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 慢在了解,停在情绪,断在沟通,苦在 ...
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原创 2007-12-09 19:28:12]   
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MIT)以己疗效确切,创伤小,xxx,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疼痛xx领域得以迅速发展,在各种疼痛性疾病xx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进一步拓展了疼痛诊疗的范围,促进了疼痛学的发展。本文就微创xx技术作一简述。
      1 盲视下的经皮技术
      早期微创xx技术可称为“盲视下的经皮技术”(blind percutanneous technique),包括髓核化学
      溶解术,经皮椎间盘切除术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等。
      1•;1髓核化学 溶解术(chemonucleolysis,CN)
      1959年瑞典学者Hirsch 提出设想,将一种酶制剂注入病变椎间盘内,加速椎间盘退化过程。1964年Smith
      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首先报告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以期溶解病变的髓核组织来xx腰椎间盘突出症。1969年美国哈佛大学药学院Sussman及Mann
      提出用胶原酶进行椎间盘髓核溶解。1971年Ford
      认为木瓜蛋白酶做髓核溶解术,可使有手术指征的3/4病人免于手术xx而获得xx。进入80年代,胶原蛋白水解酶逐渐代替木瓜凝乳蛋白酶进行髓核内化学溶解xx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原理
      胶原蛋白水解酶简称胶原酶,是一种主要溶解胶原蛋白的酶,胶原酶本质上是蛋白质,又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极易受温度、pH值和导致蛋白质变性因素影响而改变它的结构和性质,与木瓜酶相比胶原酶安全性更高。1953年美国科学家Manall首先从溶组织梭状芽孢杆菌中分离出胶原酶,它的酶靶是胶原蛋白,无论其注射部位如何,它只对胶原蛋白发挥降解作用。胶原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特异性溶解胶原纤维,椎间盘突出物不仅有髓核还有包绕髓核的纤维环,胶原酶不仅溶解髓核中的胶原纤维,也溶解纤维环中的胶原纤维。在动物实验中
      观察到胶原酶能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伤邻近的组织细胞膜和神经细胞。被胶原酶溶解的椎间盘组织逐渐被透明纤维组织所代替。
      注射方法及疗效
      椎间盘盘内注射法 :病人取俯卧位,在C-型臂X线xx定位下确定所要穿针的椎间隙与病变的椎间隙一致后,穿刺针在距脊柱中线旁开8~12cm,平L 4、5
      或L 5 S
      1间隙与躯干矢状面呈45°~60°夹角经横突间缓慢地刺至盘内,当针尖触及到纤维环时持针的手有触到砂砾样感,并感到涩韧,针尖进入间盘内有落空感。如果欲进L
      5 S 1 间隙时,俯卧位同时进针侧的下肢置于稍息位,使髂骨下移。针尾向头部倾斜20°~30°进针更为方便。国内报道
      该方法经随访6~8个月,有效率83%~93%。椎间盘盘内注射还可配合椎间盘其他xx术后给药。
      椎间盘盘外注射法
      硬膜外腔前间隙盘外注射法
      术中采用俯卧或侧卧位,俯卧者应在腹部填枕使腰部生理弧度消失。在病变水平两棘突间隙向患侧旁开8~12cm,与腰骶部成60°,向突出的椎间隙刺入。如为L
      5 S 1 突出,可在L 4、5
      水平进针,针尖向下偏25°,以避开髂后上棘。C臂X线监视仪监视下见穿刺针到达病变椎间孔硬膜外前间隙,此时,针尖可有落空感,应测试负压后,即可知是否到达硬膜外前间隙注入非离子造影剂造影,可见造影剂如细线条上下分散,以此证实针尖位于硬膜外前间隙后。
      硬膜外腔后间隙盘外注射法
      术中取侧位,患肢在下,其操作技巧和进针路径与硬膜外xx相同。采用该方法注射胶原酶完毕后,应使患者采取有利于xx到达突出部位的体位并保持一定时间。此方法还包括硬膜外腔置管及经骶管置管法。
      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法(1)椎板外切迹进路:穿刺点取脊柱正中线旁开1.5~2.0cm,针身与腰背部皮肤垂直进针,达黄韧带时遇韧性阻力,接空注射器边加压边缓慢进针,阻力突然消失时停止进针,此时即达侧隐窝。该法多用于L
