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10-03-29 11:50:16 阅读22 评论0 字号: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济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

{dy}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dy}节  “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43.83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596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7 亿元,比“九五”末翻了近两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29亿元,“十五”年均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4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2.7%。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稳步推进,畜牧业增长迅速,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4%,比“九五”末提高18.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品链条逐步拉长,能源、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服务业己成为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2.3:55.9:31.8演变为“十五”末的6.9:67.4:25.7;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5年累计投资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44%以上。建成了沁北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国电豫源2×13.5万千瓦热电机组、济钢百万吨钢、豫光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豫光十万吨锌、豫港百万吨焦、济洛高速、济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了济晋高速、济运高速、联创化工、中原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焦炭、铅锌、钢产量分别达到167.8万吨、58万吨、150.7万吨。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世纪广场、篮球城、行政区、环城路、沁园南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一期、第二水厂、西气东输、城市供热管网等项目,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吨,城区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用气普及率达到47.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4%,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镇化率达到40.01%。2004年荣获了“河南省人居环境奖”。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粮食流通、行政审批等改革顺利进行,投融资、公共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司法体制进一步理顺,济源中级人民法院和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相继成立。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带动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36亿美元,豫光进出口总量居全省企业{dy}位;5年累计利用外资8665万美元,年均增长36.8%。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转化科技成果,2003年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年培训职业技术人员近1万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工业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市律师学院建成招生。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篮球产业快速发展,获得“全国篮球城市”称号。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12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完成,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92张。就业再就业工作富有成效,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9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4294元和1464元。

总体上看,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这一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实基础。经过“十五”的发展和积累,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86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正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初具规模,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逐步壮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济焦、济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制约因素。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对资源依赖重、环境影响大,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已形成双重约束;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偏小,高素质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缺乏;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的同时,进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在不断增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山区差距更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面临着与先进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及省内发展较快的地区超越我市的压力等。

发展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将为我市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原城市群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中原城市群中{wy}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增强了我市加快发展的动力。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为我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全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看,国民经济将进入活跃、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既是我市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大有作为期,我们必须紧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

第三节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带动、科技兴市、三产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深化各项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山川秀美、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dy}要务,把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作为发展的基本途径,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关键领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开发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带动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用发展和改革的理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各领域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打破二元结构,全面落实教育、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节约发展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利益协调,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人均生产总值名列全省前茅,在中原城市群中走到前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

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5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左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主要发展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4:67:29;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5%左右;城市化率达到55%;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发展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5年累计突破450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500公里,高速公路突破10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

人民生活主要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农村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

社会发展主要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万人,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bfb};城市燃气化率达到80%;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95张;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0亿元。

可持续发展主要发展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45%;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天数比重达到7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bfb};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左右。

第二章  空间布局

{dy}节  形成工业发展新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立足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引导工业向“一园两带三区”集中连片发展。

一园:科技工业园。重点研究开发矿用机电、纳米技术、新材料,建成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两带:虎岭工业带(暂定名)。从承留虎岭至轵城泽峪一带(含531区域),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医药、煤化工等工业。

孔山工业带(暂定名)。从克井至五龙口,沿太行山脚一带,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

三区:天坛工业区。以济钢、奔月浮玻、太行水泥、巨康陶瓷等企业为主的老区,重点是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原则上不再扩大规模和新上其他企业;对重点污染企业,分步骤搬迁。以中原国际商贸城为依托的新区,重点发展商贸业、服装加工、食品等都市工业。

西部工业区(暂定名)。沿济运高速公路,在邵原镇、下冶乡选址建工业区,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矿产品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相关产业。

东部工业区(暂定名)。在境内蟒河下游,沿获轵路,以东蒋为中心建设工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

第二节  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形成“中心城区+组团+重点区域”的空间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心城区。强化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在环城路内,以焦枝线、愚公路、北蟒河、湨河为界,形成“五区”功能布局。焦枝线以西,建设都市工业、商贸区;北蟒河以北为居住、休闲旅游区;北蟒河与湨河之间为商业中心区;湨河以南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行政综合区;愚公路以东为居住、商贸综合区。

