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民间传统艺术(十二卷二章)

第三节 民间传统艺术——十二卷二章

2010-03-31 17:22:02 阅读7 评论0 字号:

 

河顺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战鼓、旱船、舞狮、龙灯、竹马、挑轿、抬阁、大头人、打花棍、二鬼摔跤、国术、高跷、说唱、对鼓、棋艺、腰鼓、秧歌、杂技、魔术、跑战马、民间吹奏等。

(-)战鼓

战鼓是河顺古老民间传统音乐舞蹈。以数十面高1米许大鼓、数十副大铙大钹,表演者用白毛巾包头,铙、钹、鼓槌均用1米左右红绸穗子装饰。表演时,列队缓行,统一节奏,统一舞蹈动作,鼓声惊天动地,彩绸飘扬,铙钹起落,胜似波涛起伏。演奏到高潮,一面面大铙大钹抛向空中,金光闪闪,绸带飘舞,令人振奋,心潮澎湃。建国以来,栗家沟村表演出色,多次参加汇演。

(二)旱船

旱船是河顺古老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船以木或秸秆为架,张布绘彩,作为水面上之船体,上设4柱,顶部扎方形舱顶,下檐四周下垂檐布15厘米宽,四角各系绳一条,连接船身,以作支持之用,船身下沿围布一周,高2538厘米,每只船配以木桨1支。

表演时一般为36人。船身各有1人驾驶,即表演者身入船舱,肩挂船体,船面至胯下,只露上半身,另在船面上设假腿2条,与表演者胯下相连,给人以乘座之感,船行时由表演者脚踏地面行走,另3名表演者各随1船,手撑船桨,作梢公之动作。行船时,3只船交叉穿往或绕“8”字形。

表演之唱腔,建国前,多以弦子戏(大弦戏)作唱腔,古装戏曲故事作表演内容,乘船者有红生、黑头、青衣,梢公用老翁、花旦、小丑和英俊小生,全副古装衣着,配以打击乐、吹奏、弦乐。3船之间有合唱、轮唱、对唱、道白,老翁、花旦、俊(丑)3人,各按自已的年龄、性别走台步,做动作。建国后,唱腔大多改为豫剧,也有唱四股弦、曲调的。

(三)龙灯

龙灯系河顺传统舞蹈,分龙、珠两部分,珠以竹蔑或铅丝为架,纸装饰,绘彩如绣球状,上扎彩绸,下安木柄,珠中用蜡烛或电灯照明;龙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均系竹蔑或铅丝作架,头用纸装裱彩绘,披以红绸,身以布作衣,绘鳞画毛,尾用纸裱绘,扎竹蔑毛尾数十根,长3米左右,龙灯全长5米左右,不装木柄10余根,柄上端均为龙骨支架,内装蜡烛或电灯照明。

表演时,以珠诱物,一人持之作舞,10余人持龙随之腾空而起,作寻、追、翻、滚,配以锣鼓、炮声、烟火等。

(四)舞狮

亦称狮子舞。分单狮、双狮2种,均由绣球和狮子两部分组成,名为狮子滚绣球。

绣球用竹蔑或铁丝作架,彩绘后用彩绸装饰,狮子头用铁丝作架,纸裱彩绘,披以红绸,颈系串铃,后接狮衣,狮衣用布制成,缀以绒麻或丝线为毛。

表演时,每个狮子由3人操持,1人持绣球狮前领路,并挑逗狮子,1人操狮头,1人躬身扶于其后作狮身,随着持绣球人跳、走、转、卧,绣球的滚动、起落,狮子相应地做寻、追、闻、滚、搔痒等各种动作,配以锣鼓,有张有弛,动作生动,形象喜人。

(五)竹马

马头用竹篾或铅丝作架,纸裱彩绘,顶扎彩绸,口扎缰绳;马身用竹木作架,纸裱彩绘,胸系銮铃,腰着彩鞍,下垂围布一周,以掩表演者之脚。队形由表演者任意安排,多为穿走“ 8”字。表演者随故事中人物而饰,右手执鞭,左手勒缰,马头与马身关节处可以活动,马头随表演者的动作可高可低,形如马走,配以锣鼓,表演简单故事或合唱应时小调。

