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间手工艺采访图文(九)




热瓦甫的琴声并不热烈

图/文高星

 

职业:制琴师

姓名:麦麦提艾力

性别:男

年龄:33岁

民族:维吾尔族

采访地点:新疆自治区喀什市库木达瓦孜路272号

采访时间:2009年11月19日

    对于北京时间10点多钟,这里依然是徽明的清晨。走在清静的街巷,偶而有饮烟升腾,与行人的呵气相呼应,大多数店铺还未开张营业。走到“第五代传人”维吾尔民族乐器制作销售店前,透过蒙有霜雾的玻璃窗,只见店里有师徒二人已开始工作了,屋内的炉子上,壶水正开。

    这家乐器店里是当地{zd0}的也是最xx的一家乐器店,甚至几年前有英国摄影师曾对其进行采访,并出版了一本画册,当主人拿出这这本画册时,封皮已磨破了,可见它已成为店主人自我推介的工具。

    号称“第五代传人”,果真是名不虚传,眼前这位33岁的制琴师麦麦提艾力是这个制琴家族最年轻的一代了,也就是第五代。他的爷爷几年前刚刚去逝,而他的父亲也已年高,基本干不动活计了。

   麦麦提艾力介绍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父亲在市里的工艺美术公司从事制琴工作,那时不准私人经营,小小年纪的他时常到厂里给父亲送午饭,便在一边看着父亲制琴,也从中学了不少制琴的技术,到八十年代,父亲从工厂里退休,自己开了制琴店,而麦麦提艾力初中毕业,上了中专财会学校,毕业后,工作也不理想,挣钱不多。

    1998年,麦麦提艾力与哥哥麦麦提依明外出打工,到乌市经商,但收效也并不理想。因此,哥俩返回喀什,协助父亲经营这家乐器店。

    冬天主要制作,夏天主要是销售,而麦麦提艾力主要从事制作,由于哥哥在外经商时间长,汉话说的好,主要负责销售和进货。

    他们制作的这类维族乐器,有热瓦甫、冬不拉、都塔尔、坦布尔、萨坦尔等,制作一把琴要五、六十道工序,需花费一个月时间,好的可以卖到一、二千元一把。

我看见制作车间有电钻,电刨一类的机器,麦麦提介绍说,为节约人力和速度,现也使用了机械制作但一把琴只有百分之五的工序使用机器生产,其它依然是手工制作。他说,现在的工厂制琴,已采用了许多机器生产工序,但那样的琴质量和音色不行,因此价格也便宜。

    但古法手工制琴的原材料如今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南疆盛产桑木、核桃木、因此制琴多采用这两种木料,琴体不用上漆,便可发红透亮。而装饰花纹多采用镶嵌牛骨,现大多已改用塑料片,琴面也由野生蟒蛇皮改成牦牛皮了。

    对于如此费工费料的乐器,售价却不如一把稍好一点的西洋乐器小提琴售价的十分之一。麦麦提艾力说,几年前父亲到北京参观,在一家乐器店,看见小提琴,便感兴趣地上前摸了摸,受到了售货员的训斥。这件事对父亲打击很大,老人不明白,同样是琴,为何小提琴却摸不得。

     由于现在世俗的发展,民族乐器也很难走进普通百姓家了,几乎成为了专业表演用具或成为收藏与摆设的工艺品,甚至是旅游纪念品。

    因此,店里也挂着许多吉它,可见他们也是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调整增加经营范围吧,麦麦提艾力说,修吉它要比制热瓦甫容易多了。他还说,在家辛辛苦苦制一年的琴还不如到深圳锦绣中华参加民族歌舞表演挣的多。他如今有两个儿子,他寄托的希望是让他们上大学,另谋职业。

    当我告别麦麦提兄弟的时候,只见他们的母亲正在店旁他家药店开的里为大女儿看生意,而父亲一人盘坐在楼上居室的地毯上,孤独地看着电视,电视中传出的不稳定的电流声,让我想起那些热瓦甫琴声十分遥远渺小。

 

 

附:热瓦甫琴制作工艺

一、下料

    将桑木或核桃木按标准尺寸锯成宽榨一样的木板条。

二、火烤

    将木料在火上烤弯。

三、粘连

    将弯形的木条粘连成半球状,制成音箱。

四、蒙面

    用野生蟒蛇皮蒙面,或用生牦牛皮、驴皮也行。

五、制琴颈

    用下好的木料与琴颈顶部弯曲的部分进行组合,并与琴体组装。

六、镶嵌装饰品

    在琴颈上镶刻上牦牛骨粒,组成各种黑白相间的图案。

七、上漆

    将乐器反复上漆,形成最亮丽的效果。

八、上弦

    将五根弦通过指板上的缠丝弦进行调试,直至音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新疆民间手工艺采访图文(九)】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