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坐落于金沙江的支流的峡谷中,依山而建。唐初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德格成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由于地处交通要冲,也使德格的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西藏三大文化中心之一(西藏拉萨、甘肃拉卜楞、西藏德格)。世界{zd0}的藏文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就座落在县城中央的山坡上。德格印经院是藏传佛教印经中心之一,世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清雍正七年(1729),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却杰·登巴泽仁,为发展佛教,弘扬佛法,传承文化,在其家庙贡钦寺内另建佛殿,刻版印经。前后经过4代土司,历时30年,建成了3楼1底的印经院,原名为德格贡钦寺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以其收藏文献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艺和精湛的印刷工艺而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德格印经院雕造、收藏了大量藏文化五明学各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如红教《宁玛举布》、花教《萨迦干布》、白教《当波文集》、黄教《宗喀巴文集》以及苯教《鲁布》),包括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和藏文、梵文、乌尔都文三种文字版本的《般若八千颂》等珍本、孤本,还藏有涉及历史、科技、传记、藏医、历算、逻辑、语言文法等藏文化科技方面的典籍及古老佛画,印经院所藏典籍文献八百三十余部,涵盖了整个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包括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及整个藏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德格印经院制版、印刷、装帧工艺精湛,堪称{yl},工艺流程古老而完备,被称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
在一间大约15平米的房子住着五六个工匠,他们就盘腿坐在床上披衣凝神,也有的裹着看不出颜色的被子,微弱的光线从破损的窗户透过,照在拓有经文的木板上,工匠们十分专注地在木板上吃力地刻画。可以看出这里既是刻经工匠的宿舍又是他们工作的车间。刻经师傅的的刻刀很锋利,在木板上的刻痕也很深,同时也过早地在自己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他们脸上并没有一般藏民的高原红,而呈蜡黄的病态。印经院收藏了二十几万块经版,就是像他们一样的工匠,在条件十分简陋的环境里,用世世代代的心血刻成的,他们没有在印版上留下自己名字,但他们才是藏文化传承的真正使者!
这些书版、画版多有200余年的历史,悠远的历史蛰伏在飘着酥油香的版架上。
源于对宗教的极端虔诚,德格印经院把每一道工序都处理得严格xx,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印刷用纸由藏地一种富纤维、带毒性的草根皮特制,纸色微黄,吸水性强,柔韧性好,而且防虫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用墨方面,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其余一般经书选用上等松烟。印版就更不要说啦!德格印经院的每一块印版都来之不易,从选材到印刷都有一套繁琐、严格的操作规程。当地藏民秋后上山砍伐刚落叶的红叶枫木,精选顺直无疤的木材,顺木纹截为长110厘米、宽70厘米的画版和长宽分别为66-70厘米、11-18厘米的书版,厚3厘米,顶端留10厘米长的手柄以方便印刷。德格印经院既是印刷厂更是出版社,所有经书都要经名家精心整理反复校刊。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雕刻。比如有213卷129024页的《大藏经》之《丹珠尔》,印版达64512块,前后花了100余名书法家和500名雕刻巧匠5年时间,才算大功告成。
印刷经文的地方在三楼,地方并不大,大约100多平,
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藏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印版,是xxxx的。浩瀚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藏学专家的瞩目。
联想到家乡扬州的雕版印刷曾经也是名扬海内外,但随着近代铅字版印刷的兴起而日趋式微。扬州雕版印刷始于唐代中期,盛于清代,曹寅奉旨刊刻的《全唐诗》为清代杰出的雕版代表作品。而今曾有世界印刷史“活化石”之称的扬州雕版印刷已经进入了博物馆,以雕版印刷为主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也处境艰难。雕刻师傅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掌握雕印整套技术的人员由于收入偏低,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