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轨副由作相对运动的两个构件组成,导轨的功能是起导向和支承作用。因此导轨需满足导向精度,承载能力大,摩擦阻力小,运动平稳性好。这里,采用摩擦系数小的滚动导轨。并且采用独特的“—V—平”滚动导轨结构。
按滚动体的类型,滚动导轨可分为滚珠、滚柱、滚针和滚动导轨支承等形式。
滚珠导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由于接触面积小,刚度低,因而承载能力较小,只适用于运动部件重量轻和倾覆力矩较小的场合。滚柱导轨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都比滚珠导轨大,适用于载荷较大的机床等。滚动导轨支承是一种理论上行和无限大的标准导轨块,可直接装在任意行程长度的运动部件上其特点是刚度高,承载能力大,便于拆装。
导轨是保证工作台运动精度的关键。导轨的横截面的大小,在同等条件下,越粗状,刚性越好,加工中越不易产生变形,导轨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为保证其强度且变形小,以高碳合金钢、整体淬火或越音频淬火工艺为较好。顾选用对导轨整体淬火。
在本设计中,由于承载能力较大,因此须采用滚柱导轨。由于工作台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在X轴方向倾斜15度,。因此在Y轴方向的导轨,还应考虑承载倾斜力方面的因素。设计滚示意图如图3.1、图3.2所示。滚柱1的作用是承载,滚柱2、3是导向作用,并防工作台沿导轨横向倾覆,在工作台在X轴上倾斜时,起承载工作台倾斜力的作用。
工作台的长度为800mm,工作{zd0}行程为120mm。
滚动导轨中的滚动体(及滚柱)和保持架随导轨移动。为了提高滚动导轨的刚度,常使动导轨的全长始终与滚动体相接触。
3.1.2 结构和长度的确定
1)结构形式的选择:滚动导轨按其结构特点,分为开式和闭式两种。开式滚动导轨用于外加载荷作用在两条导轨中间,依靠运动件本身重量即可保持导轨良好接触的场合。滚柱(针)导轨刚度大,承载能力强,但对位置精度要求高。滚动导轨采用标准滚动轴承,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润滑方便。宜用于中等精度的场合。为了增加滚动导轨的承载能力,可施预加载荷。这时刚度大,且没有间隙,精度相应提高,但阻尼比无预加载荷时大,制造复杂,成本高。故多用于精密导轨。
2)选择长度:在满足导轨运动行程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导轨的长度短一些。
为防止滚动体在行程的极端位置时脱落,运动件的长度应为
L=l+2a+Smax/2
式中 L-运动件或承导件的长度,计算时取较短者的长度(毫米)
l-支承点的距离(毫米); 在极端位置时的余量。
滚动体尺寸和数目:滚动体直径大,承载能力大,摩擦阻力小。因此,如果不受结构的限制,应有限选用尺寸较大的滚动体。这里选择的的滚动体尺寸为直径为15mm,长度为20mm。
滚针导轨的摩擦阻力较大,且滚针可能产生滑动,并且这里滚动体要承载的是工作台的重量,属于重大载核型,选择滚柱作为滚动体。
当滚动体的数目增加时,导轨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也增加。但滚动体的数目不宜太多,过多会增加载荷在滚动体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刚度反而下降。若滚动体数目太少,制造误差将会显著地影响运动件的导向精度。一般在一个滚动带归上,滚动体的数目最少为12个。这里选择18个。经验表明:运动部件的重量,使滚柱单位长度上的载荷q≥4公斤/厘米时。
在滚柱导轨中,增加滚柱的长度,可减小接触应力和增大刚度,但载荷分布的不均匀性也增大。由于是钢制摸削导轨,故滚柱导轨和直径之比l/d<1.5。
图21-22
(a) 当工作台往复移动时,工作台压在两端滚动体上的压力会发生变化,受力大的滚动体变形大,受力小的滚动体变形小。当导轨在位置Ⅰ时,两端滚动体受力相等,工作台保持水平;当导轨移动到位置Ⅱ或Ⅲ时,两端滚动体受力不相等,变形不一致,使工作台倾斜α角,由此造成误差。此外,滚动体支承工作台,若工作台刚度差,,则在自重和载荷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会使工作台下凹(有时还可能出现波浪形),影响导轨的精度。
为减小导轨变形,提高刚度,除合理选择滚动体的形状、尺寸、数量和适当增加工作台的厚度外,常用预加载荷的办法来提高导轨的刚度。如用燕尾形滚动导轨,用移动导轨板获得并控制预加载荷。
3.1.3 配合度及工差的确定
试验证明:随着过盈量的增加,导轨的刚度开始急剧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过盈量,刚度不会显著提高。牵引力随着过盈量增加而增大,但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不大,过盈量超过一定值后,则急剧增加。因此,合理的过盈量应使导轨刚度较好而牵引力不大。
两导轨面间的不平度一般为3微米。
作为精密导轨,导轨不直度小于10微米,这里选择9微米。
滚动体的直径差,此为精密导轨,全部滚动体的直径差不大于1微米,每组滚动体的直径差不大于0.5微米。
滚柱的锥度在滚柱长度范围内,大小端直径差小于0.5-1微米;
表面光洁度通常应刮研;在25×25厘米2内,其接触斑点为20-25个点,精密的取上限,及接触斑点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