三组团。曲阳、轵城、克井三个组团。曲阳组团以曲阳湖为中心,重点发展教育、休闲娱乐业,建成城市西花园。轵城组团以古轵生态苑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及相关产业,建成城市南花园。克井组团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孔山、灵山一带的绿化力度,建设城市绿色屏障。

三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五龙口、坡头、邵原三个重点区域。加大扶持力度,把三区域建设成为经济增长快、人居环境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区域。

第三节  建设特色农业新区域

按照规模化发展、工厂化经营的原则,引导农业向区域化布局,形成平原区集约化农业、山区生态特色农业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平原区。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山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经济林、烟叶、中药材等,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第四节  构筑立体交通新体系

以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构筑快速、便捷、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

城市道路。打通学苑西路、北海路、济渎路等,延伸黄河路、愚公路,建设二环路,形成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

公路。建成济源至晋城、济源至运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济源至沁水高等级公路,改造邵吉线和郭木线等干线公路,全面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形成与周边城市三纵四横(三纵:二广高速、207国道、郭木线;四横:济邵高速公路、获轵线、新济线、焦克路)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服务水平。201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高速,市乡间通二级公路,乡村间通三级公路,村到自然村通四级公路。

铁路。完成济源站候车大厅和站区线路改建,改造扩大莲东站和盘谷寺站,建成轵城危险品运输专用站,新建和改建企业铁路专用线,提升济源铁路运输能力。

航空。积极推动济源xx机场改建为军民共用机场,努力发展成为省内重要的支线旅游机场。

第五节  营造生态济源新环境

合理布局重大生态工程,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保护区。加强对济源辖区内河南太行山{gjj}自然保护区、黄河国家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合理开发小浪底、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小沟背、邵原原始森林、南山森林公园等生态区,保持区域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托黄河标准化堤

防,建设黄河生态工程。

水源涵养区。加大黄河、蟒河、济水源、沁河等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力度,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逐步关闭水源涵养区内企业和居民用水自备井,提高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大监测、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城市饮用水源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水源地水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

生态治理区。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加大小浪底、王屋山治理力度,保护自然生态。全面实施植被修复工程和沉陷区治理工程,做好南部丘陵、万羊山植被修复,恢复克井、下冶、邵原等矿区生态。

第三章  发展途径

加快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服务业,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升级带动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dy}节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工业经济增长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由资源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形成支柱产业做强做优,成长型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

1.积极推进工业转型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实现工业增长的战略性转型。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以原材料工业、资源型工业为主向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泛采用新技术,促进铅锌、化工、建材等行业由低端产品向xx产品转变,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逐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工业增长模式。注重规模经济,严格执行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产业素质。

培育企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深度挖掘潜在优势,加快钢铁、铅锌、水泥、煤炭电器制造、机械制造等企业并购、联合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元的企业3家,超2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8家。

促进产业聚集。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发挥集聚效应。合理规划,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加强铅冶炼、煤炭电器企业之间的协作,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铅冶炼、煤炭电器产业集群。

2.做强做优支柱产业

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配合中原城市群新-焦-济产业带建设,做强做优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建设能源、铅锌生产、煤化工三大基地。2010年,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支柱产业中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电力工业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逐步关停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安全隐患多的小火电。运用先进发电技术与设备,推进清洁化生产,降低排放,实现清洁发电。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工业升级。重点支持沁北电厂二、三期工程,国电二、三期工程,济东变电站,荆华变输电,110KV中心输变电等项目。煤炭工业按照规模化开采、集约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煤炭资源,重点扶持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发展洁净煤生产。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型煤、精煤、焦炭的生产比重。建设济源煤业2号西井、克井二矿新井、中亿石油公司洁净煤项目。2010年,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原煤和焦炭产能分别达到600万吨、450万吨;能源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左右。

