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三大高潮,三次飞跃_华哥_新浪博客

从我国收获机械产业三十年的发展过程分析,经历了1978年至1986年以技术引进为特点的探索阶段、1987年至1997年以小型收获机械增长为特点的成长阶段和1998年2008年以大中型收获机械快速增长为特征的成熟阶段 


   ㈠三个发展阶段,推动我国收获机械从幼稚走向成熟。

    {dy}个发展阶段:1978年到1986——以技术引进为特点,由仿制到自主研发的探索阶段。 

     我国收获机械工业的发展从技术引进开始。1981年佳木斯和开封联合收获机械厂引进美国约翰·迪尔的联合收获机械技术,生产1065、1075和1055三种机型,1985年四平联合收获机械厂又引进前民族德国E521/E514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技术,形成了“东风”和SE514两个系列的联合收获机械产品。1985年,佳木斯联合收获机械厂形成了年产1050台,四平联合收获机械厂形成年产2000台的生产能力。但我国大中型联合收获机械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虽然技术上日趋成熟,制造质量、使用可靠性都很高,但其售价却在10万~20万左右,这样的xxx成为大型联合收获机械难以适应当时的农村发展形势,成为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此时我国小型收获机械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使我国的收获机械顺势进入一次发展高潮,小型收获机械发展期。

     我国收获机械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呈现出的特点:⑴ 我国农村实行责任制承包以来,地块划小,大部分地区实行田间收割和场上脱粒分段作业,小型收获机械大增;⑵ 国营大型农场大量进口国外大型收获机械,冲击了国内大型收获机械的发展;⑶ 各个联合收获机械厂正处于产品更新换代阶段,新旧机型脱节;⑷ 农民购买力薄弱。这些原因决定了我国收获机械市场进入一个独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阶段——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我国小型收获机械生产企业迅速发展,规模由1982年的几家企业扩大到1986年的几十家企业,生产职工达到3941人。1986年12个小型收获机械企业统计资料显示,当年产量达到34775台,占全国收获机械总产量的94.5%,完成工业总产值4253万元,劳动生产率平均达到10792元/人。

    第二阶段:从1987年~1997年——以小型收获机械为主要消费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我国快速发展时期小型联合收获机械的动力在8.8~11千瓦,其配套小型拖拉机的背负机。售价1万元左右,能完成割、脱、清功能。这种机型对改革开放初期购买力较弱的广大农民来说比较适宜的,对生产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出现了自1980年至1997年持续的快速增长,1978~1980年均增长率为6.94%,1986~1995年年均增长率进步提升到10.39%,1991~1995年更是达到了14.38%。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小型收获机械产量达到45000台,但同时也终结了增长势头,此后江河日下,逐步式微。

   第三阶段:1998年~2008年——以小型收获机械向大中型急速转化为发展的特征的新阶段。

   在我国经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收获机械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区域,如山东、江苏等,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渐发展成为农机专业户,农机完成了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化,购买农机成为他们为获取收入的重要手段,尤其是95年开始的小麦跨区作业,为部分农民开辟了致富的新路子。而跨区作业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大型收获机械产品,催生出收获机械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格局,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联合收获机械快速发展,小型收获机械逐渐被取代。

   ㈡ 三次发展高潮,推动我国收获机械产业升级

    纵观我国收获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1991年至1992年、1995年至1998年和2006年三次发展高潮期,每一次高潮都将我国收获机械产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dy}个高峰期:1991~1992年——小型联合收获机械放量增长 

   我国收获机械发展到在1991、1992年出现了快速增长。1990年我国生产各种型号的收获机械10.71万台,比1978年、1980年、1985年的三年的产量之和还多,增长率较之85年增长201%。其中联合收获机械异军突起,1991年和1992年的年产量达到7950台和12862台,机动割晒机也维持在13.63万台和11.56万台的水平上,形成了我国收获机械发展的{dy}个高潮。1992年底,我国收获机械拥有量达到了6.95万台,其中联合收获机械5.11万台、机动割晒机1.84万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69.00%和-70.84%。割晒机的逐步下滑,反应了我国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在农村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联合收获机械逐步取代分阶段收获机械是一种必然。

   第二个高峰期:1995年~1998年——收获机械总量持续攀升 

   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收获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联合收获机械保有量达到了14.12万台,机动割晒机2.95万台,相当于1990年以前40年的总和。纵观1995年我国收获机械发展历程,在经过了93、94年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1995年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当年生产各种型号的收获机械29.84万台,相当于78年年产量2.41万台的12.38倍,此后的96年、97年、98年虽然没有达95年的产量,但始终维持在20万台的高位上,分别达到了23.39万台、29.28万台和20.67万台,四年累计销售103万台。

   第三次高高峰期:2006——大中型联合收获机械为主的发展新阶段 

   2006年我国收获机械产量高达34.01万台,其中联合收获机械13.75万台,成为我国收获机械发展历史上产量{zg}的一年,其中谷物、水稻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年产量都创历史{zh0}水平,分别达到了7.5万台、4.21万台和2.04万台,形成了我国收获机械第三次发展高潮。2006年至2007年,我国联合收获机械的拥有量构成悄然发生变化,2006年联合收获机械与割晒机的拥有量分别达到了56.78万台和68.25万台,2007年我国的联合收获机械拥有量以63.24万台首次超过了割晒机60.09万台的拥有量,标志着我国收获机械进入发展的联合收获机械新阶段。

    ㈢机械收获水平三次飞跃,推动我国农机化实现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域 

    随着我国收获机械的快速发展,我国收获机械水平也经历了三次大历史性跨越。1980年我国机收面积为4354千公顷,机收水平仅为3.1%;发展到1990年,我国机收面积达到了11010千公顷,水平发展到7%,机收面积和机收水平分别增长2.5倍和2.3倍,其中小麦和水稻机收水平分别由11.62%和0.46%上升到28.72%和0.89%,完成了我国机收水平{dy}次跨越;2000年,我国机收水平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综合机收达到了18.3%,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66.89%、15.44%和1.69%,较之1990年分别增长了2.6倍、2.3倍和17.3倍,其中水稻机收水平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玉米机收进入较快的增长时期,形成了我国机收水平的第二次跨越;第三次跨域发生在2007年,我国以耕种收综合化水平达到了42.47%为标志,我国机械化由中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我国机收水平达到了28.62%,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79.17%、46.2%和28.62%,较之2000年分别增长了1.6倍、1.2倍、3倍和4.3倍。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三个阶段,三大高潮,三次飞跃_华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