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子公园 记(修改{zx1}版本)_潇潇1808_新浪博客

石嘴子公园记

    石嘴子公园位于惠农区市区以东的黄河西岸,从石嘴子景点绵延七公里与黄河金岸道路连接,她既是黄河西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惠农城区沿黄河一线形成的一道绿色屏障和世外桃源。

    石嘴子公园来源于石嘴子。史册中关于“石嘴子”的最早记载见诸于1464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卫城(今银川市)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浩浩荡荡千里奔腾而来的母亲河与绵延八百里的巍巍贺兰山余脉,在宁夏与内蒙古乌海市接壤处相遇,合奏  处一曲水与石的交响乐,千百年波涛浪打和风蚀雨淋日晒的轮回,在黄河西岸边雕琢出一尊硕大xx的奇特石头,坐卧在宁蒙交界的黄河西岸,如龙卧虎,形似翩然若飞之姿,状如瑞兽海之势,突兀嶙峋,造化天成,“石嘴子”之名而来。

    然而真正追溯历史,要从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设置军事城障“浑怀障”说起。想当年一代名将蒙恬挥戈塞上,麾下雄兵数万,筑雄关险塞于黄河岸边,军旗猎猎,战马嘶鸣,依黄河于长城天险,保卫塞上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刀锋直逼西夏王国,也把战火烧到了石嘴子。成吉思汗曾两次从石嘴子古渡口强渡黄河,攻入边关塞上,留下了蒙古铁血枭雄投笔断流,饮马黄河的矫健身影。明代石嘴子更是关隘遍设,城墙纵横,其中旧北长城就是最xx的一段长城。她西起贺兰山扁沟,东抵黄河西岸,形成黄河、贺兰山、长城雄关交相辉映的塞外奇观。直至清代康熙帝亲征葛尔丹离宁归京,由横城古渡乘船沿黄河水路北上,经过石嘴子时还留宿一夜,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清朝末年,石嘴子作为塞北xx的“水旱码头”曾吸引英德客商在此开设xx洋行,专门经营宁蒙盛产的皮毛、陶瓷等,贸易十分火爆。

    新中国诞生后,石嘴子又见证了石嘴山的发展变化。2008年的春天,惠农区按照打造滨河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目标,充分挖掘石嘴子文化底蕴,突出石嘴子特色,开工规划建设了石嘴子公园。

    石嘴子公园起点石嘴子景点,从内蒙古进入宁夏石嘴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的八角阁亭,亭子立于黄河岸边的突出如嘴的岩石群上,与阁亭相依的还有一艘象征远航的石雕帆船,一排羊皮筏子高悬在岸边,在人们眼前又再现了黄河航运的繁华景象,仿佛我们又听到了白帆木船咿咿呀呀的摇橹声,黄河水拍打羊皮筏子的浪涛声,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从石嘴子的眼皮底下滚滚而过,昭示了石嘴山发展的扬帆远航。

    一块硕大的石碑屹立在阁亭中央,上书着石嘴子的历史和文化,镶嵌着石嘴山的发展和辉煌。

     石嘴子碑记中记载,石嘴子,雄峙于“塞上江南”壮丽山水之末端,滔滔黄河由巍巍贺兰山缝隙中北行入内蒙古,系宁夏石嘴山市之标志。有明代嘉靖新志“黄河岸边有一巨石突出如嘴”之记,有名作《石嘴山赋》为证。形如回眸历史沧桑之老人,状似卫护母亲黄河之哨兵。其位置特殊,素有“咽喉”、“xx”之称,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皇、汉武曽于此抵御匈奴,盛唐雄狮曽于此激战强敌,一代天骄曽于此铁流滚滚南下,西夏、辽、金曽于此饮马贺兰。清代康熙皇帝曾于此降服草原饿狼。其历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风采,留下诸多英雄豪杰逐鹿之印迹。

    石嘴子,物产丰富,民风纯正,风光秀美,位置颇优,久为通衢之商埠。其优质焦煤、民间名瓷、千年红果加雪白皮毛,令欧人垂涎,曽沿河开埠设局数家,形成万商群集,羊毛价高,万船竞发,飘扬过海,盛极西北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建立,使亘古石嘴山旧貌换新颜,于工业基地开启的隆隆炮声中复苏,于五湖四海儿女集聚创业中奋起,于改革开放大潮中扬帆,于科学发展中再展雄姿。起文化厚重,其壮志弥坚。尤可赞:以博大之胸怀笑纳四方贤士,以宽厚之脊背背负美好明天。