      4、5 间隙。(2)小关节突内缘进路:以L 5 S 1 间隙为例,于L 5 S 1 棘间、S 1
      棘突上缘,正中旁开1~1.5cm垂直进针,当针尖触及小关节突内侧缘的黄韧带,有刺橡皮样韧感和明显阻力时,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有落空感时便进入侧隐窝。
      问题与展望
      影响因素
      不同剂量与浓度的胶原酶可影响胶原酶注射的疗效。根据硬膜外造影观察,胶原酶溶液的配制容量和注射速度是影响药液扩散的重要因素,将1200U的胶原酶溶解到生理盐水2ml,以1~2min速度注入,可使药液局限在病变侧隐窝内,若容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将会使药液扩散范围过广而影响药效。胶原酶量少,溶解不xx,胶冻样状态影响吸收,椎间关节韧带松弛,两椎体间相对不稳导致腰痛、腰腿痛。胶原酶量过多造成软骨溶解破坏严重,可引起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压迫神经根
      。
      疗效评价 对胶原酶的疗效评价应在术后2~3周左右进行,因为胶原酶的作用时间为18~24h,溶解物吸收约需2周左右。孙磊等
      将胶原酶注入兔椎间盘内后观察到:胶原酶注入盘内24h,可见髓核结构破坏;1周后髓核浓缩,纤维组织增生;2周时椎间盘髓核结构界线不清;4周时椎间隙狭窄,髓核结构消失,被纤维软骨替代,但纤维环的外层胶原纤维结构无变化。张国民报道,注入胶原酶2周后CT复查发现突出物较注射前增大,密度减低,2个月后才逐渐缩小。所以近期疗效并不是突出物被溶解的结果,而是xx注射过程中类似“液体剥离作用”,使被压迫的神经根暂时性松解及微循环改善的效应。Konings
      在对化学溶解术CT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约有2/3的病人在3个月后神经受压得到缓解,1年后腰椎间盘突出物消失。
      展望
      xx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是在围绕解除神经根机械压迫及化学炎症刺激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和发展的。胶原酶髓核溶解术xx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其中方法之一,由于在CT上无法分辨出椎间盘突出物中髓核和纤维环的密度差别,纤维环和神经根关系密切,在临床手术中探查发现纤维环增厚压迫神经根的不在少数,胶原酶能够溶解纤维环中的胶原纤维,但纤维环中的其他化学成分能否继续对神经根造成机械压迫及化学炎症刺激,有待进一步的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在盘外注射中,纤维环的变薄弱能否引起髓核的再突出,盘内注射中,髓核的溶解对纤维环外突程度的影响均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此外,胶原酶髓核溶解术xx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及术后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有助于该方法的推广。
      1•;2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发展概况:1975年日本医师Hijikata(土方贞久)首先报道了经皮穿刺置入套管针后,用垂体钳摘取髓骸xx椎间盘突出征获得较满意疗效。其后因多种原因该方法未被广泛应用。直至1985年,Onik首次报道了用一切割、冲洗和抽吸过程中,无须象钳夹那样反复往返于椎间盘内,减少了术中感染的可能性。自动抽吸提高了效率和增加了抽取髓核组织量:大大减少了病人和手术者X线曝光时间并提高了疗效。这一技术被称为自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重大改进使这一技术得以迅速推广,据1990年的不xx统计,全世界已有3000余名医师应用自动切割器进行了40000余例病人的xx。临床有效率达74%-94%,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同年,美国矫形外科学会正式将这一方法列为安全有效的xx手段。我国自1990年始有多家医院陆续报道了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机制:经皮椎间盘摘除术xx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尚未xx明了。由于该技术并非直接解除压迫脊神经根的髓核组织,而是间接性摘除椎间盘中央的未突出的髓核组织,故一般认为与摘除椎间盘内的部分或大部分髓核组织后可使压迫脊神经根的髓核组织“回纳”,及椎间盘内压力降低,从而达到解除压迫的xx目的,可能是该方法的主要机制。