建成全国{zd0}的铅锌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统筹考虑环境容量,实施铅锌冶炼总量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铅锌企业参股控股开发矿山资源,建立原料基地。重点支持豫光金铅等企业发展,以豫光为龙头,加大铅冶炼企业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探、采、选、冶及深加工产业一体化格局。加快建设豫光20万吨锌、20万吨再生铅综合利用项目,万洋冶炼富氧底吹炼铅炉项目,金利铅业金银铅综合回收等项目。2010年,电解铅和电解锌产能分别达到80万吨、30万吨。

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以煤化工为主,加快发展化工产业,逐步形成精细、合成、盐、生物等并存的复合化工结构。煤化工以打造煤焦化—煤焦油—煤焦油深加工、煤焦化—焦炉煤气—煤气深加工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焦油、甲醇、碳黑、碳素等煤化工产品。重点建设200万吨捣固焦、60万吨焦油、60万吨甲醇、15万吨碳黑、10万吨粗苯加工、30万吨碳素等项目。盐化工以树脂粉生产为主,采用离子膜烧碱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努力打造树脂粉—化工建材产业链。重点建设恒通化工50万吨树脂、大口径UPVC管材项目,豫港焦化50万吨树脂、高吸水树脂项目,豫源化电全封闭电石炉项目。精细化工以清源水处理公司为依托,积极开发新型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建设水处理剂、L-苯丙氨酸项目。化肥生产以提高复合化率,发展高浓度多元素复合化肥为重点,加快发展专用肥步伐。重点建设丰田肥业微生物有机复合肥、碳酸钾等项目。2010年,树脂粉产能达到100万吨,焦油60万吨,甲醇60万吨。

优化发展钢铁工业。支持钢铁企业跨区域合作和联合,发展xx板带管材和高效钢材,围绕钢铁—机械零部件—机械设备,逐步提高机械用钢比重,形成以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殊钢材为主,建筑用钢为辅的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济钢重点发展硬拉丝钢材、H型钢材、优质合金结构钢等工业用钢材;中原特钢依托设备优势,重点生产优质锻铸钢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建设限动芯棒、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

改造提升建材工业。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档次为重点,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力提高水泥行业集中度,全面淘汰普通机立窑,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促进水泥工业结构升级。增加玻璃品种,扩大xx玻璃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优质连铸耐火材料和高效制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重点支持建设奔月浮法玻璃生产线和在线硬镀膜玻璃生产线、太行新型干法水泥、沁北电厂和豫源化电粉煤灰综合利用、济源煤业煤矸石综合利用、耐火炉业高温烧成镁质耐火材料和连铸耐材等项目。

3.做大做强成长型产业

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有比较优势、成长潜力大的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x产品。

培育壮大机械制造业。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环保设备、石油钻具、机械零部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市场,打造机械零部件—关键零部件—机械设备产业链,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零部件生产和机械设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煤炭电器行业重点发展新型高低压电器防爆开关、液压支架等矿用电工电器设备和机械通用基础件。中原特钢扩大铸管模、石油钻具生产规模,开发相关系列新产品。重点建设液压支柱、高低压开关、矿用电器、新型防爆开关、成品瓦楞辊生产线、等离子避雷技术产业化、机械压路机、抽油杆生产线技改等项目。

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绿色食品,做大做强饮料、淀粉、速冻食品产业。依托宫殿酒业和王屋山黑加仑公司,大力开发生产果汁饮料、果奶饮料、蔬菜汁等产品。鼓励开发安全、优质饲草饲料。加xx制品、肉制品深加工支持力度,重点建设蔬菜汁、无公害功能食品、赖氨酸、速冻食品和无公害肉类及制品等项目。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着力打造科技工业园,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左右,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