    吾辈于盛世立碑记之,盼石嘴子福佑万民,开和谐新篇。

    从石嘴子景点像南走,便是那一桥跨两省的石嘴山黄河大桥,大桥在原黄河古渡口遗址与1988年修建而成,从此结束了石嘴山黄河上没有大桥的历史。黄河古渡口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渡口,因黄河与贺兰山北段余脉交汇,河面在这里由上游的平均宽2公里收缩为0.5公里,由上游游荡不定的砂质河床变为石质河床,造成河两面石崖相对而出,形成喇叭状河道,俗称“石喇叭”。此处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河面窄,历来为黄河上游宁夏段的主要码头与渡口。

    早在公元450年前后的北魏时期,石嘴子水运兴旺,以向沃野镇(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运送军需给养,石嘴子为必经之地。明末清初,有五六户人家经营渡口。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代在惠农区的石嘴子设置“市口”,为河套地区蒙汉贸易,农牧交易的主要市场,本地所产的煤炭、皮毛、陶瓷由此输出,运输繁忙,渡口繁华。清代光绪年间,驻天津的英、德商人在石嘴子陆续开设了10家洋行,利用黄河运输的便利,将由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收购的皮毛、药材等土产品在此集中打包,经水路运送到天津出口。贸易盛时,每年输送羊皮100余万张,羊毛3000多万斤。当时,“商贾充塞于途,车马不绝于路,船筏穿梭于河”。据民国25年(1936年),《甘肃交通志》记载:“……至宁夏,货物之登卸者益众,亦时有小舟往来,而以皮毛、米食、绒毡为出口大宗。北门(银川)60里李岗堡,又70里黄渠桥,又50里石嘴子,水陆通衢,甘肃北境货物登卸总枢也。”

   民国初期,石嘴山渡口经宁夏省河运管理局定为甲级渡口,摆渡繁忙“每日河东、西两岸的驼夫、脚户、商贾往来如集”。 

    自宁夏修筑公路以后,省境内共有载渡车辆的渡口5处,石嘴山渡口是包兰公路线上载渡车辆的一个主要渡口。1940年,宁夏河运管理局将石嘴山渡口划为甲等渡口。50年代,黄河航运事业日益发达,石嘴山渡口又繁荣起来。1950年4月,成立石嘴山渡口管理所。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石嘴山渡口是连接国道109线宁夏到内蒙古的桥梁,是连结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的枢纽,沟通西北、华北、西南交通的要津。石嘴山渡口繁忙,旺季在码头等候摆渡的汽车,拖拉机、畜力车常排队1公里多长。

    1987年3月,在渡口处动工兴建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1988年10月竣工通车,以现代桥梁取代了原始的渡口摆渡,石嘴山渡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原石嘴山渡口120吨的渡运船舶2套,(驳轮2艘,气船2艘),闲置停用。

    进入石嘴子公园,往南延伸,大桥南北一线,郁郁葱葱,花草树木和红柳交相辉映,公园内造型各异的奇石和大小广场、人行道、灯具等设施一应俱全,历史沉淀和现代文明、现代潮流与古老文化交融,展示了新型的公园文化底蕴。几处张拉白帆幕布高挂的景观布景,像天鹅飞舞,像白鹭翱翔,使公园有了动感和生机。一座迎宾八角画亭,把人们引入了迎宾的路上,进入了石嘴子公园核心区——滨河广场。滨河广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既可以容纳数万人举行大型活动,又是一处市民休闲娱乐的{jj1}场所。站在滨河广场,极目远眺,黄河、红柳林,大大小小的奇观异景尽收眼底。星月湖、湖心亭、观景亭、曲桥把公园装扮的多姿多彩,滨河广场中央的一块巨大石头上,书写者石嘴子公园的历史与现在,昭示着石嘴山的今天与未来。

    在石嘴子的东南面是那集中连片的万亩红柳林旅游区,一望无垠,像浩瀚的绿海沿黄河蜿蜒数十公里,占地面积近5万多亩。黄河红柳林是一道xx的绿色屏障,将黄河紧紧的包围起来,黄河水、红柳林、绿草地和一片茂密的沙枣林,把旅游区装扮的春意盎然、五彩缤纷,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海阔天空的绝妙享受。石嘴子公园依偎在万亩红柳林的怀抱中,尽兴展示着她妩媚娇柔的身躯,把它最靓丽的一面点缀了城市的美韵。漫步走在石嘴子公园内,你的心情、你的视野、你的胸怀,无一不被这一处处人文自然景观所折服所吸引所感动。古树、假山、绿树、鲜花、清波、奇石、池泽,每一处景点都是一首诗,一幅画等待着您的带来和品位赏玩。

    石嘴子公园的壮丽和宏伟气魄,石嘴子公园的文化与历史,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空间,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前来赏景和探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石嘴子公园 记(修改{zx1}版本)_潇潇1808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