      适应症和禁忌症:其适应症有:1、临床症状明显,包括持续性腰腿痛、跛行等。2、脊神经受压体征阳性或感觉异常,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3、经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等影像学确诊为包容性或单纯性椎间盘突出,并且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一致。4、经保守xx8周以上效果不佳者。其禁忌症有:1、椎间隙明显狭窄,提示严重退行性变者。2、合并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等。3、椎间盘突出伴钙化。4、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过长,尤其10年以上者。5、CT/MRI提示髓核有明显粘连者。6、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组织脱入椎管内者。7、突出物大,压迫硬脊膜囊>50%。8、椎间盘突出致侧隐窝填塞者。9、合并椎体滑脱者。10、有出血性疾病者。11、做过化学性溶核术,包括胶原酶、木瓜酶溶核术。12、合并椎管或脊柱其他病变,如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瘤等。
      1•;3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
      原理
        与经皮椎间盘切除术一样,为了减轻突出椎间盘的内压,采用激光脉冲汽化烧灼髓核组织,
      能有效地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White与Panjabi指出椎间盘内容积的少量变化(1~2cm2)
      可以导致较大的内压改变,这是因为容积模量作用(bulk-modulus effect)的 缘故。
       实验研究
        1984年Gropper首先以狗作激光切除椎间盘实验取得成功,其后,Choy等及Black等先后用Nd
      :YAG激光在猪身上作实验,结果都能迅速切除髓核而无并发症或副作用。激光汽化后测定椎间盘内压全部下降,下降
      幅度:L2~3间盘为10~55%,L4~5间盘为40~69%,大体标本与光镜研究除显
      示髓核空腔外,有8个间盘存在椎体终板热损伤,研究认为CO2激光能有效汽化髓核,但能 量超过300 J时,可导致椎体终板热损伤。
      病例选择
        PLDD的病例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xx的效果,激光xx最适应于经保守xx无效的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而纤维环未破裂者,且不合并侧隐窝狭窄、后纵韧带钙化或关节突畸形等
病变者。对于椎间盘破裂、脱出及突出物钙化或骨化者,均不宜作PLDD。
      xx方法
        局部xx下行后外侧入路,穿刺针在xx下进入椎间盘中间后,沿穿刺针置入套管,套管进
      入椎间盘约0.5~1cm,再置入激光传递光纤,但不宜超出管端1cm,调正激光输出功率,激 光发射由脚踏开关控制。
      发展前景
        Choy指出PLDD的优点为:(1)安全、有效,(2)损伤小,(3)局部xx施术,(4)
      可在门诊进行,(5)不影响脊柱稳定性,(6)无术后xx或粘连形成,(7)缩短康复时间,(8)
      可重复施行,(9)不妨碍日后必要的外科手术。PLDD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髓核溶解术等同
      属于有限化手术这一类,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如果能够做到诊断准确,病例选择适宜,可以
      获得优良的疗效,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众多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限化手术是外科治
      疗的一个方向。近年来,临床学家不断探索,采用PLDDxx颈椎间盘突出症和 多节段椎间盘膨出所致椎管狭窄症等,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显示出PLDD具有良
      好的发展前景。
      2 镜下经皮技术
      也可称可视下的微创技术,包括:各种内窥镜下xx技术。如:关节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胸腔镜下的脊柱手术,腹腔镜下的腰椎手术等.
