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哥·服装美学·用工荒
文/郑渝川
去年贾君鹏,今年犀利哥,都源于寂寞,都成了传说。
一个普通的江西农民,一个经历了巨大坎坷的进城务工人员并不幸沦为行乞者、深受精神疾患困扰,居然成为了大众偶像。他是犀利哥,已经从“杯具”到“洗具”(团圆)的犀利哥。
犀利哥走红的社会反响
2010年1月30日下午,在浙江宁波街头,摄影爱好者无意间拍下了迎面走来的犀利哥,眉头紧锁、抽着烟、腰间系着条红布袋、挎只大号购物纸袋。照片被传上网后,被一名高中学生起名,并夸张的称其为“{ms}宇内究极华丽{dy}{jp}路人帅哥”。
《广州日报》3月19日报道称,“犀利哥”在网络上走红,给大众演绎了一堂生动的混搭设计课。国内此后的许多服装业展会上,各种时尚混搭之风大行其道,无所不用其极。原材料混搭,工艺混搭,甚至跨界混搭(混搭进窗帘和床品之中),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多种不同的风格。
新华社此前播发的消息说,因一首纪念偶像张国荣的《折子戏》而被熟知的xx黄阅,在媒体见面会上,用“犀利哥”造型的人形纸牌,与歌迷拍照留念。连“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也拿这个说事,自称比犀利哥还“犀利”。
《南方xx》3月18日刊发的《犀利哥正传》专题报道提到,国内一些服装企业愿意花高价聘请犀利哥作为形象代言人,还有人准备将“犀利哥”注册成商标,作为其服装的专利品牌。
淘宝网上,甚至国内一些一线城市的中xx商场里,也开始有“犀利”风格的装束出售。
服装美学的通俗化解读
服装美学是个专业概念,大致可以将其内核切分为三块:服装“美”的艺术认知,人体工程学、产品原料化学分析与实验等科学认知,以及由消费者喜好、文体明星等意见{lx}判断、大众文化潮流等因素促成的“流行趋势”。
先来看流行趋势,这其间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常常被解释为人的直觉,把握起来很困难。但正如趋势社会学领域的丹麦学者亨利克•维加尔德所指出的,潮流背后隐藏着规律,无论从艺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商业角度,都能对之进行系统分析。那些享誉全球的服装xxxx,无不在这方面投入巨量资源,对流行趋势如何演变成形、趋势的制造者是谁、流行趋势在不同人群中的接受态度和反应速度、时尚潮流的商业化范畴和收益幅度等问题,进行预判、调查和深刻研究。
当然,服装、鞋帽、手表、珠宝等产品涉及到的流行趋势,也与纯粹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认知有相交重合的部分,在设计师口中,那就叫做“时尚元素”。
不能不说的而是,无论是流行趋势、还是艺术认知,具体到服装这个对象,都比不上人体工程学、产品原料化学分析与实验的重要性。这也正是耐克、阿迪达斯xx在高价之外,所能给消费者以舒适感的最重要来源——众所周知,耐克等知名服装品牌,均建有完整的研发机构,用各种细化的科学测量手段和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满足。
中国服装品牌的山寨化模式
服装品牌要长久、要强盛不衰,只能按照服装美学的这三块,来提升其运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是,这均需要巨量的投入,并且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令人担忧,认真做事的xxx往往会尴尬的成为培育大批竞争对手的“黄埔军校”。于是,当国内那些一个个从代工商、小作坊做起来的服装品牌,注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
无论男装、女装还是运动装,在国内,品牌企业,在其本部保留设计、面料采购和开发、营销、客服职能,部分企业还带有规模不一的直属工厂,然后将全部或大部分生产任务外包给代工商,依据跟单、品控等环节保证外包质量。
这种模式看上去天衣无缝,实际上却留下了两个致命缺陷。{dy},一般服装品牌企业的所谓设计和研发,几乎都只是对国内外大品牌、流行款式的“山寨化”复制,换句话说,就是变相的抄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是,珠三角的品牌服装企业扎堆,每到国外大品牌新款上市的时候,就会派出所谓的设计师,到大品牌商店、铺面集中的香港去“偷拍”、购买样衣,然后拿回自己的设计室,庖丁解牛般的分析“时尚元素”及其流行周期、面料特点、做工要求等等。常常在香港商业繁荣区,进出大品牌门店、手里拎得满满的顾客,都是国内的设计同行,他(她)们时而遇到熟人,心照不宣……
很显然,即便暂时抛却涉嫌侵权的法律争议,也必须指出:这是一种偷懒!如前所述,服装美学包含的三块,都是可以被人所把握的,但前提是保证资源投入、尽力而为、具备分析水平。服装品牌企业热衷对国外大品牌流行款式的跟风,回避了真正的科研,也没能真正培育自身对流行趋势等时尚元素的领悟和驾驭,一旦出现判断失误,企业则不得不陷入库存满仓、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为了规避被大品牌追诉、索偿的法律风险,国内服装企业在跟风中,普遍采用用几种流行款型为模板、打乱其“时尚元素”组合的混搭做法——犀利哥随意的“混搭”风格可以走红,证明了该种做法技术含量之低,再一次印证出暴露出业界设计能力的极度缺失。
逼出个用工荒
既然设计、研发可以靠“抄”、借鉴、混搭,那么就在这些环节就花不了多少钱,也无法成为业界同行同质化竞争的真正依仗。国内服装企业必然要将主要流转资金花在渠道开发与维护上,追求“渠道为王”,竞相用高价追捧一线城市{dj0}商场的铺面,并接受商场苛刻的销售分成规定。看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在广州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逛街,逛了{yt},模特身上、橱窗里边、其他消费者试穿的衣服,总是那么形似,为什么那些看上去很糟糕的衣服,敢于标注那么昂贵的价格了吧!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缺陷,既然企业要在优质渠道上拼实力、抛洒真金白银,那么拼来拼去,必然也必须大幅度控制压缩代工费用。在优质渠道、一线城市{dj0}商场面前装“孙子”的服装品牌企业,却成为了打工商的“大爷”——建立和运行代工企业的难度低,也自然没有什么话语权。品牌商可以从容选择代工商,有些下手“狠”的还常常利用跟单、产品检验等环节克扣代工费。吃了哑巴亏的代工商,如何在倒闭之前保证维持?降低人工等可控开支,并尽量在加工淡季将员工炒掉——可以说,这才是服装等国内行业,今年来面临用工荒的真正原因。
总而言之,在“犀利哥”传说红遍大江南北、再以一种比较温情的方式落幕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由此剖析出中国品牌服装的致命伤,放到更大的场域而言,这也未尝不是“中国制造”之所以难以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一种讽刺性的缩影。这几年来,越来越显著并在今年以集中爆发方式出现的“用工荒”,能不能由此倒逼中国服装等行业企业,回到健康的运营管理道路、打造出真正具备技术含量的独特竞争力,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