新材料。加快新型特殊钢材料、优质高效连铸耐火材料、纳米材料、磁性材料、高吸水性树脂材料的开发。以天泰特种材料公司为龙头,研究开发PPS产品。以河大纳米中试基地为依托,开发纳米材料系列产品。以宏达高岭土公司为依托,开发纳米氢氧化工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开发矿用机电智能化制造技术、高低压变频启动技术、煤矿井下瓦斯抽排放技术、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及环境地面检测控制技术和新型电动车等技术。加快表面帖装频率谐振器、SMD石英晶体频率片、光学石英晶体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

生物制药。医药工业重点加强冬凌草原产地保护,建设冬凌草产业园区,加快开发冬凌草xx粉针剂等产品。积极发展医药新材料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xx。重点建设济世药业20亿支xx粉针剂、透皮给药、抗肿瘤基因医药、系列疫苗产业化等项目。生物农药重点开发病毒生物杀虫剂技术及制剂工艺、半乳甘露寡糖食品添加剂。以白云实业公司为依托,开发生物杀虫剂系列产品,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

新能源。重点开发长寿命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地能综合利用技术和地能三联供热泵机组、生物质能与煤混烧发电技术。以豫光、佳亿为重点,建设阀控铅酸密闭蓄电池项目和高效节能矿灯项目。以中亿石油公司为依托,重点建设醇醚燃料项目。

第二节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以创新机制为核心,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强化组团发展,支持重点区域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1.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通过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乡政策等六个一体化建设,逐步xx城乡发展障碍,构建和谐、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编制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逐步形成区域分工鲜明,结构合理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比较优势。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系,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zd1}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实现设施高效利用、政策有机统一、城乡居民共享,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体系。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实现城乡政策一体化。

2.提升中心城区地位

以现有建成区为中心,将亚桥等有条件的乡镇纳入城区管理范围。改造、完善现有道路,打通核心城区所有断头路,构建城市道路网络,拉大城市框架,建设二环路,加强中心城区与工业区、组团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心城区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强排水、供热、燃气、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污水、垃圾处理,形成完善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网络。2010年,城市燃气化率达到8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bfb},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建设文化城、博物馆、体育场、大型游乐场等大型公共设施项目,重点发展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金融保险等产业,满足居民就业、住房、教育、文化娱乐的需求。

按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建设标准,加大生态系统建设力度,建设公园、植物园、滨河绿化、城市生态防护林等项目,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城市景观。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改善市容市貌。注重突出特色、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位。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行严格的降低管理成本政策,健全管理机制,实施精细管理,营造祥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增强城市魅力,吸引人口、产业、要素向中心城区集中。

3.加快组团发展

加xx组团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合理定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组团之间的功能互补。充分发挥三组团对中心城区的承接、补充作用,通过三组团发展,扩大城市规模。

曲阳组团。以曲阳湖为中心,将承留、思礼部分地区纳入组团范围。与黄河西路连接,建设环湖公路,加快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功能。加大曲阳湖、三河水库的改造治理力度,建设水上娱乐中心。依托区位和自然优势,积极发展教育。充分发挥南山森林公园的作用,发展休闲娱乐业。

轵城组团。发挥城市近郊优势,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古轵生态苑为依托,重点发展花卉、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等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满足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需要。发展工厂化、设施化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克井组团。克井镇区适度向南发展,进一步完善水、气、热、路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整治周边环境,建设灵山公园,加大荒山绿化力度,构建生态防护带。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和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生产及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高效耐火材料、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等,形成煤炭生产—煤炭深加工—建材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4.强化重点区域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产业,形成特色”的原则,引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加大对重点区域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重点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与城区功能对接,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

五龙口区域。依托沁北电厂、五龙口景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功能,大力发展电力、旅游、物流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济源市东部的重点区域。

坡头区域。依托小浪底景区、西霞院水库、黄河西滩,着重发展旅游、娱乐、休闲度假等,建成济源市南部的重点区域。

邵原区域。依托与山西接壤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和矿产品加工业,建成济源市西部的重点区域。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扩大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壮大林果业,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发展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烟叶、药材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继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规模,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的申报工作,形成原产地农业品牌。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轵华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特色花卉苗木基地、王屋山绿色中药材GAP基地。

