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载入历史的历史 我们走在大路上(图)

我们走在大路上

12月初,北京的气温已经实实在在进入了冬季,而在广州或深圳,街上还会走着穿衬衫和短裙的少女。交通发达的今天,很容易感受到时空的转换。铁路、公路和航空港,人们川流不息。我加入其中,在由北向南的交通动脉上,一段接一段换乘交通工具,切身体验着在路上的状况。而这一路,过往与现在,又贯穿了多少人出行的经历。

出发时,北京西站的候车室站满了人。在通道处,我旁边有个小伙子,个头不高,提一只开了线的人造革包、一个纸袋子,还有一只塑料桶。各个候车室都满满的,我们就靠在外面的墙上,边等着各自的车,边聊起来。

他是1986年生人,家在河南内乡县。他告诉我,在他们家乡,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的男女都出去了,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娃娃。这么一来,出现个什么现象呢?那就是大白天有人敢到村子里偷盗,直接把牲口牵走。赶到了收麦的季节,在外面打工的劳力都回不来,麦子还要雇人割。

他自己{dy}次出远门,是去广东投奔老乡,开始就是打零工,什么都干,后来不错,进了工厂,生活稳定了。月工资开700元,他能攒下500元,寄回家去。从不买东西,也没时间买东西。

今年下半年广东不少企业裁员,部分打工者就转往北方。他买张火车票到了北京,在老乡做大厨的饭馆谋到个切菜的岗位,月收入千元出头。本想过年不回家了,挣点钱再说,没想到家里临时有事,于是就像许多人一样,加入了比往年来得早些的春运返乡潮。

新近发布的消息称,今年春运预计全路将发送旅客1.88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客流高峰来得早,上得猛。

这30年来,春运的曲线始终向上,不仅铁路,公路、民航的记录也是连年刷新。

不妨回溯一下历史。春运的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建国初期的恢复建设,物价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员往来增加。政府开始实行公休假制度,大多数职工假期回乡,还有些到名胜景点游览参观。1954年,铁道部在对几年来春节旅客运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统一制定了铁路客运91种统计报表,就此拉开了铁路春运的序幕。那时,客流主要是支边东北、西北的钢铁、石油、纺织企业职工和探亲的知青,客流相对集中,但运能极其有限,日均客流量仅73万人次。以后这一数字一度攀升到200万的高位,“xx”期间有所下降。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复苏,春运客流逐年回暖。进入90年代,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形成客流方向明显的“民工流”,由此造成了对铁路春运的首轮冲击。

据了解,春运客流历来处于不均衡状态,以铁路为例,表现在节前客流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京地区;华东和华南客流主要从东往西、从南往北;北京地区则向四面八方辐射,基本上是从城市流向农村。节后客流则反之。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基本与民工流向一致,也就是说,巨大的民工流构成了春运的主流。“春运产生在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都叫‘战春运’,当作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没想到,这根弦一绷就是几十年。”一位老铁路感叹道。

毫无疑问,经济是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而制度与观念的变革,同样不可忽视。日益松动的户籍制度和勃兴的房地产业,直接促进了跨省间的人员流动。曾几何时,“外地人”还是个刺耳的词汇,现在我们会说,外地人怎么了?我们身边的外地朋友和同事越来越多,许多夫妻就来自不同的地方,而这在以前是要造成两地分居的。一位有三十多年驾龄的司机对我说,与过去相比,现在路上最突出的就是两个字:人多。不管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有人上车,有人出门。要在以前,偏僻地方的人出趟远门是件大事。

出门方便的背后,是交通运力的改变。

我乘坐的发往郑州的135次动车,航空座舱式环境,680公里,5个小时就到了。郑州是中国铁路的枢纽,几条东西南北的主要干线均在此交会,人们形容说“郑州一感冒,全国都发烧”。而在运输形式单一、仅有京广和陇海等主动脉的40多年前,郑州的战略位置更可想而知。许多人的出行经历都离不开这座城市。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全国动员了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或边疆,仅上海一地就有十万青年,去了万里之外的天山南北。那些岁月里,上海至新疆的52次列车成了他们人生旅途的一部分。

王老师是1963年去的新疆。离开上海对于他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就像是去一次秋游。先是到市中心集合,排着队去火车站。印象最深的,火车一动,整个车站“哇”的一片哭声。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车窗外的景色全变了,破败的房子,荒芜的田野,这就是那时的灾区。车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停下,列车两旁挤满灾民。后来到了甘肃一带,说句现在不能相信的话,十几岁的女孩子连裤子都没有。xxxx进入新疆,到了一个小站,带队的说到了,都下来。这个地方叫大河沿。没有车站,就是光光的戈壁,两条锃亮的铁轨,从东边过来,到西边消失。在这里再坐上敞篷卡车,又是xxxx,穿过天山,两边都是大山,上百多公里,没有一棵树,是去往南疆的必经之路。

4年才有一次探亲假,大部分人的月工资是29块6毛8,两个月不吃不喝能买一张火车票。到新疆的这列火车叫“强盗车”,为什么叫强盗车,因为都拼命带东西,拼命地抢行李架。好不容易探一次亲,恨不得把家掏空,把上海搬走。一旦有机会回到全国最繁华的上海,就不顾一切地{qg},什么咸菜、香肠、白糖、酱油、尼龙袜、胸罩、草纸、头箍、雪花膏、塑料布,无所不包,许多人带得最多的是挂面。

你只要有钱就买,只要有体力就背,但是上火车怎么办呢?送,家家户户都派人去送。有办法的人,早早通过别的地方溜进去,先到车厢的行李架上躺着,占着地方。他自己的人还没有到,他就躺在那儿,别人把他往下拽,就打,打得乱成一团。东西到了以后,堆到行李架上,塞得一点缝都没有了,座位底下都塞满。那些打架的人,衣服也扯破了,头发也乱了,下去了。之后就该他们出发了,他们上来以后,互相一聊,你是农一师的,我是农二师的,大家都是兵团的知青,结果就一路谈笑而去。

那时候的快车比现在的慢车还慢,多数车逢站即停,在郑州一站就是好长时间,补充给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畅通和安全都是郑州局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在郑州铁路局工作多年的员工介绍说,“郑州北站是亚洲{zd}的火车编组站,南来北往的货车都要在此重新编组,然后开向四面八方。”郑州铁路局曾经涉及七个省份,管辖整个中原地区的路网,2005年,铁路系统撤销分局,郑州局在那时被一分为三,“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运输效力,一方面也是铁路技术装备改进的结果”。在过去几年中,铁路先后进行了六次提速,很多时候,过往的车辆已无须在郑州停留。

…………

作者: 张力

(欲知全文 请阅读《华夏地理》2009年1月号)

郑重声明:资讯 【可能载入历史的历史 我们走在大路上(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