按试验步骤(3),进行测定。结果略
试验步骤:称取0.1000g试样与大铂皿中,加入5.00ml硝酸(1.1.1)润湿试样,逐滴加入5.00---10.00ml氢氟酸(1.1.4),至试样xx分解,加入10.00ml高氯酸(1.1.3),加热冒烟至近干,稍冷,加入2.00ml盐酸(1.1.2),以水吹洗皿壁,微热,溶解盐类,冷却,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空白试验:移取0.1000g铬标准溶液(1.1.6)于大铂皿中,加入10.00ml高氯酸(1.1.3),加热冒烟至近干,稍冷,加入2.00ml盐酸(1.1.2),以水吹洗皿壁,微热,溶解盐类,冷却,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将溶液(3.1)和(3.2)于原子吸收光谱仪(1.1.7)于波长279.5nm处,用空气——乙炔火焰,以水调零测其吸光度,将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减去空白溶液的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出锰的浓度(ug/ml) 。
二、结论
从以上试验可以看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稳定性、重现性、回收率高、便于掌握等优点,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参考文献:
[1]《技术标准汇编》第七册(化验分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