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听了一堂三年级的作文课“人物外貌的描写”。听后感触颇深。
这位老师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出示一段人物外貌描写,让学生猜猜是谁。通过朗读得知是这位老师。接着老师喊了三个同学给全班当模特,说说他(她)有什么特点。学生于是乎说到了头发、眼睛、眼镜、衣服、裤子等等。老师夸奖学生观察仔细。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相片,写写自己的外貌特点,待会儿互相猜猜是谁。(自己写自己,怎么猜?)若干分钟后交流,喊学生上台交流。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作文,一会儿头上怎么样,一会儿今天穿的衣服裤子是什么,一会儿胖啊瘦啊。甚至还有人读到“我身高146厘米”。老师纠正:1点46米更合适。再接下来老师提醒:可以加点自己的兴趣爱好之类的话题。于是,学生更来劲了,“我喜欢画画、踢球、打乒乓-------”一连说了七八个。
听后{dy}感觉,这位老师是在带着一帮互不相识的孩子在做找人游戏。老师说:看,那有一个穿粉红衣服柳绿裤子的女孩,扎两小辫,戴幅眼镜,你去拉他出来。孩子们特高兴,冲上去拉她出来了。老师又说:瞧那有一男孩,白汗衫,短头发,黑裤子,胖胖的。学生又呼啦一声找去了。轮到学生来说了,学生说:那人今天穿了蓝色的裤子,黑球鞋,一米三八,脸上两个小酒窝,黄色的外套,戴了眼镜,喜欢书法、足球、篮球、科技、围棋等大串----听听,整个一语无伦次。
整堂课,没有一点写法指导。好比准备教学生洗衣服,给了他一块肥皂和一件脏衣服,告诉他你要洗干净啊,脏的地方要多擦擦啊。怎么擦,从哪里入手一步步擦,没有说。学生就拿着肥皂,一会儿擦下摆,一会儿擦领子,一会儿擦前襟,一会儿擦后背。{zh1}一件衣服白的地方白,黑的地方黑。如果这个比喻哈不恰当的话,那就再做一个比喻,好比一个美术老师对学生说:你们要画这个人,把他的特点画出来啊。怎么画,没有说。于是,学生开始画了,有先画眼睛的,有先画脚的,有先画肚子的。想象得出来,画的那个人肯定是比例失调的。
个人认为:三年级的学生,要正式开始与大作小作亲密接触。不管写那一类体裁的文章,都要先给一条绳索,一个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结实的绳索,一个能让学生亲手触摸到心中感到踏实的绳索,一个能够依靠它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绳索。就比如说人物外貌的描写,我认为,你必须先给学生一条可实行的绳索:先总体写这个人的整体形象,高矮胖瘦,再从头部开始,头发的颜色有多种,发型多种,到脸型,方脸圆脸长脸瓜子脸等,皮肤,颜色多种肤质也不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然要写到,大的小的双的单的细长的圆的清澈的浑浊的等,鼻子若没有什么特点就别写了,特别高或尖或塌或鹰钩鼻或朝天鼻当然是特色,嘴巴大或小,嘴唇厚或薄;牙齿也挺有写头,黑的白的黄的整齐的乱糟糟的。再接下来可以看情况略带一点他的衣着或讲究的或邋遢的或随意的等等。
首先要教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怎么去观察一个人,从头到脚或反之,最吸引你的地方或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特征。
其次给予学生一定的关于外貌描写的积累,不要千篇一律“炯炯有神的眼睛”;然后再动笔写。刚开始写的时候还必须照这条绳索去写,不要让看文章人的思维在跳跃,无法在脑中浮现一张完整的脸。有人会说:那不是面面俱到了吗?太罗嗦了!可我认为初级阶段就应该这么写。等到他写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你可以再告诉他:没有特点的或不能体现他个性的东西可以省略,剩下的内容再下重笔墨。这就好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没有经过刚学武时一招一式的练习就没有后来的登峰造极。很多人在学某样东西时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钻研的程度而领悟慢慢加深,{zh1}有可能炉火纯青,随心所欲。写作亦是。
{zh1}讲究语言的简洁,我最怕看见的描写是“一张怎样的脸,两条怎样的眉毛的下面是一双怎样的眼睛下面是一个怎样的鼻子,一张怎样的嘴巴”,量词太多了。我就对学生说:除非他只有一张眼睛或有两个鼻子,三条眉毛,,否则不要加量词;再者下面不要太多,xx可以整和。
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还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