大力发展畜牧业。以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中心,支持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养殖,重点建设沁河、黄河绿色奶业生产带,在全省率先建成无公害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程,建立健全畜禽防疫体系。鼓励开发安全、优质饲草饲料。重点建设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和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体系网络等项目。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

壮大林果产业。加快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绿色产品,促进传统林果业向生态型转变。重点建设优质薄皮核桃基地、优质石榴基地、无公害酥梨基地、大樱桃基地等项目。2010年,经济林面积超过30万亩。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xxxx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xxxx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扶持xxxx。建立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产业资本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以宫殿酒业、正兴玉米、康达奶业、万佳食品公司为主的农业产业化xxxx,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引导xxxx与农户建立以资产、资本为纽带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进入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流通环节。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跨区域经营。支持xxxx、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有效提高农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全市3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和销售。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体系。充分发挥市农科所的作用,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依托古轵生态苑、裴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的培植力度。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农产品的标准、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项目。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水平,2010年,万人农业技术人员达到30人以上。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26.4万人的饮水问题。加强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环境。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成一批以沼气为能源的生态示范乡和示范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太阳能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2010年,全部行政村实现“五通”。

完善防洪减灾兴利体系。建设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小浪底北岸灌区、节水灌溉、河道整治、水保综合治理、沁河五龙口段和黄背角灌区综合治理、济水源水环境整治等工程。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

搞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十一五”期间,山区所有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村(户)基本实现搬迁,完成1.7万人迁户并村工程。加大扶贫力度,使山区64个扶贫村,2.9万贫困人口脱贫。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优化美化村容镇貌。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积极预防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重点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处理场、农村垃圾填埋场、封闭垃圾屋等项目,实现各乡镇有垃圾处理场、环卫机构,实施垃圾集中处理。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现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率先在中原城市群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加大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力度,提高农村师资水平。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建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

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

第四节  以文化产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吸纳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逐步形成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日益壮大的新格局。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9%。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抓住我市被列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主轴城市的大好机遇,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壮大,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一带两城三个产业功能区”的布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各旅游景区为依托的环形文化旅游产业带,要突出文化特色,加强文化景点建设,提升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比重。王屋山景区以道教文化为特色,倾心营造道教文化氛围;五龙口景区以山水文化为内涵,突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小浪底景区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打造沿黄文化长廊。以篮球城和文化城为依托的“两城”,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文化娱乐产业。形成“三个产业功能区”,即以济渎庙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品产业功能区,依托济水文化,拓展济渎庙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空间;以九里沟为依托的艺术培训和书画交易产业功能区,逐步放大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书画城;以城市主要场所为平台的文化娱乐产业功能区,通过改革、整合,增强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潜力。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放宽文化产业准入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导向型投资为基础、企业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投资机制。整合文化资源,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重点培育1-3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2.加快发展旅游业

大力实施精品xx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2010年,力争创国家{zj0}旅游城市,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加强景区建设。坚持开发与建设并重,提升景区档次。加强王屋山、五龙口景区基础设施改造,重点建设王屋山景区山门至索道下站道路拓宽改造、王屋山引水工程及景区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王屋山天坛顶与王母洞、五斗峰之间回线道路、小浪底三峡景区与王屋山景区回线建设项目和五龙口十里画廊、悬泉游线开发等项目。重点做好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提升景区档次。积极开发西戴河休闲度假狩猎区、蟒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曲阳湖景区,加快小沟背生态旅游区、南山森林公园、西霞院水库游览区建设。做好景区周围古旧民俗、生活生产用具保护,建设自然经济村,发展自然文化旅游。2010年,建成3个4A级景区。