      关节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
      80年代以来,随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其高精度器械的出现,PLD与内窥镜相结合,通过内窥镜直视下进行椎间盘摘除术即AMD开始应用于临床。1987年Kambin等对经皮内窥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的有关解剖及xx机制加以探讨。内窥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与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但前者是在内窥镜直视观察下直接到达病变三角区。在内窥镜视野移动观察下,可以清晰显示神经根管内工作三角区的局部解剖结构,直视下直接切出突出的髓核组织并可以观察神经根减压的情况,减少了神经根损伤的机会。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症的选择。Maroon认为放宽此术式的适应症,就可以使手术的成功率降为15%。
      3 椎体强化或椎体成形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
      和Galibert)发明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最初用于颈椎侵袭性血管瘤,其后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形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VCF)、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在欧洲,然后是在美国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基本内容简介如下。
      基本技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借助于双向X光机、C形臂、CT或MRI的监视引导,在局麻或全麻下,经椎体前方(颈椎)、侧方(胸椎)及椎弓根(腰椎)将一定内径的套管针刺入椎体,注入混有造影剂的骨水泥,使其沿骨小梁分布至整个椎体,达到增强椎体强度的目的。从目前文献来看,大多数应用报道都集中于xx骨质疏松症所致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应用及效果
      Deramond
      H认为在适应症方面,椎体血管瘤仅指具有临床或放射学侵袭性表现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综合症包括与一个或两个相临椎体压缩有关的后背痛,并且经几周xxxx无效者;椎体恶性肿瘤仅包括与椎体破坏(但无皮质破坏)有关的严重后背痛。
      椎体成形术的主要效果在于可以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Jensen报告了一组29名VCF病人,总有效率达90%。Barr
      等的一组连续骨质疏松病人,38人70
      个椎体,63﹪的病人取得了明显的疼痛减轻,32﹪的病人有中等程度的疼痛减轻,只有5%的病人无效。Gregg等应用肌肉骨骼效果数据评价与管理量表(The
      Musculoskeletal Outcomes Data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Scale
      ,MODEMS)对30例病人进行了测评,术后两周的xx评分(P<0.0001疼痛及失能(P<0.0001身体功能(P=0.0004)和精神功能(P=0.0009)方面均有xxxx,在术后15-18个月的随访中,仍有22/23的病人对xx效果表示满意,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长期的疼痛缓解效果。
      椎体成型术可以恢复椎体强度已经得到广泛证实。
      由椎体成形术还发展出一种新的方法:脊柱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恢复由于椎体压缩所丧失的高度。Belkoff
      SM用一种气球样可膨胀填赛物植入椎体,扩大后形成空腔,再注入骨水泥,使椎体骨折所致高度丧失的97﹪得到了恢复,并恢复了骨折前的强度,而单独的经皮椎体成形术仅恢复30%的高度(P<0.05),Garfin
      SR认为,如果在骨折3个月内应用脊柱后凸成形术,可以改善50%的驼背症状,3个月以后应用,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95﹪的患者仍会有高度改善。Lieberman
      IH对连续30名存在后背痛和继发椎体骨折的病人实行了70次脊柱后凸成形术,通过放射学证实70%的压缩椎体恢复了47%的高度,脊柱后凸成形术在功能改善,疼痛减轻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与PVP相同。
      并发症
      各家报道并发症极低,一般不超过20%,而且与病人的选择有关。骨质疏松、血管瘤及恶性肿瘤病人中的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1.3%、2.5%
      和10%。主要是骨水泥的外渗。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是临床最常用的骨水泥材料,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为了改变其粘性或凝固时间,人们对其配方常常进行改进,并尝试其他充填物。其他代用品包括混合水泥Cortoss(丙烯酸水泥与陶瓷混合)、磷酸钙、xx珊瑚等。
