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荔枝蜜》
调上一杯荔枝蜜,品咂几口,你会感到它的清纯香甜;赏读散文精品《荔枝蜜》,揣摩体味,你更能感受到一种文学的意境美和生活的诗意美。当然,我这里说的《荔枝蜜》,还不仅仅是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更是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编选出版的一本散文选集《荔枝蜜》。这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和到农村插队落户的迁徙后,我所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一本少年时代的藏书。
这本书名为《荔枝蜜》的抒情散文集,是一本xx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收文章18篇,其中{dy}篇就是杨朔的《荔枝蜜》,其余17篇的作者也大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相当活跃的中青年作家,他们是孙肖平、张志彤、陆拂为、陈山、张士敏、钟子芒、何为、金近、李{gj}、韩映山、陈伯吹、崔道怡、刘湛秋、母国政、叶君健、包玉堂、李均龙。书籍的插图作者华三川、装帧者来楚生,都是上海很xx的美术家。
1965年,我首次从初中语文课上读到了杨朔的《荔枝蜜》,通过老师的深入讲解和自己的认真研读,我强烈地感受到文章构思精巧,语言亲切,在动人的描叙中显溢出一种美不胜收的诗情画意,一种情韵悠绵、深邃隽永的艺术意境美和礼赞劳动礼赞生活的深刻内涵。作为城市少年的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
很巧,有{yt}放学后,当我在新华书店门市部的柜台前浏览时,一本薄薄的书脊上印有《荔枝蜜》的小书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尽管有众多的厚厚薄薄的书籍簇拥着,我还是一下子在书丛中发现了它。这本书装帧得简洁而精美,封面上,三四片绿叶,十来颗红红的荔枝,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杨朔笔下的美妙情境中去了。我不由得一阵欣喜,捧着书久久舍不得放手。我又仔细搜寻了一下,整个书架上竟只剩下这一本《荔枝蜜》了,我一摸口袋,身上恰好没带零钱。好在我家离书店并不太远,我只好央求营业员叔叔帮我将书留下,自己一溜烟地跑回家去。在气喘嘘嘘的来回奔跑中,我用有限的零花钱买下了自己生平的{dy}本藏书。
又过了几年,上山下乡成为我们这一代城市青年的必修课。在打点行装到农村种田的时候,我的《荔枝蜜》随我从人间天堂苏州来到远离都市的边远乡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有时候,面对桌上一灯如豆,门外蛙鸣如鼓的夜境,尽管白天干得腰酸背痛,但茅屋中的我还常常难以入眠。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感到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在煎熬着我。我渴望读书,渴望学习,渴望到知识和真善美汇成的书籍的海洋中去纵情遨游。但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僻远闭塞的地域,又确实是无书可读。当时,只有这本薄薄的《荔枝蜜》陪伴着我,它像久旱中的一点甘霖,大漠中的一块绿洲,暂时地缓解了我阅读的饥渴。我来了个好书不厌千遍读,同时不断变换着阅读的方式,有时朗读,有时默读,有时背诵,有时抄写,{zd0}限度地用这清纯香甜的“荔枝蜜”来滋润我干渴的心灵,让我的精神从沉闷寂寞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到那充满美好和希望的文学境界中去神游一番。在那个年月中,夜读《荔枝蜜》,通过精神遨游来来品尝生活的甜与美,竟然成为一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wy}的精神享受;一本薄薄的散文选集,竟然成为一个知识青年身处逆境时精神世界的一根支柱,个中滋味,不经磨难的局外人是{jd1}难以体会的。
现在好了,文学创作、书籍出版,都面临着大繁荣、大发展的崭新局面,无书可读,只读一本《荔枝蜜》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我在工作之余,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兴趣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藏书更是大大地增加了,但是,《荔枝蜜》这本书与我曾经有过的那一段精神缘分,却是永远地连接在一起了,在我精神和情感的“血脉”中,将永远蕴含着清纯香甜的“荔枝蜜”的养分。自然,这本薄薄的纸页已经发黄的《荔枝蜜》,也成了我藏书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哦,我的永远的《荔枝蜜》哦!