创新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树立大旅游的资源观、开发观、发展观,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以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推动王屋山、五龙口景区转企改制。加快旅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各种方式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改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筹建济源市旅游集团。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建立旅游咨询网络系统,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周到、及时的服务。围绕道教、水、茶、画等旅游文化资源,充实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星级宾馆服务能力,规划建设桃园酒店、黄河酒店及景区的特色宾馆。加快天坛砚、根雕、工艺陶瓷、黄河奇石、特色茶等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高标准的游客购物中心。完善旅游客运业,更新旅游交通工具,建立城市到景区的散客乘车中心,实现景区间线路互通。规范旅游中介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到2010年,至少引进一家国际旅行社,2家旅行社进入全省百强行列,四星级以上宾馆达到5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例达到20%左右。

搞好宣传营销。发挥王屋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以“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并重,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为原则,构建以城区文化旅游为中心,以北部山岳生态旅游和南部黄河观光休闲旅游为两翼的“一区两带”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城区历史文化—五龙口自然生态、王屋山山岳生态—黄河小浪底观光休闲两条精品线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举行旅游推介,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加强区域联合。以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远交近联,积极融入沿黄河旅游发展带、西部旅游经济板块和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南太行山观光休闲带无障碍旅游协作体系,加强济—焦—洛和济—晋—洛两个旅游“金三角”的联合,主要景点形成“网络结构”,旅游线路实现多元组合。推进跨区域旅行社合作,与重点客源市场建立服务对接。

3.积极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

商贸业。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形成品牌聚集、购物环境良好、客流量大、竞争力强的核心商贸区,提升老城区商业中心档次。改造、建设亚桥农机汽车商贸城、南街蔬菜批发市场、恒泰国际建材港、六交口皮货市场、信尧数码港五大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亚桥、王屋、邵原、梨林、坡头等特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专业店、货仓式大卖场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升商业品位,初步形成高、中、低三级商业群配套的零售商业服务网络,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商贸流通格局,发展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

现代物流业。以建设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配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设备,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立基本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标准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合理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围绕中原国际商贸城,配套搞好各类大中型建材仓储设施建设,发展商贸物流中心;利用克井、五龙口煤炭市场,建设煤炭物流中心;在环城东路与济新路、高速公路入市口交汇处,建设集农产品批发、检测、仓储、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强化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利用供销社的经营销售网络,整合市物资公司、供销社等国合商业,引导大型工业企业运输部门为社会服务,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联合,形成3-5家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4.发展其他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网络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界共同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企业。健全社区组织,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推动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和布局,引导房地产业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城市功能区、公共服务区、新型社区统筹规划开发。近期以建设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为主,适度建设一批xx次住宅小区,同时加大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力度,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房地产交易机制。重点建设长基置业广场、时代广场、豫港经济适用房小区、建业森林半岛、园丁园、国泰花园、香园小区、产权市场综合楼等项目。

中介服务业。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积极发展人才、劳动力、公证、仲裁等中介组织,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职能,培育保险中介市场,规范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设立济源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增强融通外资的能力。

第五节  加快发展信息化,努力建设信息社会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市为契机,充分发挥济源作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调研基地的优势,实现信息化的跨跃式发展。

电子政务。以服务公众为目的,探索基于互联网构建开放、安全、实用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开发应用办公自动化、公文管理、电子邮件系统。整合各部门资源,提升政府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系统,提高行政监管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政务信息数据库、教育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工程项目。

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大型工业企业逐步推进设计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人员素质,在办公自动化基础上,逐步推广生产全流程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搞好农村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实施“金农工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搞好各类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发布。依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整合资源,加以扩展,建设市乡两级远程科技培训中心,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电子商务。逐步建立信用、认证、支付等信息系统,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信息安全。加大信息安全建设投入,健全信息安全政策,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等级化保护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全市重大危险源(煤矿、安全化学品等)实施电子监控、监测,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广播电视网和各种专用通信网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公用网与专用网协调发展。

第四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以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资源,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dy}节  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