      存在的问题
      技术上的困难在于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良好的放射线监视设备。对PVP技术{zd0}的疑问在于,目前的报道均为回顾性研究,病例较少,而且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但从其应用趋势来看,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目前对骨质疏松症还没有有效的预防与xx手段的情况下,该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4 射频xx(radiofrequency coagulation,RF)
      早期亦称为电凝止痛术
      1935年Kirschner率先采用直流电电凝半月节xx三叉神xx,后因并发症多而放弃。1974年Sweet和Nugent作了改进,称之为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其作用机理也较清楚述。
        周围感觉神经存在两类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dy}类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和无髓鞘的C纤维,主要司痛温觉的传递,对热的耐受性差,当温度高于60℃时易受破坏;第二类是Aα,β纤维,司触觉传递,对热耐受性较强,即使温度高达75~80℃仍能保持其传导功能。当将神经组织局部加热至70~75℃时,其中传导痛温觉的Aδ和C纤维遭破坏,而传导触觉的Aα,β纤维功能保存,即既能缓解疼痛又能保留触觉。射频仪在温差电偶电极间产生一束高频电流,该电流通过一定阻抗的神经组织时,在高频电流作用下的离子发生振动,与周围质点相互磨擦在组织内产生热量。调节射频输出功率的大小,可使局部达到所需温度,在组织内形成一定范围的蛋白凝固灶,影响痛觉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xx疼痛的目的,此即为传统射频热凝损毁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lesion,RFTL,简称“射频”,RF)。因高温效应由电流连续式产生,故亦称为连续射频(continuatinal
      radiofrequency,CRF)。
        CRF不适用于中枢性神xx,并可能发生较长时间损伤神经的危险,Sluijter于1997年提出了脉冲射频(pulse
      radiofrequency,PRF)技术,电流脉冲式产生,在神经组织附近形成高电压,但温度低(电极{jd0}温度不超过42℃),无高温神经破坏之虞。对口服用药或其他侵入性xx效差的神经性疼痛病人,运用PRFxx常可获得缓解。但PRF的止痛作用机制不清楚,有作者推测可能是1~2Hz的脉冲射频刺激引起脊髓的长时程抑制,也有实验显示脊神经背根节(DRG)行PRF处理3小时后脊髓背角浅层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日比CRF处理组明显增多,说明DRG暴露在脉冲电流环境后可直接xx背角浅层神经元,参与镇痛作用,而连续射频则无此作用,并提出该作用并非组织热效应的结果。
      近来,DRG脉冲射频用于xx脊柱源性顽固性疼痛报道日益增多,这一可喜的结果鼓舞我们对脉冲射频技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在其作用机制方面。
      适应症禁忌症
      三叉神xx
      舌咽神xx
      晚期癌痛
      脊神经后内側支卡压综合症
      盘源性疼痛
      小xxx的去神经xx
      带状疱疹后神xx
      顽固性敏感点
      腰3横突综合症及Bertolotti综合症(腰5横突综合症)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
      禁忌症
      活动性TB,各种原因出血,心力衰竭,化脓性炎症,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5 脊髓刺激术
      脊髓神经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主要通过体外电流的干扰一方面阻断疼痛的传导,另一方面xx内在的疼痛控制系统,达到长时间甚至是{yj}性的镇痛,且并发症和副作用小,是近年来较受瞩目的有创疼痛xx新方法。
      理论基础
        1967年Norman Shealy 和他的同事们根据Melzack 和Wall1965年提出的闸门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将脊髓刺激用于xx慢性疼痛。最初的闸门学说认为,外周的电化学伤害性信息通过细的无髓神经C纤维和细的有髓A-δ纤维传到脊髓,终止于脊髓的胶质即脊髓的闸门。同时其他感觉信息如触觉、位置觉由粗的A-β纤维传导,这些纤维也终止于脊髓的闸门部位,粗纤维的感觉传入如触觉和震动觉“关闭”细纤维传入信息,即抑制细纤维的伤害性信息传入,这种“关闭”的结果在临床上产生的结果便是镇痛。
        Shealy等人认为电刺激脊髓背柱的粗A-β纤维可以明显抑制同节段细纤维传导的疼痛信息,他们将这种电刺激称为脊髓背柱刺激(spinal cord
      dorsal column stimulation
      )。目前认为,这种抑制效应不仅可以通过刺激脊髓背柱获得,而且可以通过刺激脊髓其他区域或背根达到镇痛目的。“背柱刺激”现在改称为更为确切的“脊髓刺激”。
      作用机制
