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木活字_夏世軍_新浪博客

以下图文来自于网络转载,先收藏以备查证,待有机会定要亲自去一次。

 
 
 


东源谱师明晰的传承脉络表明他们是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

东源人自古就有做族谱的传统。翻开温州城乡各地的宗谱,会发现扉页上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东岙)村×××梓辑”或“印刷平阳坑镇东源村×××”的字样,可见东源谱师的影响力。如今,这个村仍有80多名谱师活跃于家乡和温州各县市。他们把自己编辑族谱并使用木活字印刷术进行印制的一整套工艺称为“梓辑”。

东源谱师的“梓辑”技艺始于何时?来自何处?根据当地珍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东源王氏祖先原住在河南,其中一支在晚唐、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统治福建期间(885—925年)迁居福建。到了元代,正在福建安溪县长泰里“隐居,教授善身”的王法懋(字帝弼,行六十)开始“化俗谱之修”,把木刻活字应用于谱牒印刷。从此,他的子孙后代就和木刻活字印刷与修谱结下不解之缘,“梓辑”就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技,一代代传承下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王法懋的后裔们也向往更安定、更便于赚钱的地方。明正德(1506—1521)间,王家一支派由福建迁至浙江平阳县浦尾、翔源、仙姑洞一带。清乾隆元年(1736),年近知命的王应忠(1689—1775)到邻近的瑞安南部地区游历,惊喜地发现:平阳坑东侧的东源(时属瑞安四十四都)前有小溪,后倚大山,山清水秀,水运码头近在咫尺,“颇具宝地之相”。于是,他一回家就果断地率家人、亲戚“迁居瑞邑四十四都东源”,{zc}的“梓辑”之艺也就随之到东源“安家落户”。清乾隆年间,他们在瑞安一带开办了“王氏印铺”,为人家印了不少书籍和族谱以及官方、老百姓用的各式各样的票证、信纸等,生意十分红火。他们利用赚来的钱造路修渠,为村里人办学堂,做了不少善事。开明的王家谱师又把自己的“梓辑”手艺传授给同村的亲友,甚至外县的求学者。由此可见,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来自祖先的真传。

在胶印、影印等现代印刷风行的当今时代,东源人依然用{zc}的“梓辑”之技为人编印宗谱,活跃在温州城乡及各县市。族谱即宗谱、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变迁的特殊文献,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独特记录。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有了修家谱的制度。近百年来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家谱刻辞就证明了这一点。据《周礼》记载,周时已有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到了汉、晋代,修谱之风遍及华夏。早期仅王公贵族有谱,渐而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宗(家)谱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不管土生土长的国人,还是身在异邦的侨胞,“寻根问祖”热长盛不衰。即使在科技、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延修宗(家)谱仍是广大中国人特别是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温州人的一件大事。由于谱牒讲究传统,越老古式越重地越气派,宣纸、线装、老宋体,决定了要运用木活字印刷这一传统工艺才与宗谱身份相称。这正是东源谱法至今兴旺发达的主要奥秘。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做法同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证明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真实与繁荣。

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国出现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这是xxx的印刷术;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出现了石刻;公元三世纪,出现了拓本;公元七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印刷效能得到了突破性、飞跃性的提高。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时任安徽旌德县令)使用木活字印刷了自己著作的《农书》和自己主持编纂的《旌德县志》。《王祯农书》卷尾附有“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他使用木活字印书的情况: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这是王祯用木活字印刷总的情况。此外,他还详细纪录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对其中每个细节都具体描绘。

东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基本制作工序有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折谱→草订(打孔、下纸捻)→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16道,平时还要做好取材(选取字材)、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艺”,全凭手工操作。东源人“梓辑”的族谱,全用线装,印谱都用宣纸,古朴典雅,富有历史感。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有两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型古拙。从明朝以来,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已极少见,“物以稀为贵”,东源人做的谱就贵重。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他们刻字有要点:反手,先横、次竖、后撇;用材有讲究:刻字须用上好的棠梨木,决不能马虎;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铺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58个字的{zc}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方言诵读,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志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着是正文,竖排每页五大格,每格为一代,寓五代同堂之意。因为谱牒是作为宗族的历史档案来保存、查阅的,印数不多,一般只印制几套,因而,都用手工印刷。印刷首先要研墨,然后“下刷”。将版面先用水洗一次,晾一会儿才刷墨。下刷有讲究,阴雨天只需要刷一次,干燥天要一会儿刷一次,{yt}要刷好几次才行。用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用力要均匀,用墨多了用力重了会模糊成一块,用墨少了用力轻了会看不清楚。几十上百页的谱印好后,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于是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做成了。总之,十几道工序每道都需要真功夫,最要紧的是刻字、检字、排版,技术含量很高,也很难学。

 

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惟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活字简介


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见彩图)。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中国使用现代汉字活字排版始于19世纪中叶。汉字活字字体主要有宋体、正楷、仿宋、黑体4种。并有长扁变形体,另有隶书、魏碑、美术体等不同风格的字体多种。宋体又称老宋体,横细直粗,整齐清晰,容易辨认,阅读效果好,为中国书刊报纸正文的基本用字, 字面有粗体、细体等三四种,日本人称为“明朝体”。正楷字体端庄方正,笔法和手写相仿,有几种不同风格的活字,适用面广,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更多使用。仿宋体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设计的活字,横直笔画粗细相近,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秀丽清健悦目,书刊的正文、标题、图版说明文,商品包装广告等均适用。字体有方形、长形2种。黑体,视觉上横直笔画粗细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体字、等线体字,字体也有粗体细体的不同,一般作标题和重点文句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鲜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傣文等,都各有不同的字体。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腊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文、泰文等多种,都设计有多种字体。拉丁文活字字体种类最多,按不同风格,可分为哥特体、罗马体、无装饰线黑体 (又称等线体)、方装饰线黑体(又称埃及体)、斜体(又称意大利体)、手写体、美术体7大类,每一类中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少则十多种,多则几十种,各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东源木活字_夏世軍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