(六)挑轿

挑轿是河顺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其特点为单人表演,众人操作。在制作方法上,木制轿架,下着4轮或2轮,上横一梁作支点,顺轿架设一长杆子横梁之上,前长后短,略加装饰。前臂顶端着一马头或虎、豹、龙、驴等头形。表演者化装为丑角,手持雕翎扇,骑坐马鞍,脚踩两蹬,长杆后臂,坠以重物,数人把持,让前臂忽起忽落,致使表座者时而高约3米,忽而降到观众之中,手中雕翎扇挥舞,口中词语滑稽和谐,配以锣鼓伴奏,十分引人注目。

(七)抬阁

河顺民间传统造型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用一方形木架,以布围之。架面上由若干名儿童分23层,分别组成众所熟悉的戏曲故事或神话故事造型,层与层之间,以1根或2根铁棍巧妙地连接并支撑,同时还可在各层设计各种故事,用各色彩绸予以美化,{zg}可达7米,表演时,48人抬阁,另有24人持“丁”字形长竿保护,为使抬阁安全,队前常有12人玩镖开路,阁周也常簇二三十人以备换抬和保护。配有锣鼓、唢呐伴奏。其出奇致胜之处,主要在于书画自然,不使人看出破绽。如下层画面为《许仙借伞》,一儿童饰许仙手举雨伞,伞上端立着姿态各异的《八洞神仙》,其中铁拐李手持一把铁杖,铁杖上端又是一幅《牛郎织女》画面,观众只能看到雨伞和铁杖,却不知伞把、铁杖均从架底安装,经由演员衣服内部通上组成。1982年以来,可乐山村抬阁表演较好。

(八)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其方法:制一马鞍形木架,长短、高低与表演者肩至腰部相等,两端各装一假人头,各穿上身衣服,互揪两臂,表演者将其缚于背部,然后两臂穿裤,头作屁股,双手作脚,即成2人,做进、退、推、拉、摔、转、插别、翻滚、争起、复倒等各种动作,宛若真人,尤其在月光或灯光之下,表演真假难辨,2人揪扯各不相让,斗智赛力,妙趣横生。

(九)高跷

高跷系河顺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脚踏板离地面0.51.5米。表演者脚踩高跷能蹲叉、起立,数人乃至数十人同一动作。表演内容和形式有古装戏曲故事,也有古装舞蹈,又有现代故事、时调、说唱等,配有锣鼓。

(十)对鼓

对鼓是河顺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表演者由数十人组成,分对鼓、击马锣2组,同一节奏,或围圆圈对鼓,或2组并进对打。对鼓之鼓,以木制腔,牛皮张面,直径长30多厘米,高约15厘米,两侧上铁环以系背带。马锣为铜制,直径15厘米,锣边向背折回56厘米,敲击报响。锣槌木制,长15厘米,蜂腰状。表演时,击鼓者鼓系胸前,自背自打。一执马锣领队,统一节奏,对敲对打,声音宏亮,节奏极强。根据不同鼓点套数,时击鼓中,时击鼓边,锣鼓时而轮奏,时而合击,敲锣者将马锣举过头顶,或分轻重缓急敲,或掷至高空接打,形式活泼,引人注目。

(十一)大头人

大头人,又名金大头,建国后传入林县到河顺。表演者多为儿童,以泥土塑型或用竹篾、铁丝扎架,纸棱涂彩,制成各种不同面具,其高占表演者身高 1 4 1 3,也有制作各种禽兽面孔的。表演时配有音乐伴奏,内容为故事、说唱或舞蹈。头具工艺,表演艺术,多姿多彩,引人注目。

