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三江厂”再建,搬迁之路(之一)_青山依旧_新浪博客

    1980年2月26日,原农业机械工业部以(80)计函字48号文下发了“关于岷江齿轮厂和湔江农业机械厂要求搬迁厂址的复函”全文如下:

    四川省机械工业局:

      岷江齿轮厂(80)岷齿整字第002号《关于要求调整搬迁的报告》和湔江农业机械厂湔机(80)基字第004号《关于搬迁厂址的请示报告》均收悉。我们认为报告中所反应的问题确实值得重视,并应妥善解决,基本同意工厂的报告,今转你们,请结合你省农机工业的调整改组,提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方案,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

                              一九八O年二月二十六日

   全文文字不多,文件以函形式,措词亦显谨慎低调,但这毕竟是件很震撼人心的事。在那个年代,由上级批准同意,对已建成生产的工厂丢弃而另建同样的工厂,实在是很新鲜又破天荒的事情。两厂反应的问题主要有二条,一是工厂所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二是市场经济对因受极左路线原因而建的两厂生产经营严重冲击。这二条已经对二厂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如果不尽早搬迁后果严重。

   自然环境的恶劣最主要是指龙门山的地震,特别是从上世纪的1974年起,龙门山一线地震就活跃起来,两厂的职工早就知道1933年茂汶的7.5级大地震和1958年6.2级地震、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对两厂的波及也很大。从直线距离看。湔、岷两厂距茂汶只有二十多公里,使得两厂职工人心浮动,像惊弓之鸟一样,197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新中国的{dzz}xxx、xxx、朱德相继离我们而去外,地震的坏消息又不断干扰着中国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令人惶恐不安。果然,1976年7月28号唐山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zd0}的一次毁灭性地震,中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记得那年好几个月都住在防震棚子里,山里没什么空旷地,湔江厂区有一块稍大点坝子,单身职工和部分双职工,就都挤在简易的棚子里,吃、喝、拉、撒,休息、睡觉就都在这棚子里了,岷江厂的多数都住在厂里的子学校操场子上,还有部分双职工就在自已住的楼前找块稍大点空地,一张大木板床,四角绑上四根木柱,做成蚊帐架一样。挂上蚊帐,帐顶上盖块塑料布,再加上一层油毛帖就能防雨了,四周围上塑料布,就是座房子了,一家老小以此为家过日子,家家户户床挨着床,有条件的还在棚子里吊上电灯,说来也怪,那年的七、八月份,山里的雨,来得个多,而且常常是暴雨不断,云杉雾罩的,暴雨一下来,跟着就是雷电闪闪,特别是那种落地雷,真真是吓死人!,又响又炸,一个个大火球就在山坡上滚动,不用说孩子们,就连上岁数的人也没见过那景像。厂里的生产停了好几个月,那日子真的是难熬。

    唐山大地震以后没过多久。紧接着在四川松潘平武8月16日也发生了7.2级地震,以住也常有轻微的有感地震,8月16日晚上22:06分忽然床象秋千一样,湔岷两厂的职工都紧张得了不得,特别是岷齿,凌晨4点多钟就有一些职工成群结队地拉着孩子提着包,步行离开了工厂,走到白水河镇,乘汽车或小火车离开山沟赶到成都,据说有的职工在上火车之前,还把自家养的鸡也带出来,用稻草在鸡身上插上一个十字,放在成都火车北站的马路边叫卖。卖了就上车回家了。那一次地震,导致有的宿舍楼的外墙出现了较大的裂缝,工厂停产了1-2个月。不久岷江就在工厂靠山坡的位置修建了地震测报站。地震站的很多仪器都安装在山坡处开挖的一个纵深30米的山洞里里,仪器的终端显示都安装在了山洞外边的大办公室里,工厂还选派了强有力的科技人员,白天晚上的值班,来观测.监视地下应力的变化数据及震情信息。这个站在四川省的地震群测群报点中颇有名气,曾经接待过以国际地震协会·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力武常次教授为团长的日本地震考察团,和以居伊·佩里埃博士为团长的法国地震学代表团。为了更好的预防地震,工厂还自己制造了大功率的地震xxx,开关就装在了地震站的大办公室里,拉响警报以后,整个山沟都听的到。1981年11月,就在白水河还发生了4.5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3公里。并伴有数次余震,虽说震级不大,但因为震中就在白水河。所以发生时山上浮石乱滚,工厂断电,地声隆隆,那时我的两个孩子,一个九岁,一个才五岁,吓得混身哆嗦,,这种记忆,是终生难忘的。至于说气候潮湿,日照甚少,年年雨季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终年不绝于耳的哗哗河水声,早已习以为常了。