        目前SCS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
        1. 节段性地阻断脊髓丘脑束、关闭脊髓灰质第五层细胞
        2. 改变脊髓以上中枢的功能
        3. 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传出功能
        4. 神经调节物质的释放
       电极植入
        电极或电极组可以通过Tuohy硬膜外穿刺针经皮或微创椎板切开术置入硬膜外腔,操作应该在xx引导将电极置入到合适的脊髓部位或神经周围。如果采用经皮穿刺方法,胸椎硬膜外腔电极的穿刺切口一般在腰椎,颈椎放置电极切口则在胸椎。切口一般取中线或偏中线的椎旁。
        如果电极要置于脊髓的髓旁,硬膜外针的进针部位应于切口的头端,通过旁正中的组织层到达棘突,采用突破阻力技术进入硬膜外腔,一旦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便可置入电极。SCS电极的放置部位是电刺激后产生舒适的麻木感部位正好覆盖病人疼痛部位的脊髓节段。这种覆盖疼痛部位的麻木称为协调性麻木。给于电刺激时,常采用持续时间为一秒钟、尽可能最小的电压、波宽或频率的刺激,一来以达到协调性麻木,保证镇痛效果,又可延长电池的寿命。
        如果电极组要置于神经周围和神经根旁,进针应尽可能靠近切口的尾端,采用倒退的方式,电极向尾端放入硬膜外腔,置于神经根周围。调节电极的位置也是使协调性麻木的分布区域与疼痛部位相吻合。放置电极前必须知道引起疼痛的神经根。
        如果直接通过椎板切开术放置电极,切口必须低于或高于要刺激的脊髓节段,电极直接通过微创的椎板切开术放置到产生协调性麻木的部位。通常这个区域可以通过事先的经皮置电极的SCS得知。
      SCS的xx范围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xx是SCS的主要重要指征,镇痛效果最满意、疗效持续也最长。
      慢性带状疱疹后遗留的长期神xx,SCS的有效率达到82%。
      背部手术失败综合症(Failed back-surgery syndrome,FEBB)。
      I型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s, CRPS,以前称为反射xx感功能缺陷,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和II型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都有缓解作用。
      尽管SCS对于难治性神xx和一些特殊疼痛病例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一种有创xx,而且价格昂贵,尚不属于{sx}xx方法。疼痛xx的原则为采用简单又有效的xx方法即所谓KISS(Keep
      it simple and sweet)原则,只有在其他无创的简单xx方法无效、病人能够接受的情况下,才采用SCS。
      6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是一把形状象银针,但针干较粗且针尖为0.8cm宽的刀刃。在70年代由江苏金陵骨伤科医生朱汉章发明,能有效切开或剥离局限性软组织的粘连或小结节。与以往针灸不同之处是小针刀的治病机理除了有经络刺激调整作用外,更多的是用于解剖学上肌筋膜粘连的分离。小针刀首先是机械刺激和分离,使局部组织活动能力加强和淋巴循环加快,局部被切开的xx组织被吸收。因其简单易用,在国内曾推广很快。但小针刀xx是一种闭合性手术,在一些含有重要神经血管或器官的部位,如颈椎、梨状肌或跟腱等部位要慎用。
      7 密集型温质针
      60年代,上海骨科医师宣哲人作了大量的慢性肌筋膜痛剥离手术,因为创伤太大不容易被病人接受。宣氏在其丰富的骨科肌筋膜分离手术经验上,受中医经络温针疗法启发,他在在原来需要手术的病变肌筋膜区域密集下银针,针尾点燃艾球加温,针身温度大于100℃,在病人体表是55℃,在体内针尖部是48℃,肌筋膜与骨面粘连处的组织细胞发生蛋白凝固达到分离的目的。密集刺入的温质针代替手术分离粘连肌筋膜,新生的微血管从针孔处长入,对急性和慢性MPS均取得xx率90.6%,1-4年的复发率6.5%的优异疗效。密集型温质针xx后的病变区局部组织血流增加50-150%,1个月后仍增加20-40%,局部温度增加1.14℃,形成了以温针针道为中心的圆柱形热传导生物反应区,加温60℃和70℃的热反应区{zd0}面积是半径2.4mm和2.8
      mm,不但保持正常骨骼肌血供途径还能促进新生xxxx长入肌筋膜,改善肌肉血液供应。他认为针刺并加热时在病变组织的肌筋膜与骨膜中具有深部的热疗效应,可xx骨骼附着点的软组织原发性炎症反应,温质针的镇痛机理可能类似激光打孔xx心肌梗死。在搭桥手术也不能逆转的难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病人中,坏死心肌被激光打孔血液灌注针孔致使心肌再血管化,术后6个月仍有68%的孔道开放。密集型温质针xx的注意事项:⑴
      熟知下针点/区的解剖和重要组织器官,尤其是神经、血管和肌肉的位置和走向;⑵
      痛点下针,每针相隔1.5~2cm;⑶骨面留针:针尖一定触到骨质,不能越过椎板或横突;⑷防治烧 / 灼伤;⑸充分镇痛。局麻皮丘/ 全层,度冷丁+
      胃复安,可塞风+曲马多+ 胃复安,硬膜外+
      xx。但宣医生也注意到密集型温质针xx时,艾球燃烧制作手续麻烦费时,点燃时会产生烟雾污染、明火、灼伤病人等不足之处极待改革。
郑重声明:资讯 【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 慢在了解,停在情绪,断在沟通,苦在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