(十二)国术

国术是民间传统武术表演形式之一。俗称耍拳。排练场为拳房,武器有大刀、劈刀、长矛、钢叉、锏、大梢、二梢、三节鞭、大拐、小拐、小斧、xx、棍棒等。

表演形式有徒手夺枪、徒手对刀、单枪刀、双枪、三杆枪及许多套数;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大铙、大钹、马锣等。表演时,交战双方上场,先行造型,呼喊引句,互相通名报姓,然后开打,表演人数除场面伴奏者外,视人而定,203 0人不等。表演至高潮,配有1.5米的长笛助兴,喧染气氛。其特点是,每晨玩几套,终日精力充沛,强身健体,xxxx,有防御自身作用。

(十三)秧歌

建国前传入河顺。表演时配有鼓、锣、铙等乐器。表演人数不拘多少,不分年龄、性别、服装、形态等,差异越大越好。表演者视扮演角色可取烟袋、劳动工具等,统一鼓点,动作整齐,给人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之感。亦可千姿百态,走圆场、并列队形、“8”字形、“三角”形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

(十四)元宵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灯节。城乡家家户户闹元霄,由来已久。跨入20世纪80年代,元宵节更加活跃。各机关、厂矿、学校、百货大楼等大门首吊系各种纱灯、彩色花灯,造型优美,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各个村庄亦同集镇一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闹元霄。石村每年元霄节都吸引着四方观众。元宵节这天,夕阳未落,石村家家户户门头挂起彩灯。晚上,全村男女老少带着各自欢度元宵佳节的彩灯,云集展场。灯火争辉,如同白昼。礼炮响后,锣鼓齐鸣,一条约10米长的龙灯身上装有10多个彩色灯泡,转弯抹角,忽上忽下,耀眼生辉,龙灯后50多只灯笼组成彩灯队,有宫灯、鱼灯、船灯、葫芦灯、绣球灯、五角灯、八角灯、飞机灯、卫星灯等20多种,每盏灯四周贴有精制的剪纸画,造型优雅,风格各异,增添了节日气氛。

(十五)民乐

从出土的古墓壁画考证,明清时期民间吹奏传入河顺。

民国25年(1936),西里、河湾等村设有民乐班,吹奏乐器有唢呐、笙笛;打击乐器有钹、鼓、锣等。吹奏内容多为民间传统曲牌和地方戏曲片段。

建国后,民乐队逐渐发展。吹奏乐器配有板胡、二胡、三弦等。吹奏调门有曲牌、坠子、民歌、落子腔、四股弦、豫剧等。1985年,有民乐队8个,从业人员72人;演奏乐器加配了手风琴、小号、黑管等。由纯民乐吹奏,发展为吹唱型,既可单独演奏,又可为农村剧团伴奏。1995年后,民乐团有添加了高级音响、电子琴、灯光、道具等。不仅服务于民间红白喜事,还参加节日演出,服务乡村文艺活动。

(十六)灯桩

它是东皇墓村传统下来的三年一转阎王灯会的灯展。相传此灯桩是在唐朝高僧们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一年360天几方面的因素而研究成的。它用木桩360根,桩内还有相生相克的几个方位,灯柱上头点有油灯,夜间一看好似一片火海,大约占地三亩,进去转一圈行程三里,有的一不小心把路线走错就走不出来了,真是奇特复杂。经过社会变革近60年失传了,没有图案谁也搞不成,只能听听传说。199880余岁的老人郑改荣从她的文书盒内找到这张图纸,把图献了出来,失传60余年的图纸找到了,人们又欢欣鼓舞地进行灯桩游戏。

(十七)七犁八耙九楼灯

相传很早以前人们为了喜庆丰收,根据所用的各种农具研究制成的。用的是七张犁、八面耙、九张楼搭起来的,形状象座大亭,有五脊六寿,有房坡,有挑角,有墙有门,在过去各处放的是油灯、蜡烛,现在用上了电彩灯笼照,真是五彩缤纷、美丽壮观,经过此门可以健康长寿.即有快乐之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第三节民间传统艺术(十二卷二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