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书展,世界{zd0}的图书博览会,每年达成的版权交易份额占全球总量的75%。而新兴的电子书和数字版权,正赋予着这个书展新的生命与挑战。
美国虽然现在依然是电子书下载{zd0}的市场,约占90%左右,但是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高速成长的新市场。以前iPhone大行其道,围绕iPhone的阅读客户端和相关的下载资源层出不穷。今天,打着看书旗号但并不只是用来看书的电子书来了。
2008年,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出现了,瞬间引起了旋风。随后,Google Editions网络书店计划泄露。再后来,我知道了汉王、方正,后来连做MP3的iRiver、台电、爱国者、OPPO、纽曼等都加入了进来。
其实,中国人是爱读书的,自古就有流传于世的典籍无数。上下5千年的文化,都在字里行间。人们喜欢看书,特别是翻书的习惯很难更改。电子书来了,手机上看书了,这都没有改变人们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习惯。所谓的“书香”,那是一种魅力和吸引。这也许是为什么电子书,电子读物出来这么久一直没有打动我的原因。手机看书,又实在有些伤眼。
不过,我很清楚,什么叫“势不可挡”……
1、还要知道个数据以便于大家了解电子书的趋势:同样是一家国外调查机构,他们数据表明,目前出版商从一本电子书中通常可以赚到2.15美元,而一本纸质传统书籍只能带给他们26美分的利润。
2、还有,在法国这样的国家,法律规定书商{zg}折扣不能超过5%,谁都要遵守,即便是{zd0}的亚马逊。而在中国,没有这样的规定,只要你愿意,卖多少钱是你的事情,1折都行。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当当、{zy1}({zy1}亚马逊)这样的在节日期间吓人的打折。
上述两个情形,其实都表示出了,书商喜欢电子书。直观的认知,校刊费神、印刷要钱、推广费心、渠道麻烦……全部都电子化,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
在中国,电子书很早就有了雏形,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起点,比如盛大,甚至那些在博客、论坛中流行起来的网络文学,我都认为这就是电子书最早的雏形,不仅仅成就了一批作者成名,也多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张上到了电脑上或者手机等终端设备。这些网站赚点击,赚人气,赚钱,赚得不亦乐乎。《米娅,快跑》xx是先人一步。
在未来,所有的文字不管是汉字还是英文字母还是其他的符号,都将只变成0和1。
电子书发展在中国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阅读习惯
如何改变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让更多的人转移到喜欢电子书上,喜欢对着那个巴掌大的屏幕(更何况现在还是黑白的,反应迟缓)
2、看书乐趣
看电子书的乐趣在哪?午后下午茶,庭院的葡萄架下,透过镂空的叶片缝隙射下来的光,躺在藤椅上,静静地听那一页一页的纸张翻过的声音,这个能替代吗?
3、和手机等终端的竞争
手机、电脑,他们各自有和电子书相比的优势,如何让这部分人转投到电子书上来?价钱?还是内容提供?还是服务?更何况3G来了。我想,屏幕大不能算是优势吧。
4、收费和服务
新时代,电子书也不能只看书,这个我们都明白。那么3G等更快的网络支持成为了必要,紧接着就是如何和通信运营商结合,如何收费、如何提供服务的问题(除了流量费是否还有版权费等)
5、功能
电子书如果只看书行吗?iPad也不敢仅仅是个看书的东西吧。那么它还能干什么?功能多了变成电脑?手机?功能少了,能活吗?
国外媒体做过调查:有80%的人认为数字化带来的机会不是危机,有超过50%的人认为,到2018年数字化出版将会超越传统的书籍。我觉得,中国的电子书发展非常快,这个市场是新兴市场,至少也发生了衍变,市场空间很大,就看我们的电子书厂商,看这个产业能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来,需要多久成熟。那就关注下峰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