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水、土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的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2.6吨标准煤以内。

合理利用水资源。规划建设配套取水工程,弥补供水缺口,实现水资源的基本供需平衡。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优化配置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使用节水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和节水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喷灌和微灌;推广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处理回用率,2010年,中水回用率达到60%。

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资源。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综合治理“空心村”、砖瓦窑废弃地,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土地复垦,减少土地流失,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整理土地 10万亩以上。以节地挖潜为重点,严禁实心粘土砖生产,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统筹开发矿产资源。完善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广矿产资源采、选、冶新工艺,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集约化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重点做好煤炭、水泥石、白云石、石英砂、钾长石等资源开发利用。引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充分利用市内外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对铝土矿、铁矿等矿产资源的保护。

保护森林资源。以xx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为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2010年,退耕还林累计面积达到4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的各个领域,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豫光金铅、豫港焦化等为重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城市。工业领域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重点建设铅-铅锌合金-蓄电池产业链,甲醇—烯烃、甲醇—碳—化工、煤焦化—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煤焦油—煤制合成氨煤化工产业链、煤炭生产—深加工—建材产业链,煤炭—电力—水泥等产业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资源回收率达到70%。农业领域以农业—畜牧—饲料—肥料—农业为循环模式,构建农业经济循环体系。引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提倡健康、文明和节俭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动物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

推广清洁生产。以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推广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在重点行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带动清洁生产工作由点到面开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发挥财政、信贷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清洁生产项目。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遏制大气环境恶化趋势。

城市环境整治与保护。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加快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环城防护林工程,加强北蟒河、湨河的治理,形成城区景观河道,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的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有效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到2010年,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bfb},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天数比重达到75%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bfb};蟒河南官庄断面水质COD浓度减少到40mg/L以下,氨氮浓度减少到8mg/L以下。

工业污染的控制与防治。优先发展低能耗、高效益、无污染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业项目,限制发展有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工业项目。对城区污染企业逐步限期迁出。严格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能力,关停区域内污染企业,努力削减工业污染,全面强化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和综合利用。实施企业园区化,统一规划园区排污等环保设施,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抓好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污染,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成果。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区企业的检查力度,治理整顿或拆除搬迁治污不达标的企业。

农村污染源防治。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防止农村水质的污染和生物链的破坏。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实现种植业良性循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鼓励使用畜禽粪便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积极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污染。

第五章  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收入水平,着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dy}节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支持省级、{gjj}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发展民营科技研发机构,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济源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铅锌冶炼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改进科技资金、科技项目实施机制,市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市财政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市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财政预算的比重达到1.5%。提高科技普及经费投入比例,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引导各类科研主体增加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2010年,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gjj}企业技术中心2家。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注重发展特殊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建成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济源律师学院建设,建立济源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努力使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2010年,“普九”覆盖率达到{bfb},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提高师资水平。坚持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形成办学投入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实训基地、教师进修学院、实验小学、同美实验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等。

第二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优惠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失地农民纳入就业范围,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形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支持并规划发展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就业中介服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积极开辟劳务输出新领域,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外出就业,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左右。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建设高级技工学校及培训中心,年培训各类人员3万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比例达到90%左右;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万人左右。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xx城乡保障体系差别为目标,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支柱、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失业保险,规范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城镇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民{zd1}生活保障线,实施土地换社保、土地入股等政策,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鼓励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健全{zd1}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建立城乡救助体系,将城市{zd1}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重点建设社会福利院、福宁陵园。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发展慈善组织。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

第四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zd1}工资保障制度和{zd1}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城镇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效调节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健全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监管,防止公共权益流失。

第五节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创建一批先进文化乡镇(社区)和民间艺术之乡。建立基层文化专门辅导队伍和发展扶助基金,大力开展社区文化、老年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弘扬主旋律,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努力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做好济渎庙、大明寺、奉仙观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性保护工作,积极申报{gjj}历史文化名城。切实加强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以网络文化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等为重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济活动,促进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建设文化城、图书馆、博物馆、有线电视播控综合楼、演播厅、电视发射塔、广播电视数字化、山区有线电视网络、大型文化娱乐中心等项目。