    1979年起工厂生产开始大幅度下降,这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路线长,运输费每百元成本占有量高达13%以上,给工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工厂办成小社会,非生产固定资产(占了35%以上)和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占24%以上),使得企业管理费用大大高于同类工厂,而且因公外出办事、开会。那怕是到上级报一份统计报表,来回行程得有200公里,单就差旅费一项每年就高达数十万元。职工有病要看病治病,更是困难重重,造成工厂的企业管理费占了总产值的35—40%。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给寻找用户、售后报务,也带来很大的不利,失去了许多市场机遇,到1980年没有生产任务,没有用户,濒临全面停产,形势十分严峻,为此省机械厅派驻工作组进厂,帮助工厂渡难关。

    原农机部在了解工厂困难真实情况后,果断作出同意湔岷两厂搬迁厂址,实属英明的决策,但这里还是有必要提一提岷江厂的老厂长王培先,为反映湔、岷两厂的困难。王厂长先后多次跑部、省,急工厂所急,解职工之心情,令人不能忘怀,促成了上级早日决定同意两厂搬迁功不可没。

    虽然厂址同意搬迁,但这事如何做?四川省的农机工业的调整改组什么事候搞?两厂一点数也没有,另外1980年正是国家“六五”中期,对小小两个工厂搬迁这样不大不小的事,引不起大的重视,来作特别安排也是事实,结果只能在工厂范围内,组织几个人员到处跑跑,问问,作些选点工作,从1980年—1983年,先后与彭县、成都、新都、郫县、双流、简阳等地区的政府,企业接触,联系,洽谈,有独立新建,合并组建、也有并入分解、但都因方案模糊,或条件苛刻,未有效果,而更多的是因为当时工厂搬迁还是件很新鲜的事物,不被人们理解和支持,两厂的职工也对工厂迁建心中没底,也很渺茫。直到1983年国家“七五”开始,大的环境形成,省机械厅和省农机总公司有关领导(省机械厅寇润圻付厅长、张百洲处长、农机总公司刘方煜总经理)为两厂牵线搭桥,很快就有了结果,岷齿併入川齿,湔江迁建德阳市。

   岷齿并入川齿方案很好。这两家厂都是省厅下属的企业。主管领导相同、产品相近,规模相近(川齿比岷齿略大),原本都是三线企业(川齿原为天津第九内燃机厂六十年代内迁到四川的),企业文化相近,这样的迁建合并矛盾较少,而且川齿能为岷齿的迁建提供很多基础条件和方便,两厂合併的原则是成果共享,风险共耽,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全新的齿轮厂,岷齿并入川齿后不再保留岷齿厂名,新建部份新车间,调整部分老车间。两厂的领导和管理干部,统一安排,生产工人按生产工艺和车间统一配备,新建的十几幢家属宿舍和川齿老宿舍,按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全厂职工进行评分,根据职工的分数高低由高到低进行安排,分数高的住新宿舍,分数低的住老宿舍,不管是原岷齿的还是川齿的,一视同仁。

    省政府和省三线办分两次批准了岷齿的迁建规模,建设从1984年起到1987年基本完成,1987年下半年起岷齿职工开始从白水河大批搬迁到川齿所在地双流文星镇,岷齿职工从此结束了二十年的大山深处生活,1987年10月份,我和几位负责湔江基建工作的同志一起前往川齿参观,看到他们的迁建合并工作做得好,十分羡慕。同时也得到岷齿同志的帮助,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住宅图纸,以后湔江在德阳所建生活区的180套住宅,就是用的岷齿的这套图纸建造的。岷齿的迁建工程按要求在“七五”期间园满结束,为川齿厂的“八五”的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岷齿的工厂迁建像套路明晰,干净有力的“长拳”,那湔江厂的迁建就如一套,推推拉拉,缓缓慢慢,有动有静的“太极拳”了。从1984年定点德阳到全部建成迁到德阳投产,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真正是难熬的八年啊!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六、 “三江厂”再建,搬迁之路(之一)_青山依旧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