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师孔子设帐讲学起,一直到现在,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传道、授业、xx,是一种天经地义。台上一站,无形中体现师道尊严,老师不走下讲台似乎也无不当。但是,也正是这一讲台,拉开了教师与同学的距离。不少的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从来不走下讲台。于是,课堂上往往呈现出这样的风景:教师端坐于讲台上,像讲佛僧人在向弟子说经,僵硬得像能说话的木偶;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貌似听讲,实为神游,像未入佛界的小沙弥,迷迷糊糊。教与学xx是不同的两个境界。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课堂。
杜郎口中学课改取得突破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取消了讲台,教室四面安装了黑板。从形式上,让老师xx的走到了学生中,是一种方法的改进;核心精神则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老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这里看看,那里问问,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老师真正成为学生中的首席,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观察我们的教师,很少走下讲台,这其中不乏以下原因:一、师道尊严观念根深蒂固,高高居于讲台之上,更能找到教师的感觉;二、备课不娴熟者,不得不在讲台上看着教案照本宣科;三、教学不自信的教师,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亦步亦趋;四、和学生关系处理不好的教师,不愿意或不敢走到学生中去。无论哪种情况,教师不能走下讲台首先在于教师本身某方面的缺陷,这些老师的课堂{jd1}是乏味的、低效的。
走下讲台,不仅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需要,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现代教育讲求师生平等,讲台应是和谐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在教学上要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热爱学生,融入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走下讲台,才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以鼓励的目光抚慰学生,用温和的语言引导学生,用温柔的手抚摸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课堂产生向心力,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提高。另外,现在的学生,课堂仅仅靠兴趣还不能够充分学习,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老师的管制,老师多走下讲台,就是要及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紧张状态。
也看到那些习惯穿行于学生中老师,他们激情飞扬,他们驾轻就熟,课堂充满着活力。
愿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时候走下讲台,这不单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