第六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严格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有效预防职业病,着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方便群众就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完善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保障医疗安全。重点建设肿瘤医院病房楼、保健院综合楼、中医院整体搬迁、食品药品办公检验综合楼工程。2010年,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4人,病床数达到2.95张。

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篮球运动,培养篮球人才,创篮球城市品牌。以篮球城为载体,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巩固篮球、乒乓球等优势项目,拓展新优势项目,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培育和规范体育中介组织,积极策划和组织大型体育活动,繁荣体育市场,基本形成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育用品产销、体育彩票、体育运动人才培养和交流等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小浪底水上训练基地、体育中学等项目。

坚持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大财政对计划生育事业支持力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指导,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建设老年人福利院,发展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支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人员流动,吸引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

第七节  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建立促进民族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宗教事业稳步发展。加强防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安全网及救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防治和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建设雷达站及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在小浪底库区等地建设自动气象观测站。积极发展档案事业,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发展消防事业,健全社会消防安全防范体系,大力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提高全市抗御火灾的能力。

第八节  营造平安诚信社会

逐步建立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平安社会。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坚持安全{dy},预防为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强化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立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访工作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构建“平安济源”。

加强诚信社会建设。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强化公民诚信意识,加快建立覆盖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机制,建设诚信济源。以党政机关的诚信服务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努力建设“诚信政府”。健全完善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秩序,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第九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开展司法援助,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好普法工作,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贯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方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大力支持驻济xx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坚持用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深入开展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章  保障措施

{dy}节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区为载体,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确立企业招商主体地位,调动企业招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利用重要节会、各类中介组织搞好专题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十一五”期间,力争5家以上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到济源投资。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注重科技兴贸,加快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继续扩大铅锌、钢铁、陶瓷等传统产品出口,不断扩大电子信息、生物农药等高附加值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拓展出口领域,培植石晶光电、博海化工等一批新的出口主体,扩大出口规模。鼓励我市企业主动融入跨国公司、省外企业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做大做强;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开拓西部市场,鼓励豫光、济钢、豫港等重点企业在境内外建立原料基地。加快现代物流、教育、文化、医疗、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对外开放和交流,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规模,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管理和服务行为,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服务招商、服务企业。完善引资政策,强化配套服务能力,拓展招商领域,灵活运用各种招商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现由优惠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产业竞争力招商转变。实行外商投诉处理责任制,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权益保护。

第二节  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加大项目储备,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引业为主体、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科学规划论证,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省在项目布局和投资上向济源倾斜,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300余个,总投资突破55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达到400亿元左右。

立足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转变。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公众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促进营养产业发展;鼓励教育、健身、文化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培育汽车、住宅、旅游等消费热点,刺激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健全公共服务,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继续实行消费信贷。树立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节约消费观。

第三节  实施人才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树立人才资源是{dy}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为重点,培养引进并举,留住用好并重,培养造就四支人才队伍。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党政人才综合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以提高战略思维、开拓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抓好城乡技能人才培训,提高适用技术能力。继续实施“绿色证书”、“蓝色证书”、“星火人才培训计划”,培养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落实吸引人才政策,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强化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以及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00人。

第四节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程序责任制和决策过错追究制,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财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改革、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依法分离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职能,增加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投入,完善创新发展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盈利性单位改革,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愿经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责,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扩大补贴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种类,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创新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健全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体系。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发展担保、投资咨询、信托等金融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扩大信贷总体规模。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进国内外资金,形成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投资体系。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整顿价格秩序,理顺价格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健全价格听证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五节  制定规划实施意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出台规划实施意见,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保证规划纲要执行的严肃性。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规划相衔接。加强对宏观主要调控目标运行情况的预警,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走势,适时调整年度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