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2 10:43:0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此,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力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这一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xx不良心理,重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2.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问题(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幼儿时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并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有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
1.2 忧郁
在调查中还发现,其中 “留守儿童”拥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等。
2.2 敌对心理问题
所谓敌对心理是指个人因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敌对倾向的留守儿童软硬不吃,好坏不听,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的赞扬也当成是冷嘲热讽,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2.3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人的交往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人的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不良心理因素。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并不是没有遵守交往规范,也不是不懂人际交往技巧,而是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都属于交往心理障碍。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2.4 学习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或行为。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心理学家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笔者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
3.2 监护人不能xx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zh1}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问题。
3.3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因此,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目前,由于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数的学校、老师仅仅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因“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作为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3.4 社会因素
社会也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当前,我国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不法之徒,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这些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政府对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出没、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3.5 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所谓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指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3.5.1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留守儿童”正是因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感觉处处不如别人,则产生孤僻、自卑、自负、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忧郁等情绪问题。
3.5.2 自我体验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很好的自我认知,缺乏自信,对自己作消极的评价,因而会产生自卑感。
3.5.3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zh1}环节。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白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4.1 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dy}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4.2 寻找合适的监护人,井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考虑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3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4.4 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4.5 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4.6 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4.7 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法制、纪律观念,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确保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制止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
{zh1},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留守儿童”应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分析挫折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5.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忧郁等情绪以及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上进行了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及自我调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这种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更加全面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